以德感人的王烈

作者:陸文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響下,先是鄉里,後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風!(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51
【字號】    
   標籤: tags: , ,

晉代陳壽撰《三國誌》史書後,裴松之加以補註。補註本第十一卷引述《先賢行狀》中,敘述了一位名叫王烈的先賢事蹟,至今讀來,仍令人肅然起敬。文中寫道:

王烈是東漢時代的人,他博學多識,通曉大道,秉義處世,百折不回。品性和學問都很優秀。他在父親死後,守孝持家,辛勤盡心。家鄉遭遇饑荒,路上多有餓死的人。王烈家境並不富裕,卻節衣縮食,經常省出一些食物,分給鄉里的貧苦人家,救活了不少人命。因此,人們都稱他是:宗族裡的孝子,鄉里中的仁人。

度過饑荒之後,王烈以誦讀古代經典娛己,以教書弘德育人。自辦了學校,自任教師,誨人以道,勵人以德,使人從善遠惡。受他教導的眾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大德大智,成為社會的棟梁。真所謂「大化隆行,皆成寶器」。王烈的弟子們出入親友家中,個個都行為端莊,容止可觀。他們走在街頭、田間,都與那些小混混們有著天壤之別。人們稱讚說:「這就是王烈的弟子啊!」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響下,小自鄉里,大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風!

那時,國內有個偷牛賊,被失主抓到了,失主因受到過王烈的仁德薰陶,對偷牛人予以勸導,打算把他放走。偷牛人說:「我是一時糊塗,失了本性,今後一定改惡從善。您既然已經寬恕了我,請莫將這事告知王烈,免得他為我操心難過。」

失主後來把此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拿出半匹布,請失主轉送給偷牛人。失主問道:「此人既為盜,又怕您知道;反而送布給他,這是為什麼呀?」王烈說:「此人能悔其過,是知恥惡。他怕我知道了難過,是有善心。我送給他半匹布,既鼓勵他改過,又表示對他的關心和感謝。」

這一年內,另一個老人挑著重擔子走路,走得十分艱難。這時有一個人接過他的重擔,幫他挑了十幾里路,送到老人家門口。問他姓名,也不回答,就走掉了。

不久,這個老人又將一把劍丟失在路上。有一個人見到這把劍,想不撿它,走自己的路;又怕這把劍被永久地丟失了。只好撿起來,守在路旁,專等失主來找。一直等到晚上,這才遇到有個老人來找劍。失劍老人一看,原來就是不久前幫他挑重擔的人。老人握住他的手,激動地說:「您以前幫我挑擔,隱名不告,使我一家人想念得好苦。今您復守我劍於路,時至日暮。感君之仁,求告以名,我將告王烈知之。」那人道:「我這區區小事,不足以為王烈知曉。」

後來,這位失劍老人把此事告知王烈,王烈叫人仔細察訪、了解那位好人的情況,發現他就是早先盜牛之人。王烈讚歎道:「美妙的音樂,能使眾人齊歌;善良的品德,能使眾人齊學。這種境界,真是令人高興啊!」王烈便將此事表彰四方,閭裡間,眾人都受到激勵。

當時的人,互相有爭訟之事,為了辯明誰是誰非,便去請王烈裁判。雙方向王烈家中走去,行到半途,想到王烈的寬厚仁義,心中頓生慚愧,互相都想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雙方變得冷靜、和善,沒有臉面去見王烈,於是「或半途而返,或望廬而還。不敢使王烈聞之。」

當地的人,強不凌弱,眾不欺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 王烈感化了眾多的人,善化了當地的風氣。後來由於董卓作亂,禍國害民。王烈逃難,避世僻居,年七十八歲而終。

王烈和當時的許多人,他們的行為,正是我們民族美德的體現。我們的民族美德源遠流長,如江河之行地,似日月而經天,正是:

民族有美德,
光豔照千秋;
我輩再弘大,
萬代永傳流!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原標題:民族美德之光)

(點閱經典歷史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宴席結束之後,景帝召集袁盎等通經術的大臣問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
  • 第五天,天一亮,張良就去橋頭赴約。等他到時,想不到老翁已經先到了,很生氣的對張良說:「跟老人家約會,你反而遲到,為什麼?」
  • 崔沔(mian/),字善沖,是唐代詩人之一,曾官拜中書侍郎,擔任過魏州刺史一職。他以孝順、清廉和以禮法持家而聞名,被稱為士人之表率準則。崔沔的兒子、孫子後來都成為當朝宰相,又被譽為宰相世家。我這裡就介紹一下崔沔的孝行。
  • 河南書生劉理順,明朝人,多次赴京趕考都名落孫山。這一年落榜後,他在二郎廟繼續刻苦攻讀。一天,他聽見外面有人痛哭,就向旁邊的人詢問緣由。有人告訴他:「那一家的兒子外出經商七年未歸,他的母親又老又窮,準備將兒媳婦賣給別人好過日子。昨天有一個商人付了十二兩銀子,今天這媳婦就要跟商人走了。老人與媳婦不忍別離,所以痛哭。」劉理順當即讓僕人去家中拿來十二兩銀子。僕人說:「咱們家也缺錢花,只剩下交納糧稅的十幾兩銀子,準備明天交官府。」劉理順說:「還是趕快取銀子來,糧稅再想辦法去借。」
  • 自古以來,人們皆認為錢塘江潮在黃歷八月十八日時最大,可稱的上是天下一大奇觀。所以在南宋都城臨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流行一種觀錢塘潮的民俗,到黃歷八月中旬的時候,臨安城中有條件的人家大半都會來觀潮。
  • 彭大是明朝湖南慈利縣人,家裡貧窮,無叔侄兄弟,只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母。彭大生性孝順,他給人幫傭為生,主人給他酒肉,一定不肯吃,拿回家來侍奉母親。夏天晚上立在母親床前,給母親扇暑,到了三更天才肯去睡。冬天夜裡給母親暖腳,一夜起來數次,給母親奉茶湯,每此都肅然恭敬。和母親說話一定和顏婉語,希望求得母親一笑。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明末進士王晉是山東登州人,後來久任越中觀察使。王晉家棟宇巍峨,服用多奢華。後來他年老病卒,魂魄到萊州濰縣生員劉曰瑚家投胎為子,嬰兒剛一墮地,看看四周,就撫胸大哭。
  • 明朝皇宮大內有一密室,相傳是開國大臣劉伯溫所設,鎖衛很嚴,世代相傳:不遇大變不開。二百年後,李自成兵圍北京城,攻城很急,崇禎皇帝親啟那座密室,裡面有一書櫃,中藏三副圖畫。
  • 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1716—1798),字子才。他在《新齊諧》一書中,寫有《山東林秀才》一文。現譯述如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