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文藝復興

全面回歸人類正統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0日訊】隨著地球村交流溝通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驚嘆於中醫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國詩詞、國畫的意境之美,中國樂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祕,中國服裝的風采,當然還有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

這些承傳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精髓,究竟源自何方?

中國被稱為「神州大地」,許多中西方各國的古老傳說中都說:中土、東土那是神的故鄉,神的子民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國度,故曰中國或神州。對於不相信傳說的人,也可列出很多例子來說明中國人的特殊性。比如世界上只有中國人保留了五千年「敬天祭祖」的獨特傳統,不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相信神靈,而且還把自己的祖宗當成神明來供奉。中國人也常念叨「老天爺保佑」,到底中國人說的「道」、「天」是什麼呢?

但是,經歷半世紀共黨無神論的灌輸與文革的全面破壞,神州大地上還保有多少正統文化?

六百多年前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揭開了西方近代藝術文化快速發展的序幕。今日,一系列以全面回歸人類正統文化為訴求的大獎賽事,正在華人世界展開,其所帶動的復興中華神傳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樹中國人,乃至全人類對敬神文化的回歸。

能成為這一劃時代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無疑是我們每個人的榮耀。「中國人」的復活將近在眼前,人類新文明的曙光也將照耀全球。

神州舞臺大幕拉起
典型在夙昔
文 ◎ 王靜雯


二零零五年六月五日,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媧絹像。(新紀元)

中國的舞蹈、音樂、禮服、飲食貢品最早是出現在祭祀神靈的儀式上,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藝術不光是娛樂,還帶有敬天禮佛的端莊和虔誠。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特別的民族。她不僅擁有最悠久的文明歷史,即使到了今天,中國人無論在文化、文字、語言、音樂、繪畫、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宗教信仰、人生態度等方方面面,都有別於其他民族而獨樹一幟。

神州的子民 敬天祭祖遵循道

中國自古又稱「神州」,不少中西方各國的古老傳說中都說,中土、東土那是神的故鄉,神的子民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國度,故曰中國或神州。對於不相信傳說的人,也可列出很多例子來說明中國人的特殊性。比如世界上只有中國人保留了五千年「敬天祭祖」的獨特傳統,不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相信神靈,而且還把自己的祖宗當成神明來供奉。為什麼中國人要祭祖呢?中國人的祖先是群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西方人的處世原則較注重個人感受,但在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則是精神層面的道義,做任何事都要遵循「道」,要有道理,絕不做「沒道理」的事,各行各業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中國人也常念叨「老天爺保佑」,到底中國人說的「道」、「天」是什麼呢?

中國人的語言文字也是最獨特的,有別於世上其他由符號拼出的文字,內涵博大的漢字已被科學家列為未來世界各民族通用文字的樣本。隨著地球村交流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驚嘆於中醫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國詩詞、國畫的意境之美,中國樂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祕,中國服裝的風采,當然還有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特殊呢?中國古人是怎樣記載自己的歷史?

三皇神靈下世教化中國人

古籍記載的中國人的來源是這樣: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世界,之後出現了三位神皇:女媧、伏羲和神農。女媧是中國人的始祖,中華民族的母親。這位女神用天上的黃土仿造神的模樣創造了中國人。為了有別於萬物禽獸,女媧還特別為中國人規定了婚姻制度,家庭就成了中國人生活的重心。


四川南充將建全國最大的女媧頭像。有古籍記載:「女媧生於仇夷」、而「仇夷在(南充)閬中城西南嘉陵江畔」,因此許多南充人都視女媧為家鄉人。(新紀元)

伏羲神不但教人學會了如何網魚,畜養家畜,還教人如何管理社會,然而他留給中國人最重要的卻是「受龍圖,畫八卦」。這著名的河圖也被稱為伏羲八卦,後世的周文王把先天八卦的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演變出《周易》,再後來的孔子以文字註解《易經》,出現了《易經.繫辭傳》。這些都讓中國人明白了天象變化、天命難違的人生宿命觀。

神農皇下世教人製造農具,開墾荒地,種植五穀。《史記》中記載「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現代科學發現,假如中醫只是所謂「經驗的積累」,那中醫只能達到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藥治病水平,而事實上中醫治好了那麼多疾病,這裏面的陰陽五行學說,無疑是現代醫學解不開的謎。

女媧、伏羲、神農三皇的傳說表明,中國人在遠古時代就經歷了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直接下世給人類傳授文化,於是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是「神傳文化」:神傳給人的文化,敬天、敬神自然也就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當歷史發展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臺上出現了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的降臨。黃帝之後「絕天地通」,於是人和神分隔,中華民族就此開啟了以人為中心的「半神文化」序幕。

這些中國的遠古歷史,受無神論灌輸的人也許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他們相信人類是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演變而來。然而西方很多科學家卻認為,進化論只是一個錯誤假說,英國胚胎學家李察遜一九九七年八月發表研究結果,即揭穿了一八六六年偽證進化論的海克爾「胚胎重演律」是生物學上最著名的騙局。

此外,按照進化論推算,人類具有文明的歷史最多不超過一萬年,然而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很多幾十億年前的文明產物。而且現代基因學說也證明:物種間的基因突變能產生進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物種發生一次進化至少需要一百億年,而地球的年齡只有五十億年。所以不少西方科學家在搞科研的同時也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因為兩者並不矛盾。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於中國西安挖掘出土的西周。(法新社)

中國人的夢想:歸天成神

據史書記載,黃帝在涿鹿之戰消滅了暴虐百姓的蚩尤後,被諸侯尊為天子。天子意為上天在人間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帝王,他統一了華夏各部落,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文字、醫學、曆法、算數、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中國的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史記》還記載說,黃帝在建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盛世典範的同時,他還是個修煉得道之人。他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西元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宮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昇天,圓滿功成的回到了天上。

從那以後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圓滿結束就是歸天成神,於是修煉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夢想。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於是才有了中國人「敬天祭祖」的習俗。像黃帝這樣的祖先當然是值得後世頂禮膜拜的。

中國史書上記載了很多修煉人的故事,像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都是輔佐真命天子的軍師道士。一葦過江的達摩祖師、峨嵋山搬木的濟公和尚、創太極拳的張三豐都是修煉有術之人。在隨後的幾千年曆史中,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中國主流思想裏充滿著修身、修行、修煉的概念,中國人就這樣成了一群離天最近、最想重返上天的人。

中國人遵道而行

在古代,即使重現實而不想修煉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須遵守的五大原則「仁、義、禮、智、信」,以及「善惡有報」的普世價值觀。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中也強調:「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漢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在中國人眼裏,天、地、人,萬事萬物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像現代全息技術所認識的那樣,人與外界是融合相通的。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直接影響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皇天在上,蒼天有眼,中國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做事守規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禮儀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義,而不能肆意妄為。《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的舞蹈、音樂、繪畫、服飾、飲食、武術等藝術形式,方方面面都講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中國的舞蹈、音樂、禮服、飲食貢品最早是出現在祭祀神靈的儀式上,同其他國家的藝術相比,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藝術不光是娛樂,還帶有敬天禮佛的端莊和虔誠。

服裝規範人的儀容心態

以服裝為例,中國古代漢族人的服裝以「上衣下裳,交領右衽,寬袍大袖」為特色,其中常見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使身體藏而不露,雍容典雅。深衣象徵著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中國傳統美德。深衣的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左右相交,象徵地道方正。交領的右衽覆蓋於左衽之上,也體現了右衽為陽在外,左衽為陰在內的陰陽觀念,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後有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繫大帶,象徵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順應四時、十二月之序。因此深衣的形制與剪裁是半點更改不得的,這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而不流於粗俗,重內涵與實質的裝飾精神。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二日,英國大英博物館展出的漢朝出土文物。(法新社)

在中國古代,除了軍人和勞動階層穿的類似現代人便於行動的衣褲外,還有各種禮服。跟西方婦人在晚宴上穿的拖地長裙一樣,禮服的設計主要注重的是內涵和外觀的美麗,而不強調其實用性。以深衣為例,寬袍大袖行動起來不太方便,人穿上後若兩手擺動弧度較大,就可能會掛到東西,兩手下垂時衣服袖子可能會垂到地上而被弄髒,因此穿這種衣服的站立姿勢是雙手平端,抱在胸前或腹前,這樣就體現出一種恭敬、謹慎的神態。

還有鞋履,古人很多靴子的尖是向上翹的,如果下裳的裙子很長的話,走快了就容易踩到自己的衣襟,所以戲曲中古人都是邁方步,叫作高次闊步,高次緩步。快走時腳後跟要踮起來,叫「趨」,有時快走時兩隻手張開,兩袖像鳥的翅膀一樣,叫「翔」。

由於服飾和儀容是相關的,長期穿這樣的衣服,就能慢慢改變人的習慣和行為舉止,相應的也能改變人的性格。中國古人就是這樣用服飾的方式來規範人的儀容、言談舉止和行為心態的。


中晚時期梳高髻、戴牡丹花冠的唐代婦女。這套「鈿釵禮衣」包括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新紀元)

穿犢鼻褲的司馬相如

《史記》中記載了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曾「自著犢鼻褲,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司馬相如在出遊四川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私奔成都。後來由於經濟窘迫,倆人回到臨邛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出出進進的洗滌酒具,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了這門親事。「犢鼻褲」就是一種三角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

後來司馬相如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經常留在長安給後宮妃子寫賦,而卓文君則在成都獨守空幃。五年後他寫了封十三字的家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文君看後悲傷之情無語言表,因為數字中沒有「億」,表明丈夫已對她無意,哀怨的《白頭吟》和淒怨的《訣別書》再也換不回昔日夫妻的恩愛。從這個反面故事可看出,一個人要是在服飾上不檢點,肆意妄為,在其他行為上也會出現差錯的。

藝術與道德相通

再拿音樂來舉例。不少當代大陸人認為音樂是可有可無的娛樂方式,然而孔子卻認為:一個人不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須「文之以禮樂」,用禮數和音樂去提高自身的修養。音樂不但能賞心悅目,還可以「移風易俗」、「以善民心」,「故不能無樂」。

孔夫子把音樂當作人生修養的高層次、高階段,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中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在孔子眼裏,作為藝術領域的「美」和作為道德範疇的「善」,都可以統一到「仁」的境界,「仁」中有樂,樂中有「仁」,藝術與道德是相通的,這是中國古人對藝術的獨到理解。

古人把音樂分為德音雅樂和俗音淫樂兩種。德音益人,淫音損人。由於五行間的對應關係,純正的五音可動盪血脈,通暢精神,能達到正心祛病的作用。所以正體字的藥字是樂字上加個草頭,音樂是種藥物,音樂療法採用的就是「亦樂亦藥,樂先藥後」,目前在西方不少醫生專門用音樂給人治病,效果很好。

古人還相信音如其人。孔子聽了《文王操》的古琴演奏說:「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孔子在聽出音樂的韻律、內涵後,還能聽出作曲者是誰。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說明中國傳統音樂所包含的豐富內涵。

正統文化的復興

然而自從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掌權以後,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以無神論為基點的中共,把中國人繼承了五千多年的敬神文化毀於一旦。在中共「文藝為政治服務」、「一切為了革命」的暴虐統治下,所有藝術形式都被毀滅和歪曲。不少人痛心的說,一個喪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一個死亡的民族,傳統的中國人已經死了,活下來的都是些馬列子孫,而非中華兒女。

即使近年來中共大張旗鼓的修廟建堂,振興所謂民族文化,它搞的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和剽竊,而不可能進行真正精神實質上的改變,因為中共黨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是對立的、完全相反的,只要黨文化存在一天,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重見天日。

幸運的是,目前中國出現了「退出中共」的歷史大潮,與之相應的是一些華人精英開始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而努力,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新唐人電視臺即將在今年下半年舉辦的九個國際系列賽事,涵蓋了舞蹈、聲樂、鋼琴、小提琴、漢服回歸、攝影、廚技、武術和油畫九項大獎賽。

這無疑是造福中華兒女的大善舉。從新唐人連續舉辦了兩年的「神韻藝術團」表演中人們發現,新唐人弘揚的是純真、純善、純美的人類正統文化,而如今九大賽事也是在同樣的目標下所進行的更深入的努力。

六百多年前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揭開了西方近代藝術文化快速發展的序幕,然而這次新唐人系列大賽所帶動的卻是復興中華神傳文化,這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樹中國人,乃至全人類對敬神文化的回歸;這不光是中國人的道德反思,也涉及到人類整體的回歸。

能成為這一劃時代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無疑是我們每個人的榮耀,「中國人」的復活將近在眼前,人類新文明的曙光也將照耀全球。◇


在經歷了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後,建於西元前二五六年的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統安然無恙,而其他現代水壩卻出現嚴重問題。圖為都江堰灌溉系統中一個古代建築屋頂上的保護神塑像。中國古人的高科技水平令現代人驚訝和困惑。(法新社)

=======================================================================

找回華夏兒女風采
漢服回歸大賽
文 ◎ 齊先予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九日,美國紐約時裝展上,一名模特展示中國古代宋朝時期女子的服飾。(法新社)

中國古人的服裝是個非常豐富龐大的系統,當今中國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類似的設計,而我們卻把古人最喜愛,也最能體現中國人獨特魅力的衣物給拋棄了……

中華民族自古被稱為「華夏」兒女。《尚書正義》解釋說:「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然而昔日這個創造了美麗服飾的漢民族,如今卻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

消失了的漢服

一九六四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十元券上,中國各民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一九八七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中,十元券上面的漢族和一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在二零零四年五十六個民族聯歡晚會上,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身著各自民族服裝,而漢族姑娘卻穿了件西式黑色晚禮服……

在海外,當人們讚嘆韓國人的韓服雍容華貴、日本人的和服美麗端莊時,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韓服只是明朝漢族的一種禮服,而和服只是幾款唐朝漢服而已。

中國人最先縫製衣服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穿衣服的生物。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裏發現了一萬八千年前的骨針,說明那時的山頂洞人已經會穿衣服了。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粗麻布印痕。在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也發現過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二十多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釐米經緯各有四十多根的絹。

中國人不但是最早製作衣物的人類,而且衣物對於中國人來說,除了普通的護身、禦寒、遮羞、美觀外,還比其他民族多賦予了禮儀道德的內涵。《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古人心目中,個人的服飾和全社會的治理都是息息相關的。

提起古人的服裝,不少大陸人以為古人只有那種拖拖遝遝、行動極不方便的禮服,其實這是種錯覺。自從發明衣服以來,中國古人就有類似現代人這種便於勞動的便服,然而由於古人講究等級和禮儀,那些底層百姓和軍人所穿的衣物一般不在影視作品中反映出來。中國古人的服裝是個非常豐富龐大的系統,當今中國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類似的東西,而我們卻把古人最喜愛,也最能體現中國人獨特魅力的衣物給拋棄了,這無疑是當今中國人的悲哀。

回歸大賽帶來的希望

人們常說,一個沒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她會因同化淘汰而最終被消滅掉,中華民族如今就到了這樣的危險時刻。特別是中共執政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華傳統文化被摧殘殆盡,體現在服裝和修飾方面,儘管如今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櫥窗城市裏,人們穿得西化新潮、多姿多采,然而華夏兒女本應擁有的華美典雅、雍容華貴、飄逸瀟灑的氣度卻杳無蹤跡,最符合中國人身材、膚色和氣質的服裝卻再也找不到了……

儘管前些年大陸有人提倡穿漢服,在中共兩會期間,也有代表提出要把漢服確立為中國的國服,在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時應該穿漢服等,然而由於人們沒有從道德、禮儀和文化的深層面認識漢服回歸的重要性,不少人把穿漢服當成了「敢於將古裝戲服裝穿上街的」COSPLAY(真人扮演動畫片人物),效果並不太好。

值得欣慰的是,總部設在紐約的新唐人電視臺正在舉辦的「全世界華人漢服回歸大獎賽」,卻是從「全面回歸人類正統文化」的高起點來推動漢服的發展,這無疑是熱愛本民族服飾的中華兒女的幸事,也是散居世界各地、有各種特長且有志於弘揚純真、純善、純美的正統文化的服飾藝術家們切磋技藝、共襄盛舉的良機。

據評委介紹,漢服是指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漢服回歸設計並非完全照搬中國古代的服飾,而主要是通過借鑒唐、宋、明時期的漢民族服飾文化,源承古人「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範和純善、純美的價值取向,結合現代人的特點,以獨特創新的手法尋回漢服源遠流長的珍貴服飾禮儀文化。

比賽分兩大系列:禮儀類服裝和日常服裝,每項頭等獎一萬美元。大賽分初賽、複賽和決賽三大步,其中七月七日為設計效果圖投稿截止日期。詳情請見大賽網址:http://hancouture.ntdtv.com/。

絲綢與嫘祖的傳說

西方人對中國的最早認識,很多是從「絲綢之路」開始的。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中國的絲綢就傳到了中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古蘭經》稱「絲綢是天國的衣料」,當時中國絲綢是比黃金還珍貴的寶物,到了唐代更是常常出現「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景象。

說到絲綢,人們會聯想到第一個養蠶織絲的嫘祖。嫘祖是黃帝的元妃,出生在西陵即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據古籍記載:「黃帝之妃西陵氏始蠶,即為先蠶。」「黃帝製衣裳因此始也。」在古代,蠶稱為「天蟲」,傳說玉皇大帝被孝順的嫘祖所感動,於是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嫘祖是第一個把野生的蠶家養,並實現抽絲、織布、製衣的第一個人。

漢服的演變形式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身著漢朝服飾。(法新社)

一位聖者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服飾,他們彼此代表了各自體系的特色,不像現代人所認識的那樣,越是現代的就越先進越高級。

在商周時代漢服就開始了上衣下裳的衣冠制度。那時無論男女,下身穿的是裙而不是褲,人人都要束髮,髮髻要用笄別住。古籍中常見周天子賜給臣下「赤芾」(一塊紅色的布),繫在腰間垂於腹前,這是貴族身份的標誌,後世稱為「蔽膝」。

先秦時華夏族的上衣下裳朝寬衣博帶上發展。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禮記》)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那時已經流行皮帶,上面可懸掛各種配飾。

關於儒家崇尚儉樸,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襦和褲。《禮記》曰:「衣不帛襦」。可到了六朝時,有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內穿的褲子,所以被稱為「紈褲子弟」。古代的褲子最早叫「脛衣」,穿時套在脛上,甪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份,主要為了保暖。後來脛衣變成褲,通常沒有褲襠,只有兩隻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繫在腰間。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繫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為石榴裙,那時的婦女喜歡畫眉毛,擦胭脂,塗口紅。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了。


高髻、小袖衣、長裙、披帛、吹笛的唐代仕女。(新紀元)

宋代由於社會崇尚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慾」的保守道德觀,所以服飾以自然簡樸為主,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褲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二零零七年二月八日,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牆上即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畫像,可看見當時天子的服飾。(法新社)

明代官員的袍服為團領衫,繫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文官的補子繡飛禽,武官的補子繡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只許用青色或黑色。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豔衣麗服才遍及黎庶。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南京朝天宮舉行的集體婚禮,新人穿著明朝式樣的婚禮服。(Getty Images)

漢服設計中的人文因素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釦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除了這些外形特徵外,漢服還包含社會政治、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時尚審美等多種因素。

古人認為服飾禮儀的目標是維護社會秩序,講究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漢服分五等,尊卑有別。例如,唐宋時以服色、帶飾表示官位之高低;明清時以補服形式界定職務之上下。緋(紅)色袍衫為一至四品官階,青色袍衫為五至七品官階,綠色袍衫則是八至九品官階。此外服制規定不僅涉及皇宮官吏,還包括社會各階層的百姓,如明代「百工百衣」的「職業裝」現象等。

漢服的設計還包括崇天地、崇神明、崇祖先等思想內容。如出於對天地的崇拜,產生了傳說中中國服飾早期的形與色。殷人尚白,是因為視蠶為天蟲,蠶絲的白色係上天所賜。《周易.繫辭下》載:「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乾為天,天玄色;坤為地,地黃色,以此為據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的服飾。又《周禮》:「享先王,則袞冕。」即通過冕服表達對祖先的崇敬。

漢服設計中還離不開倫理道德。如古代社會要求婦女「專一」,於是後六服制皆採用袍制,衣與裳相連屬而不分。又如「婦隨夫色」,實際上是「夫貴妻榮」的翻版。此外《禮記.喪服小記》強調:「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因事關人道,故臣之為君,子之為父母,妻之為夫,喪服設計都有嚴格的區別。

在漢服設計中還有考慮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習俗。如過年時,百姓的服飾要有紅色以示喜慶;清明節的衣裝要略暗以示莊重;端午節時兒童要穿「五毒衣」,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鞋」,以驅鬼避邪。

從新唐人連續兩年舉辦的「神韻」演出中人們發現,純真、純善、純美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復興,我們完全有信心相信新唐人的漢服回歸比賽,將找回迷失多年的華夏之美。◇

=======================================================================

恆古承襲的皇家冕服
文 ◎ 袁昊


唐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中著冕服的晉武帝司馬炎。

冕服是中國古代帝王、官員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稱為「六冕」,以花紋種類數量相區別。君王根據不同的祭祀對象,穿著不同的衣冠服飾。

據《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小祀則玄冕。」


漢代冕服分解。

帝王穿著具有深刻含義

帝王穿冕服時佩戴冕冠。冕冠上有一塊板,做成前圓後方形,戴在頭上時後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真心惦記臣民、尊重臣民。前後有成串的垂珠,一般為前後各十二串。根據禮儀的輕重、等級差異,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顆或十二顆,穿用的線為絲線。冕冠戴在頭上後,須以簪子從一孔穿髮髻再由另一孔穿出來固定。戴用者耳上方還有垂下的兩個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輕信讒言,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樣,都有深刻含義。

帝王十二章紋沿用兩千年

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皇家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確定漢代的服制。此後,十二章紋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一直延用了近兩千年。

十二章紋圖案是中國帝王的專有紋飾,用在帝、後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這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這十二章紋自出現開始,雖歷經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義深刻,始終保持著原始的形態,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其他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


「十二章紋」就是以十二種固定的紋飾,或畫、或織、或繡在天子及諸侯的官服上。一種紋飾稱為一章,並以飾章的多寡來表示等級,而且一章有一個含義。十二章紋是中華皇權的神聖像徵。

中國章服制度影響日韓

中國的章服制度對周邊地區也有深遠的影響。唐代,冕服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在文武天王大寶元年(七零一年)發佈的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天王在正式場合需採用類似十二章紋冕服的「袞龍御衣」。聖武天王在天平四年(七三二年)正月首次在正式儀式上以冕服為禮服。此後,冕服最終被確定為日本正式禮服。

明代,中國同朝鮮王朝為宗藩關係,朝鮮國王許穿明代親王等級的冕服,飾九章紋,上衣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彝在兩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蔽膝、佩、綬等配件,成為韓國傳統宮廷服飾流傳至今。◇


韓國傳統宮廷服飾展示。韓服其實是中國明朝人穿的一種禮服。(大紀元)

──本文轉自第73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075/1.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太」陳方安生和「葉太」葉劉淑儀這兩位昔日在港英政府中的精英官員,有著非常相同的社會和個人教育背景,同樣也因為在香港特區政府中堅持自己的做法而備受壓力先後辭職。 不同的是,在香港主權變更之後,兩位昔日政府體系中的同僚,在如何堅持香港價值觀,如何面對北京的壓力等方面的做法大相逕庭。也因此,兩位太太離開政府數年之後重回政壇,受到了香港社會兩種針鋒相對的政治勢力的支持。在上個月初的香港立法會港島區議席補選中,陳太和葉太的選戰被香港人稱為「世紀之戰」,但這更像是世紀之戰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新紀元周刊》地50期封面故事指出,香港是否仍能維持東方之珠的光彩,或者會變成中國大陸一個普通的城市,其實端看香港人是否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仍然維護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詳細内容如下:
  • 農民的土地革命
      《新紀元週刊》第51期封面故事「農民的土地革命」指出,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發表的宣言「這是老子的土地」,很可能構成對中共體制根基的動搖。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由於設計上的一系列失誤,導致原本計畫被淹沒的土地上的農民,為此抗爭了五十年。而五十年的血淚抗爭歷史,使得這批原先分散的農民形成了某種緊密的關係,而當他們喊出「收回土地所有權」的呼聲,更是代表了八億農民的真正心願。 也許中國正處在一個新的土地革命前夜。全文包括六篇文章,轉載如下?
      1, 老子的土地挑戰共產體制
      2, 陝西省原黃河三門峽庫區約七萬農民向全國告訴收回土地所有權;
      3, 三門峽移民血淚歷史;
      4, 八次搬遷的故事;
      5, 李萬明—堅持揭露官場腐敗的官員;
      6,各地農民護地維權 當局暴力鎮壓◇
  • 北京火車南站開陽路段孤零零的最後一片大雜院,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一百多名警察的戒備和十多輛警車的包圍下,被大型鏟車推倒了。這是北京市豐臺區東莊最後一片老舊的院子。

    北京上訪村,這個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獨特村落,曾經吸引了海內外大量媒體和人權協會的關注。《新紀元周刊》引述一位訪民報導說,只要中國各地對民眾的侵害沒有停止,各地上訪的民眾就只會不斷增加,北京新的上訪村一定還會出現。第53起新紀元周刊封面故事指出, 這個讓北京市和中央政府頭痛不已的特殊村落或許暫時消失了,但它所記載下來的中共暴政歷史卻不會消失。上訪村今昔演變的歷史軌跡,記錄了中共暴政對中國人權的迫害事實,這不但在眾多的訪民心中難以磨滅,也同樣存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這些以鮮血和眼淚書寫的歷史片段,是中共無法用暴力拆除的。全文轉載如下:

  • 候鳥南飛天經地義,而黑麵琵鷺這種全球瀕臨滅絕的鳥類,卻在各棲地吸引癡迷的鳥人每年不畏艱苦地忠誠守候、奔波追蹤。從愛牠、拍牠、研究牠,進而保育環境,守護自然,不同於獨佔的私愛,這些世界各地的黑琵先生的愛在擴展、延伸,越付出越富有!越堅持越快樂!
  • 【大紀元4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二十三日電)壹週刊以封面故事大篇幅報導台北市副市長吳秀光涉嫌收受軍火商黑錢。吳秀光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壹週刊報導非事實,他願意配合政風室調查,並對壹週刊提出誹謗等告訴。
  • 最近期的「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以「憤怒的中國」為題,評論近日在中國內地受到政府縱容、日趨高亢的民族主義情緒。文章說,京奧火炬傳遞過程中受到人權組織及異見團體的抗議,不少中國人對西方「反華勢力」怒火中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其非理性甚至暴力的手法,令世界對中國的崛起更加心存恐懼與不安。
  • 【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七日專電)「當我成封面故事時,就有銷售量」、「寫我的書有七十六本!」法國總統沙柯吉就任一週年不滿批評他的媒體,認為媒體對他非常不友善。
  • 5月13日是世界法輪大法日﹐和往年一樣﹐全球的法輪功學員和支持者在5月13日﹐將舉辦各種活動﹐慶祝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1992年5月13日第一次公開在長春市傳授法輪功,並恭賀李洪志先生57歲生日。《新紀元周刊》特此撰文“受難中重塑中華魂--513世界法輪大法日”﹐即將作為第七十期的封面故事發表﹐共5個部份﹕1,法輪功受難中重建中華價值觀;2,新聞背景:法輪大法究竟是什麼;五一三世界法輪大法日;3,預言中的法輪功;4,永久的記憶;5,法輪功學員的故事。本文刊載第2部份﹕
  • 5月13日是世界法輪大法日,和往年一樣,全球的法輪功學員和支持者在5月13日將舉辦各種活動,慶祝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1992年5月13日第一次公開在長春市傳授法輪功,並恭賀李洪志先生57歲生日。《新紀元周刊》特此撰文〈受難中重塑中華魂--513世界法輪大法日〉,即將作為第七十期的封面故事發表,共5個部份:1、法輪功受難中重建中華價值觀;2、新聞背景:法輪大法究竟是什麼;五一三世界法輪大法日;3、預言中的法輪功;4、永久的記憶;5、法輪功學員的故事。
  • 5月13日是世界法輪大法日,和往年一樣,全球的法輪功學員和支持者在5月13日,將舉辦各種活動,慶祝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1992年5月13日第一次公開在長春市傳授法輪功,並恭賀李洪志先生57歲生日。《新紀元週刊》特此撰文「受難中重塑中華魂--513世界法輪大法日」,即將作為第七十期的封面故事發表,共5個部份:1,法輪功受難中重建中華價值觀;2,新聞背景:法輪大法究竟是什麼;五一三世界法輪大法日;3,預言中的法輪功;4,永久的記憶;5,法輪功學員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