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蔡惠智
font print 人氣: 316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訊】小提琴屬於提琴家族的一員,提琴家族包括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差別在於尺寸的大小,但是發聲方式跟共鳴方式卻是相同的。提琴是以弓擦弦的方式演奏,統稱為弓弦樂器。弓弦樂器在人類的歷史上起源很早,隨著文化的傳播跟歷史的演變,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同一個樂器可能有不同的名稱,或者同一個名稱指的卻是不同的樂器,慢慢的隨著當地的風土名情也會演變出不同的樂器。

誕生

根據印度的亞利安人古籍記載,在五千年前,在亞洲印度的錫蘭島國王拉瓦那(ravana)就發明了以弓擦弦的樂器「拉瓦納斯特隆」(ravanastron),後來「拉瓦納斯特隆」傳入阿富汗及波斯,在西元1世紀初,及阿富汗的大月氏王國時代,樂器形態演變成琵琶狀、其面板是平的、背板是整塊木頭挖凹、較為精緻、音箱與共鳴力也較大。7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在穆罕默德興起的的時代,稱之為「列巴布琴」(rebab)。

傳入歐洲

約8世紀時,隨著穆斯林的勢力「列巴布琴」(rebab)傳入了西班牙,此時西班牙為亞拉岡王朝,西班牙稱此種琴為「雷貝克琴」(rebec 或 rebeca)。同一時間也進入了羅馬、希臘、東歐及義大利。

在歐洲中古時代,弓弦樂器主要的發展地區為義大利、德國與法國地區,雖然弓弦樂器的發源不是在歐洲,卻在歐洲發揚光大。進入歐洲的弓弦樂器開始分為兩種類別「直立式握琴法」、「臂上式握琴法」。

「直立式握琴法」是弓弦樂器原始的演奏法,從最早的阿拉伯列巴布琴到雷貝克琴,到數百年後由雷貝克琴演變成的「維爾琴」(viol)都是直立式的演奏,直到18世紀小提琴的興起而被取代。但「直立式握琴法」至今能有保留在各地的不同的樂器中,例如:中國的胡琴、東歐的加都卡琴(gadulka)、印度的薩阮姬琴(sarangi)與薩雷達琴(sardi)、蒙古的莫林闕琴(morinchur)等等。

「臂上式握琴法」是把雷貝克琴放在手背上或夾在腮下演奏,可能受的埃及的里拉琴(lyra)的影響,也因歐洲的吟遊詩人跟流浪藝人走唱演奏的關係演變而成,這也是現代提琴的前身。

「維爾琴」(viol)比提琴早一個世紀出現,因為它是直立式握琴法,所以並非是小提琴的前身,此後兩種樂器一起並行了兩個世紀。維爾琴的音色清晰甜美、柔美細膩、溫潤典雅,所以通常是用於高尚的場所演奏,如宮廷中演奏;而小提琴音量較大、音色燦爛亮麗、能演奏強弱對比,所以適合廣大的場所,如集會或酒館等地。後來在17世紀(1650年)左右,小提琴明顯的被世人所喜愛,小提琴的需要及地位已遠超過維爾琴。

小提琴的出現

在文化的交流與衝擊之下,現代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1520年左右)義大利北部,16世紀正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輝煌的時候,在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小提琴漸漸趨於現代的形狀,製作精緻,工藝設計符合科學與美學的原理,更使它以甜美明亮的音色,活潑有力的音響,突出於當代的樂器。之後又在義大利的克理蒙納(Cremona)發揚光大,克理蒙納最有名三大制琴家族:阿瑪第(Amati)、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瓜奈里(Guarneri),至今他們所製作的琴仍為現代的收藏家爭相競購,在目前世界上還是公認最好的琴。現代的制琴家一直有人在努力尋求改進與創新,但始終無法超越前人的設計,有些個人風格或細微的變化,但仍脫離不了原始的構造,所以有人說,小提琴是人類工藝史上無從超越的項目。


http://www.youmaker.com/

16世紀末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跟地位還未達到達頂峰,畢竟樂器的發展跟著演奏家、作曲家是相輔相成的。17世紀中期,作曲家開始專注於某一特定表演形式作曲,如小提琴曲或聲樂曲,且小提琴也經慢慢取代維爾琴。

義大利的作曲家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正式將小提琴編入樂團裡演奏,並發明了許多小提琴技巧,讓小提琴音色上更豐富。馬里尼(Marini)位小提琴寫了許多獨奏曲。而柯列里(Corelli)有「現代小提琴技巧之父」的名稱,他是一位專業演奏家也是位作曲家,他開始了創做小提琴的奏鳴曲式及12首管弦樂的大協奏曲(大協奏曲是早期的協奏曲)。因為有了以上的作曲家,使得小提琴的發展跟地位往前的一大步,也影響了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巴哈、韓德爾、莫札特等音樂家。在巴洛克時期因為提琴音樂的進步,樂曲逐漸脫離教會音樂的聲樂演奏方式,而造就出室內樂的演出形式。到了巴洛克晚期,曲式的規模與複雜性逐漸增加,及樂器的演奏技巧也越來越複雜與多變化。小提琴的技巧也在19世紀初由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Paganini)達到巔峰。

傳入中國

之前提到「拉瓦納斯特隆」(ravanastron)琴一直沒有傳入中國,有傳入印度演變成「科加琴」,到了13世紀才傳入中國,也就是宋朝時的馬尾胡琴。經過四百年後,才有現代的提琴隨著清朝的傳教士及商人到來,傳入中國。小提琴最初的傳播只侷限於傳教士在宮廷裡的活動,鴉片戰爭之後,小提琴才藉由大批的傳教士跟洋人湧入中國傳入民間,教堂或教會學校紛紛成立管弦樂隊,培育了很多演奏西方樂器的人員。直到1927年蔡元培跟蕭友梅先生在上海成了國立音樂院,這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學院校,而開始了自行培育演奏人才。﹝參考資料:莊仲平─提琴的秘密﹞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總是想起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光﹔他的力量,他的精神,令人敬畏的天份,謙卑, 遠離政治和不拘泥於條條框框,都成為我傚法的榜樣。他更願意與一個商人談話, 而不是那些音樂界的擁有好幾個大學文憑的假學術人物。他蔑視一切真實和誠實之外的東西,還有他說話從不含糊。他為自己從未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感到驕傲。當他說「好」的時候,其實只是達到了一個基準,他所說的「美妙」則代表真的「好」。
  • (大紀元記者何清心溫哥華報導)4月27日,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大溫哥華地區素里市貝爾藝術中心的第四場演出,一如既往,好評如潮。曾經在大陸演奏小提琴的李艷女士看完演出後,表示中西方音樂在這台演出中融合的非常完美,在大陸從未見過這樣的演出,並表示神韻演出令華人深感自豪。
  • 這是目前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的年輕小提琴陳佳峰,在今年4月參加第13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賽前夕所寫的博客中的一段,他在這次國際大賽中獲得第二名。陳佳峰在參賽期間渡過了他的21歲生日。
  • 兩位小提琴巨匠,查爾斯‧裡伯偉(Charles Libove)和大衛‧納迪安(David Nadien),現都住在曼哈頓,而且二人都年近80歲,他們的小提琴技藝可與當今任何對手媲美。
  • 大紀元記者唐景睿多倫多報導)亭亭玉立的丰采,深情動人的演出。日前侯以嘉在多倫多的演奏會,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不斷的掌聲。自己主持自己的演奏會,一種讓觀眾參與她內心世界的新型古典音樂會。她令人感到那樣的親切,用自己獨到的聲音,音樂,與觀眾共鳴。4歲便開始演出的以嘉,在舞台上有如魚得水般的輕盈自在,觀眾也被感染得很放鬆很自在。
  • 【大紀元6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九日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菁英系列」,六月十八日及二十日將與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及台中市中興堂共同演出,透過音樂帶領樂迷重溫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美麗與哀愁。
  • 【大紀元6月10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六月十八、二十號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菁英系列音樂會,傑出的華人小提琴家胡乃元不只擔剛小提琴獨奏,更要以客席指揮的身分,帶領樂團演出,透過音樂帶領樂迷們重溫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美麗與哀愁」。兩場音樂會將在台北和台中登場。(陳映竹報導)
  • 大紀元記者關浩香港報導)香港華人古典音樂界多年來都傳頌一個傳奇:當年一位只有10來歲的年輕人,憑著其個人在小提琴上的才華,成為香港管弦樂團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他就是黃衛明。今天,他已經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的資深小提琴教授,執教鞭達30多年。這些年來在音樂教育工作上,他具有深刻的體會,並在小提琴演奏上有著獨到的觀點。
  • 蘇丁選出生在台灣屏東東港的一個木工家庭,那兒是一個以漁業、農業為主的鄉村。小學二年級時,蘇丁選偶然從國小校長家的日式宿舍旁經過,無意中看到國小校長的兒子正在拉琴,小提琴美妙細緻的琴音及高雅的外型深深觸動了他,他心中熱切的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擁有一把自己的琴。
  • 小提琴曲目是所有絃樂器中最多的,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大賽規定的這些曲目都是很傳統、經典的音樂。西方的經典傳世作品大多是為宗教頌神而創作,表達對神的歌頌和敬仰以及對生命的探索,使人有超凡入聖、淨化人心之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