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超越時空之旅

九朝古都洛陽 悠悠歲月演大戲(中)

蔡大雅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4日訊】(接前:九朝古都洛陽 悠悠歲月演大戲(上))

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問禮圖,章翠英畫。(正見網)

在東周時期,雒邑成為周天子之都,惟彼時周室衰微,天子之都的特殊地位遂被陸續興起的強權諸侯的國都所取代。但由於代表天下的九鼎仍在洛陽裏,欲稱霸中原的諸侯便藉機前來詢問鼎的重量,意思是想取代周室成為天下之主,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由來。

不過,前來洛陽的不僅是想要稱霸的諸侯而已,鄭欣有次在搭車時,無意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在眾人的伴同下,乘著一輛由二匹馬拖曳的帶傘蓋馬車來到雒邑。那就是後來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由魯國專程前往雒邑,向當時在周室任守藏室之史(今日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請教禮制。

鄭欣看到孔子以弟子之禮向老子問好,用一大串的恭維作為開場白(古時弟子見師父,在正式發問前都要先說很長的恭敬的言語,然後才是問題。這是弟子應行的禮節,中外皆然,不獨是孔子的專利),被老子打斷後,孔子向老子求教歷代的禮樂制度。


位於福建泉州的老子像。(維基百科)

老子哈哈大笑:「什麼不好學?你學這玩意兒幹什麼!禮這個玩意兒是個虛假、浮淺、表面的東西。人類在一步一步地墮落,從道墮落到德,從德墮落到仁,從仁墮落到義,從義墮落到禮。到了這個禮,已經是忠實誠信越來越少、越來越虛假、越來越浮淺、越來越表面了。什麼禮呀禮的,這種假惺惺的表面文明,恕我直言,簡直就是社會禍亂的開始。不要撿著個抹布當文書,抓著塊鐵片當虎符!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拋棄那些什佰之器、舟輿、甲兵、賢名、金玉、食稅、法律等多餘的東西,讓老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返璞歸真,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後,目瞪口呆,半天回不過神來。他驚嘆於老子的學問之博大精深,對自己的弟子們說:「老先生真如一條深遠莫測、見首不見尾的龍啊!」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復禮」,希冀社會退回到周公時代,結果,沒想到老子走得更遠,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代!

在今日的洛陽東關通巷北口有老子故宅,是清朝的建築。在廛河區東關大街上則立有孔子入周問禮碑,也是清雍正年間才樹立的。

佛教第一寺——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的山門是明朝建築,採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形式。(維基百科)

出差的第二天適逢周末,鄭欣興沖沖的前往距離洛陽東邊十二公里、據說是神州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的白馬寺去參觀。白馬寺是東漢明帝下令建造的,根據史書記載,漢明帝曾夢見一高大神聖的金人從空中飛來,他醒來後詢問臣子,知道是被尊稱為「佛」的天竺(今印度)聖人,便派人到天竺去取經。


洛陽白馬寺是中土第一座佛教寺廟。(維基百科)

取經大臣經過三年艱苦的旅程,帶回了二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並以白馬馱回梵文經書。

漢明帝便下令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城外,依照天竺佛寺的規制建立一座寺廟,以供印度高僧翻譯經書。第一部中文的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此譯出。由於經書是由白馬載運而回,故將寺廟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成為中土第一座佛教寺廟,自此,佛法從洛陽開始傳播四海。

白馬寺從漢明帝永平十一年(西元六十八年)建立至今,已經接近二千年了。雖然在漫長的歲月裏,寺廟幾經改建,已不是最初的天竺形式了,但寺址在千百年來卻從未改變過。

白馬寺的山門是明朝建築,採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形式。進了山門後,首先看到的是供奉著彌勒佛的前殿天王殿。其後依序是大殿、大雄寶殿、接引殿與毗盧閣,所有佛殿坐落在坐南朝北的直線上,氣勢宏偉莊嚴。此外還有一座塔,千百年來洛陽的民間流傳兩句諺語:「洛陽有座齊雲塔,離天只有一丈八」。指的就是白馬寺裏的齊雲塔。

至於齊雲塔為何「離天只有一丈八」,一般推測是,因為五代後唐時期修造的九級木結構佛塔高達五十米,在千年前的古代社會裏,無疑是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但也可能是因為裏面保存的佛經(以前的佛塔是作為供奉佛舍利或經書所建)擁有使常人解脫上天的能力所致。

白馬寺還有一奇,就是寺裏的一口明朝大鐵鐘會與洛陽城裏東大街上鐘樓上的鐘產生共鳴,據說,是因為二口鐘的音律一致所致,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

中國三大石窟之最——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南方十二公里處的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最。(Getty Images)

洛陽附近還有一處兼具佛教勝地與石刻藝術的寶庫,就是位於洛陽南方十二公里處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從北魏開始鑿建直到北宋,共經四百餘年,至今尚存大小石窟二千餘,造像十萬尊,數量之多,為中國三大石窟之最。


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最。(Getty Images)

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最。(Getty Images)

龍門古稱伊闕,因為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而得名。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隋唐以後始稱此處為「龍門」,也因為伊水的流勢宛如遊龍穿門而過之故。龍門自古以瀑布聞名,以前即有魚躍龍門化為龍的傳說。只是由於河水千百年來的沖刷,河床塌陷,隋時瀑布逐漸後退到壺口附近,現在龍門已經沒有瀑布了。而黃河由於工業污染,原本的不良水質更形惡化,鄭欣便也不去思考,是否還能找到長著金黃色鱗片的鯉魚,總之,魚躍龍門現在是在龍門這兒見不到了。

一段淒美的愛情悲劇——洛神賦


洛神化身──甄氏。(小玉繪)

東漢末年,洛陽因為董卓之亂遭到嚴重破壞,以致接下來的三國時期並未被雄踞北方的曹操作為都城。曹操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才又依照其父的都城鄴的城市格局,重新建設洛陽。魏時的洛陽宮城位於全城的正北方,在宮城的西北角,也同樣有三座高臺如鄴城的「銅雀」、「金鳳」、「冰井」矗立其中,兼具觀賞和軍事用途。

通向北宮的南北中軸線上,也模仿鄴城,依「左祖右稷」設置祖廟、社稷壇及其他官署,成為中國城市的新形式,其明確的功能分區、中軸對稱、宮城和外郭城的區分,對後來隋唐的城市設計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繼承曹魏的西晉也以洛陽為都,後來在北方出現的十六國中,多數國家在設計本國都城時,通常是以洛陽為範本。

鄭欣看到的這段悲劇,就是發生在曹丕稱帝前後的洛陽宮廷內。他看到一位女子,遠遠望去,明亮潔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容貌姣好卻鬱鬱寡歡。後來有人強迫她喝下一杯飲料,她就死了。殮葬時,她的面孔被人用頭髮蓋住,嘴中塞滿麩糠,意思是讓她在陰間也無法開口訴冤。


《洛神賦圖卷》(局部),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維基百科)

鄭欣知道,這可憐的女子就是甄宓,曹丕的妃子、曹植的名作〈洛神賦〉中所讚詠的對象。

甄宓自幼喜讀詩書,容顏秀美,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河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二喬是一對姓喬的姐妹花,同時嫁給三國時期吳國的孫策和周瑜。)袁紹得知甄宓有才貌,就令次子袁熙娶之為妻。後來曹操打敗袁紹,知道次子曹丕喜歡甄宓,就讓他們結為夫妻。甄宓略長五歲,卻也不妨曹丕的寵愛,二人育有一對兒女,兒子就是後來接替曹丕帝位的魏明帝曹叡。

曹丕在西元二二零年自立為帝後,封甄宓為夫人。曹植是曹丕的弟弟,二人相差五歲。曹植自幼聰敏,很得曹操的讚賞,曾想立之為太子,如此招致曹丕的妒恨,千方百計想除掉他,所以才會出現有名的「七步成詩」的故事。

在兄弟相爭中,甄宓是比較傾向小自己十歲的小叔的。她欣賞他的率性與正直、文筆與才氣;而他也仰慕她的脫俗與端莊,彼此惺惺相惜,二人在無形中產生了若有似無的感情。這份感情與其說是男女之間的愛戀,倒不如說是對品德與才華的讚嘆追求。

甄宓常為小叔說話,加上曹丕其他的嬪妃從旁毀謗甄夫人,使曹丕對她失去寵愛,最後令她服毒自殺(魏文帝黃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並使她覆面入殮。後來曹植到洛陽來朝見哥哥,甄夫人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洛水舟中,恍惚看見甄宓凌波馭風而行,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悵惘之餘,一揮而就的〈洛神賦〉,成為千古絕唱,為一段無始無終的愛情作永恒的見證。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46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