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的災後心理復建(IV)

災後學童精神健康照護的重點
台灣/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周仁宇醫師、李季樺心理師、陳錦宏醫師
【字號】    
   標籤: tags:

不是恢復原樣,而是重新找到平衡
很少人可以不受此經驗所改變,我們的目標不是完全恢復原本的生活,而是對此災難所帶來的改變有一個積極正向的因應方式。

要有長期努力於學童精神健康照顧的心理準備
過去世界各地所有的流行病學報告都指出,學童的災後創傷將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同時,也會有不少學童,在災難發生的數個月後才開出始出現症狀。

日本清水將之教授在1999年11月6日在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所作的演講中即指出:「我不知道這個影響對孩子來說會持續多久,不過我猜測我們的工作,可能要持續廿年。」

我們所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許多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在他們堅強甚至歡樂的外表底下,可能有著相當多的情緒。有些人會在某些特殊情境才表現出來,有些在家中失眠,有些在學校不專心,有些在放學途中和同學吵架。若有可能,結合更多人的觀察,將可以更確定孩子的狀況。

父母通常也需要治療
1. 孩子的治療一定需要父母的協助。
2. 父母常常也有嚴重的症狀。有時若孩子沒有症狀,但從孩子處得知父母有嚴重的症狀時,仍要積極處理。否則未來勢必影響孩子,其至使孩子也出現症狀。

 
災後兒童行為表現與情緒困擾的因應原則

一般來說,人們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必須經驗,並完成三個任務︰
1. 重新建立安全感
2. 對失去事物的追憶與哀悼
3. 重新與正常生活再度聯結

成人如此,兒童青少年亦是如此。以下提供達成此三階段任務的一些方法與因應原則。
 

協助孩子重建原有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1. 給予更多的注意與關心,多花些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而言,熟悉的環境固然重要,但親人的陪伴更為重要。所以不論是否搬離原來住的地方,和父母在一起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因為罹難、住院、或參與救災而必須與孩子分離,則應盡量安排原本孩子熟悉的人來陪伴孩子。

2. 生活作息恢復正常: 盡早讓孩子回到原本的作息中,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能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如有困難(如學校無法復課),則應該盡量安排規則的每日作息活動。

3. 保護的措施:安全感是一切恢復的基礎。將孩子安置在安全、穩定、不會搬來搬去,也不會再受創的地方。離開原來的住所搬到較穩定的地方去,如果有父母陪伴,並不會比待在原來住的地方不好。

4. 溫和的話語以及身體接觸:如擁抱、親吻、握手,這些肢體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5. 不要阻止孩子在遊戲中演出災難當時的情境:甚至應該鼓勵或加入孩子進行這類的遊戲。或許孩子會在收容所中邊玩邊喊「地震了,地震了……」,這是他們重新得到控制感的方式,只要遊戲的過程不造成其他的危險或傷害,則不必阻止孩子;更不要因此而責罵孩子「沒有良心」。

6. 運用災難作為學習的教材,教導孩子有關地震等災難的知識:教導各式安全保護與防範的設施與方法,協助孩子獲得對災難或意外的駕馭掌控的知識與感覺。讓孩子有實際確保安全的資訊和方法。

7. 鼓勵孩子設計可以協助他人的活動,並實際去做。

 
了解、公開討論並支持孩子的情緒

1. 觀察與注意兒童語言或非語言的訊息: 細心地觀察和了解常是最重要的事﹔越了解孩子的表現就越能協助他們。

2. 公開討論:許多孩子(包括青少年)不會自己表達情緒,但在家人或其他成人的詢問下則可以嘗試著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公開討論非常重要。

3. 父母不必因為孩子在災後玩耍而生氣:若學齡期或學齡前的孩子在災難發生後,仍然嬉鬧不休,這是正常的現象。遊戲是孩子的語言,他們在玩並不代表他們未受到驚嚇,也不代表他們因此未來會沒有道德感。

4. 傾聽與分享:積極傾聽孩子的經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經驗和情緒,或在遊戲中演出他們對災難的看法和感受;適度的與孩子分享大人也有的類似的經驗或感受,對孩子而言很有幫助。

5. 情緒的指認與接受:協助孩子指認情緒,並幫助孩子接受自己的這些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舒服是害怕、恐懼、或悲傷引起的,而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事﹔且對兒童坦誠揭露經驗的反應以及照顧或保重自己的行為給予肯定。

6. 不要使用嚇孩子的方式:在教導孩子進一步防災時(如演習)或平時與孩子對話時,不要誇大地震可能造成的傷害以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如:「你們這樣會被地震壓死」)。

7. 不要迴避討論: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討論死亡、或當作事情沒有發生過。協助孩子回憶正向的經驗,也允許其有負面的情緒。

處理孩子的退化或混亂行為

1. 有技巧地對孩子的混亂行為設限,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常無法用語言表達無助和害怕,因而出現混亂甚至自我傷害的行為,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可以利用行為矯正技術來協助處理。注意︰在對行為設限的同時,不要阻斷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不要哭了,有什麼好哭的,你看人家妹妹多勇敢,都沒哭」。

2. 設定規則:對於改換上課地點搭建臨時教室的學校,設定有關環境的使用與運用規則是必要的。

3. 允許部份退化的行為:有耐心指導孩子可以怎麼做,協助孩子了解這種引人注意的抱怨或身體感覺是否和災難事件有關。

 
了解並修正孩子錯誤的歸因

1. 孩子容易以為災難是自己犯錯的結果:學齡前以及學齡期的孩子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很容易對事件有錯誤的歸因,認為是自己犯了錯誤才造成這場災難(如︰孩子前天晚上被罵,而在災後認為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以及對責任的想像與假設,必須讓孩子了解災難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是天災,不是任何人的責任,當然更不是他的責任。

2. 避免用不實的歸因來糾正孩子的行為:絕對不要試圖用這樣的話來糾正孩子的行為:「都是你這樣不乖,房子才會倒下來」。

3. 應注意父母對災難的歸因:若父母有不合理的歸因(自責自己沒做好什麼,才造成某些人死傷;或是責怪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也有類似的歸因,所以父母或親友應注意本身的看法及表現。

4. 解釋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十歲以下的孩子常常無法完全理解死亡在生理上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再給予正確且孩子可接受的觀念。

 
對哀傷可以做的事

以下是幾個自我協助的方法,除了試著用這些方法幫孩子渡過哀傷之外,也可以用以下這些方法建議家長,因為只有當家長可以幫助自己的時候,他們才有辦法協助孩子:

1. 不要隱藏感覺,試著把情緒說出來,並且讓家人與孩子一同分擔悲痛。

2. 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逃避和別人談論的機會,要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

3. 不要勉強自己去遺忘,傷痛會停留一段時間,是正常的現象。

4. 別忘記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經歷和感受,試著與他們談談。

5.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6.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單位表達。

7. 在傷痛及傷害過去之後,要盡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復正常。

8. 工作及開車要特別小心,因為在重大的壓力下,意外(如車禍)更容易發生。

資料來源:台灣921再造新故鄉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