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佛陀淨土

印度聖境旅人書

陳師蘭、林許文二
【字號】    
   標籤: tags:

印度!

一個籠罩在迷霧中的地名,一片古老神祕的黃土大陸。

在人類初始之際,她已邁出了文明的步履。但是,直到21世紀的今日,世人依舊拂不去她的神祕面紗,宛如面對一位千年人瑞,明知她曾度過悠遠的歲月,卻對她了解甚少……。

恆河!

流貫數千年的時空、歷經無數次的乾涸與氾濫。

這通達天堂之門的滔滔大水,沖積出一片沃土平原,不僅養活了無數仰賴它維生的大地之子,也安頓了人們惶惑不安的無知身心。

在這大水之畔,孕育有多少心靈的導師!然而,只有這位聖者的教說,穿越了時空的隔礙,二千五百年來,依然慈悲地灌溉著人們心中乾渴的靈魂。

他;就是無上的覺者──佛陀!

大約一百年前、西元十九世紀末,一位法國考古學家與他的工作小組,在荒涼貧窮的北印度,一個地名早已消失的小農村附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磚石土塚。他們在土塚的底層深處,挖掘到五個裝有人類遺骨的容器,其中一個滑石製的容器罐上刻著古老的文字,簡約地述說著:「這是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祠之處。」

這個看似平淡的古物刻文發現,為當時西方學者爭論已久的議題──佛陀是否真有其人?還是他只是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杜撰人物?確立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佛陀是「人」;有著真實生命的「人」!

他和所有的平凡人一樣,在這片古老大陸上,度過了必然的生、老、病、死,留下了生命的足跡;因此,長久以來,只要是佛弟子,就會有一個一生的渴望;於此生中,至少一次,親自前往印度,循著古老的史蹟,一步一腳印地朝禮這片佛陀生長、正覺、弘化乃至於入滅的土地。

而熱愛旅遊探險的人,也總會有一個按捺不住的嚮往;期望能親身探索這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神祕古國,一窺她深不可測的文化圖層,與純化昇華的性靈世界。

然而,長久以來由於台灣對印度的資訊嚴重匱乏,加上以訛傳訛的種種誤解,使得有心的旅行者只能藉著參加偶爾舉辦的朝聖團來圓夢,而對於不想受限於制式化與趕場式旅遊團的佛弟子與旅人而言,這份渴望竟成為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我們以親身的經驗及一顆誠摯的心,撰寫了這本《印度聖境旅人書》!

為了讓人們能親切而深入地了解佛陀這位人間聖者,我們透過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親履而使之意義非凡的土地;依循著實際朝聖的路線,逐一探訪湮沒在時光洪流中的千年古蹟,藉著這些珍貴的世界級建築遺產,並配合樸實卻深邃的經典文學,全面性地介紹聖地史物的每一面向。

我們想要以「人」的角度,平實地訴說這位智慧清明的生活實踐家從出生到入滅的生命事蹟,期使世人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傳說故事中所描寫的神通幻化,而是因為他覺明地看清了世間萬法的真實,真正放下生命中的佔有和貪求,堅毅無私地走完祂智慧的一生!

只是,由於印度的民族性本來就不重視歷史記述,許多史蹟景點的考據乏人研究且眾說紛紜,許多所謂的歷史,甚至是以神話傳說為基礎。因此,我們決定依著英國考古學家以西方治學態度所留下的珍貴史料為基礎,儘量選擇研究學者的實地調查報告、或史實確有記載的部分,來做禁得起考證的客觀介紹,以期讀者們不論是實地走訪或是書中臥遊,都能如置身聖境親識聖者,在心靈上有豐足的收穫。

謹以此書祝福每一個人,都能有一趟美好的生命旅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近來所謂健康熱潮、減肥熱潮中,早起是最基本的方法。它不需要額外花費,而且不只對健康有好處,還能使頭腦運轉速度變快、養成積極的態度。關於早起的效用,書籍、雜誌、電視節目中都談論很多,近年來因為大腦生理學與心理學等領域的發達,早起的好處也得到了科學的證明。
  • 日夜周期是由循環機能、睡眠、體溫、副腎皮質荷爾蒙的作用、尿量、尿中的磷酸、鈉、鉀的量以及代謝速度等形成,這種節奏並非二十四小時都如此。 由此可知這種節奏是根據細胞代謝規律所產生的。與地球的自轉相互配合,每天一邊做出些微的調整,一邊適應環境。
  • 費歐娜第一次來求診時,靜靜坐在診療椅上,沒看我,也沒說半句話,只是從皮包裡拿出女兒寫的那封信,彷彿在說:「這封信已足以說明一切。」這是事實。我有不少案主就像她女兒一樣,有時甚至是我幫他們草擬那樣的信,或鼓勵他們與父母切斷聯繫。這樣的信會讓人覺得已無轉圜餘地。我知道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一個心理治療師若未就長遠的影響深思熟慮,絕不能提供這樣的建議。
  • 無論你如何努力或多麼無辜,都必須先接受孩子的觀點,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愛一些,多拉他一把,少憂慮一些。
  • 而實際推動這樣經濟諮詢的專家顧問,其實正扮演「經濟殺手」的角色。他們為歐美的大公司尋找對象、進駐評估、大力遊說,最後當然是完成一筆筆交易。而真正從這些交易受惠的,正是這些經濟先進國。
  • 好不容易,我站起身來,跟在他後面。走到最後一階,有個標誌吸引了我,讓我停下腳步。上面有一張我們坐著的背後那棟大廈的照片。
  • 一般人寫散文,喜歡運用能震撼人心的詞彙,且多富感性;而經濟學者寫雜文,喜歡用一般人難懂的術語,且多富理性。如果有人寫的文章既具散文風格,又有經濟觀念內涵,就我所知,很難找到這樣的作家。
  • 「背影」,描寫他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的情形。一位平凡的父親,囉嗦地一直拜託同行的旅館茶房,好好照應他遠行的兒子,為了買橘子給兒子而弄得滿身塵土。這位父親把橘子交到兒子手上之後,撲撲衣上泥土離去,蹣跚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日後,朱自清常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 《論語.陽貨篇》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是說《詩經》有三大功用。第一:訓練聯想力、觀察力、合群力、批評力。第二:教人孝敬父母、忠於君國。第三:多多認識一些動植物,多多接近自然。兩千多年來,學《詩經》的人多數引用這幾句話。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