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流派與演奏技法概述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34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8日訊】箏的歷史悠久,“箏”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李斯列傳》的諫逐客書:“夫擊甕扣缻彈箏搏髀,而歌呼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早在公元前273年以前的戰國時代,箏已流行於秦地(即今陜西省),故史稱其“秦箏”。後漢劉熙在《釋名》中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是以音響效果而命名箏。

隨著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變遷,箏樂藝術分布到各地,融匯各地民間說唱、戲曲與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的箏樂演奏風格與文化,而以流傳的區域性、演奏風格、演奏技巧、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曲目等條件而言,以地理區分為各具特色的南、北兩大箏派之格局。

音樂形象以南派為細膩典雅、北派為剛健粗獷;約略細分為:南派泛指柔美委婉的潮州箏派、古樸優美的客家箏派(漢調箏派)、典雅細膩的浙江箏派(武林箏派);北派則泛指粗獷明快的河南箏派(中州箏派)、剛健樸實的山東箏派(齊魯箏派)以及幽怨細膩的陜西箏派(秦箏)等。


http://www.youmaker.com/

古箏的演奏手法主要分為右手技法與左手技法。右手用大、食、中、無名四指彈撥發聲,多為表現主題旋律,控制節奏和音色的強弱變化。主要技法有:托、劈、勾、剔、抹、挑、摘、打、花、撮、輪、搖、琶音、刮奏、和弦音等多種;箏樂中左手的運用,是其音樂表現中最具特色的,主要以食、中指或中、無名兩指按抑箏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變化,表現不同的風格韻味。

其演奏技法有吟、揉、按、放、顫等多種,充分表現「以韻補聲」的旋律特徵。講究「韻與聲」、「聲與色」、「聲與情」之間的協調、細緻。箏左手的各種技法,在不同流派與不同的樂曲中,有的標示符號雖然相同,但由於左手在顫、按、滑、揉時按音的力度、幅度與時值上的不一致,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彈奏者必須根據各地箏曲的流派、韻味、風格、內容以及情感,採取不同的技術手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林之昊索格斯鎮報導)華夏文化協會4月4日晚假金豐酒家舉辦第三屆募款晚宴及頒獎典禮,表彰三位為社區文化藝術作出傑出貢獻者。他們是波士頓大學中國藝術教授白慊慎, 華林武術氣功學校創辦人余翠梅,古箏古琴藝術表演家楊信宜。同時,還表彰了普源(Primary Source)對傳揚中國文化的貢獻。
  • 由波士頓古箏樂團主辦,麻州文化局與華夏文化協會贊助的演奏會命名為「傳承」﹐將於4月12日晚上七點半假Parish of Saint Michael舉行﹐地址﹕90 Concord Rd, Bedford。
  • (大紀元記者秦川貝得福鎮報導)楊信宜、陳涵恩師生4月12日晚假貝得福鎮聖麥克教堂大廳舉行古箏音樂會﹐二百多聽眾享受了11首風格各異的古箏表演﹐可謂大飽耳福。
  • 4月23日,中國新民党代主席郭泉先生緊急召集部分在南京的中央党部委員召開特別會議,研究了王千源女士最近在接受採訪中發表的若干政論時評、一封公開信、以及王千源女士對古箏、國學方面的學習情況,會上展開充分辯論,決議如下:

  • 一般人唱歌時講究口形要圓,甚至舌頭都要側捲,使整個口腔呈圓筒狀,但關貴敏似乎從來就「不來這一套」。他的口形就像沒受過訓練的人一樣總是扁扁的。越是專業的人就越佩服他,因此當年在唱歌的人裏,有這種說法:關貴敏引領男高音新潮流。
  • 【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八日電)知名古箏音樂家陳信華,三年前獲頒五育特殊成就奉獻獎的雲林之光,他以雲林鄉土創作的動人樂曲,經納入台灣心藝術推動學會與縣議員謝淑亞推動「尋找雲林在地珍珠」系列,促成「雲林我的家」樂曲CD出版,並將於十日在雲林文化處音樂廳舉行「雲韻嬝繞」發表會,歡迎聆賞。
  • 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輕巧快速的按動琴弦、慢速的按,以及上下按放數次或一次等,它們形成了箏曲「以韻補聲」的旋律特點。
  • 楊信宜古箏學生春季音樂會5月24日下午於貝德福鎮中心舉行,吸引不少知音人士。

    據指導老師楊信宜表示﹐每年兩次定期的音樂會,為的是讓學生們有交流觀摩的機會,並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家人和樂友們分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