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感恩,愈富足》序

幸福之鑰

文/楊玉欣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本書從知名作家史蒂芬.金面對車禍的傷害與回應揭開序幕,主文論述不是印象中軟綿綿、輕飄飄、讓人涕淚縱橫的感恩抒情文,而是思維嚴謹、論述細緻地引用神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旁徵博引地開展感恩所涉及的多重向度;感恩的深度及廣度瞬間被擴散開來,在橫向與縱向的鋪陳描述中,更處處透顯出神學、哲學和科學的視域觀點及深刻內涵。

閱讀本書,勾起我幾個生命片段的回憶,這些片段帶我重新觀看、深思至親走過的巨大傷痛,他們對於感恩的理解、體會與實踐為何?那些令人難以想像的超越及動能從哪裡來?本書激發了我回顧品味的深度以及開創前瞻的豪氣。

說到回憶,首先是我的母親,家母在她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因病過世,於是開始承擔家務責任,小學畢業即投入幫傭行列,分擔家計,直到她的兄弟學成獨立。而後嫁入比她的原生家庭更貧窮的家庭,她刻苦耐勞地鼓舞我父親勤奮打拚,幾十年來在貧窮的水平線上奮鬥不懈。

三十多年後,她的三個孩子──我和姊姊、弟弟陸續發病,行動、浴廁漸漸無法獨立完成。她一生的遭遇、奮鬥與愛心,見證了生命的奧祕力量。還記得,我國小三年級時,有一天母親帶一位小男孩回家,母親對我們說:「這位小朋友要在我們家住一陣子,你們把最好的玩具拿出來跟他一起玩。」

我們三個小孩從小乖巧順服,我們回答著「好」,但是心中有點怪怪的,覺得我們家境並不富裕,怎麼還要接待別人?再說哪來最好的玩具?頂多是吃完的糖果盒子,現在連這僅有的、跟同學根本不能比的玩具,還要分給陌生小孩,心中就是怪異勉強。

接著,母親單獨對我們說:「這位小男孩父親生病,母親離開他們了,沒有人可以照顧他,你們願不願意他到我們家來住?」我們一聽,毫不猶豫地點頭願意。母親又問我們:「平常你們吃一碗飯會飽,現在,你們願不願意只吃半碗飯,將另外的半碗分給需要的人?」我們又是一陣點頭。

小時候我們不懂這事背後的深意,漸漸長大,我們愈加明白愛和慷慨的人生觀,來自知足感恩的生命信仰。雖然我們現在連四肢健全都說不上,但在這痛苦、失落、無助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出看見希望的眼光,能為所剩的生命獻上感恩,即便死亡,也是恩典。關於這樣的經驗,本書提出系統性的論述,說明其何以如此,以及練習轉念的具體操作途徑。

另一個例子,我的小兒子令謙(我先生和乳癌過世的前妻淑宜的孩子),他問我好幾次:「玉欣阿姨,你以後是不是就不能走路了?」

我回答他:「對啊。」他露出悲傷難過的表情,然後追問:「那是多久以後?」我說:「大概十年吧。」他總是難以置信、不願意相信地過一陣子就會再問我一次。我可以感受到他失去母親的失落,也可以感受到他珍惜現在的我,因此,我會跟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先生請求通融,讓令謙陪我去上班、跟我去錄音;他坐在我的辦公室裡等我,雖然我不能在他身旁陪他做功課,但我們都知道,等一下會議結束,我們可以一起坐車回家、一起買麥當勞吃、一起度過不一樣的星期三之夜,這樣的等待與陪伴已經足夠幸福!

幸福感的基礎來自感恩的體認,本書提出感恩必要的體認,我認為這是幸福之鑰。體認:(一)因某人的好意而受惠,(二)對方是刻意給你好處,而且他通常要付出某些代價,(三)這個好處在對方眼中具有價值。感恩若沒有他人的付出,你不會是今天的你。存養這樣的體認,生命將能在謙卑、挫折中孕育豐盛果實。

《愈感恩愈富足》將感恩的內涵與操作步驟,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使神學、哲學、心理學、文學融為一爐,綻放出理性而動人的精神力量。我的目光從第一頁便被吸引住,欲罷不能,直到體力不支,心中仍為一股恬靜暖流籠罩、光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印度!

    一個籠罩在迷霧中的地名,一片古老神祕的黃土大陸。

    在人類初始之際,她已邁出了文明的步履。但是,直到21世紀的今日,世人依舊拂不去她的神祕面紗,宛如面對一位千年人瑞,明知她曾度過悠遠的歲月,卻對她了解甚少……。

  • 在這個靠佛教徒的朝聖為主要收入的小村落,村民的主要信仰卻是印度教。因此,淡季時(3月到10月)它是個炎熱而安靜的小城,適合靜靜的遊賞與冥思,到了旺季時,卻是人聲鼎沸,充滿了宗教蓬勃的氣象。
  • 我一開始是做插畫家,但我很不喜歡配合故事去畫圖,所以我決定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書。然後我很快的就發現,比起畫畫,我更喜歡寫作。現在我也會幫自己的大書畫插畫。
  • 那晚下著雨,低吟的細雨。許多年後,美琪只需閉上眼睛,就能聽到那陣像細小的手指般敲著窗戶的雨。夜裡某處,有隻狗吠叫著,美琪無法入睡,不時輾轉反側。
  • 看完了這本書,做老師的,希望自己是這本書中的老師;做家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書中的老師教,最主要的是,我們看到老師原來應該如此,難怪她手上沒有帶不起來的孩子。


  • 當我介紹瑪莉亞出場時,觀眾鼓掌歡迎她。她腳踝上帶著電子腳銬、前額貼著一大片瀏海、穿著垮褲和態度惡劣的日子早已遠去。她現在是大學生,大多數的時間在美國各地旅行,毫無畏懼的告訴每個曾拒絕過她的人她的故事。
  • 馬爾巴上師聽了這個夢後,知道和他的夢一樣,點化同一件事,心裡非常高興,但他知道天機不可過早洩露,便一本正經的說:「人生都是虛幻不實的,何況是夢?不用管夢是什麼意思了。」說完,又對師母說:「我今天要到田裡耕種,你幫我準備一下。」
  • 最近一段時間,西藏活躍在世界的舞台上,各地發生的西藏事件,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雪山之光》,正巧在全世界聚焦西藏問題時出版問世。
  • 舊世界裡的人在發現澳洲之前,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想法無懈可擊,因為看起來,這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看到第一隻黑天鵝,對一些鳥類學家(以及其他極為關心鳥類顏色的人)而言,也許是有趣的意外,但這個故事的意義並不在此。
  • 五年前,尤金尼亞‧尼可拉維納‧克拉斯諾亞(Yevgenia Nikolayevna Krasnova)是個沒沒無聞沒什麼作品的小說家,學經歷倒是很特殊。她是一名對哲學感興趣的神經科學家(她的頭三任丈夫都是哲學家),哲學深深地滲入她那兼具法俄血統的腦袋,並表現在研究及創作的文體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