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選讀(一)

陸志仝
font print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大臣們說:「當國君的原則,必須以百姓的利益為先,如果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滿足國君自身的慾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來充飢,肚子雖填飽,人卻死了。如果要使天下安定,國君必須先修養自己的品德。從來沒有身正而影斜、自身品德修養好了而民間卻亂起來的道理。我常想,傷害自身的並不是外物,而是個人的嗜好和慾望太多所引起。如果國君一味的追求美味佳餚,沉迷於歌舞美女,所想得到的越多,所受到的損害就越大。既妨礙了政令的通行,又擾亂了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國君再說一些違背事理的話,老百姓就會人心渙散,並隨之產生怨恨,離叛的事情也會出現。我常想著這些事情,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諫議大夫魏徵回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都能夠先重視自身品德的修養,因此才能通曉萬事萬物變化的因果。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其治國的要領。詹何卻告訴楚莊王修身養性的方法。楚莊王又問這樣治理國家的效果會怎樣?詹何說:『沒聽說自身的品德修養好了而國家還會混亂的。』陛下所闡述的道理,跟古人說的一樣。」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問魏徵:「為什麼國君被叫做聖明君主或昏庸的君主?」

魏徵回答說:「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先賢曾經說,有疑難的問題可以與普通平民商討。』上古的賢明君主堯、舜治理國家時,能廣開四面八方的大門以納賢士;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通曉遠近情況。所以國君的聖德才能昭然於天下,共工、鯀這樣的人就不能蒙蔽他;奸佞小人的花言巧語及乖張行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則是深居內宮,只相信趙高而不信任其他朝臣,真到天下都造反了,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侯景舉兵叛亂,攻到京城時,竟然還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各路的叛匪攻佔城池、搶掠鄉邑,他也不知道。因此國君多聽各方面意見,採納臣下的建議,權臣就無法阻塞言路、蒙蔽國君;而下邊的民情也能順暢的上達。」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話。

貞觀十年,太宗皇帝問大臣們:「帝王的大業,創業和守成哪個艱難?」

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回答說:「在國家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時,各地群難紛紛起兵,必須功破城池才能使敵人投降,在戰場上取勝了才能使敵人歸順。由此說來,創業艱難。」魏徵回答說:「帝王起兵,必然借世道衰敗混亂的時候,消滅掉原來昏庸狂暴的國君,從而得到老百姓擁戴,天下人都來歸附;奉上天旨意又得到老百姓支持,因此創業不難。然而帝王得到天下之後,志向趨於驕奢淫逸。百姓希望過上安穩的日子,而徭役卻無休止,百姓已經窮困匱乏了,國君的奢侈事務卻還不停止;國家的氣數衰亡常常是這樣引起的。由此說來,守成更難。」

太宗說:「玄齡過去曾跟隨我平定天下,備嘗艱辛,出生入死,所以認為創業艱難;魏徵和我一起治理天下,擔心驕奢淫逸的弊端出現,使國家從蹈危亡的境地,所以認為守成艱難。現在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而守成的艱難我會與諸位一起慎重的對待。」

評講:從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兩位賢臣的對答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賢明的君主及朝臣都非常重視百姓的生活,並致力於使百姓的生活富足。而要讓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不能只是表面上的空話,國君及朝中大臣必須克制自己「耽嗜滋味,玩悅聲色」的慾望;也就是要重視個人品德的修養,只有重德修身才不會出現驕奢淫逸的弊端。

唐太宗嘗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貞觀政要·任賢第三》。既然是以古代的歷史為鏡,可以知道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那麼,我們就以貞觀之治這段輝煌的歷史為鏡來照一照現今的中國大陸。

如果有這樣一個政權,在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還非常窮困匱乏的時候,統治者仍花費大量的財力大搞形象工程,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那麼這樣政權的結局必定如唐太宗所說的那樣「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摘自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7/27/45008.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古老的《易經》與現代遺傳學相遇,會揭示怎樣的生命真相?現代科學的發現,中國古人早就知道?人身自有陰陽,原來也體現在這裡……
  •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一個可怕的事情:「曷勞落迦城」的毀滅。古代于闐國(今新疆和田地區)北方有一個名叫曷勞落迦的城邦。在佛離世後,凌空飛來一尊佛像,降落在曷勞落迦城……
  • 舜對禹說:「請你也對我提些建議吧。」禹鞠躬作揖說:「帝啊,您在上位,皋陶陳謀在下,這樣就已經非常完美了,我還有什麼建議可提呢?我只想每天認真把事做好。」皋陶故意向禹問說:「怎樣才是認真做事呢?」
  • 舜二十歲就以孝順聞名,三十歲時就被堯所重用他,五十歲時他代行天子之事,舜五十八歲時堯去世,六十一歲時舜取代帝堯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後三十九年,他不顧年老之軀,到南方巡狩,竟死於蒼梧郊區。舜被葬在長江南方的九疑山,這就是零陵。
  • 從前,高陽氏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幫助,稱他們叫做「八愷」。高辛氏有八個好兒子,當時人們稱之為「八元」。這十六個家族,世世代代都能繼續前人的善行,不曾損毀過他們的名譽。在堯的時候,堯卻沒有任用他們。舜的時候,開始重用八愷的後人,使他們主持地政,開發各地適合生長的農作物,結果,沒有一處不是豐收的。舜又重用八元的後人,使他們在四方到處宣揚五種倫理思想,於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和社會一片祥和融洽。
  • 四方諸侯領袖舉鯀治理洪水,堯以為不可,諸侯領袖力請試用,試用後不見績效,使百姓深受其苦。
  • 四人同聲向堯推薦說:「有一個沒有結婚的平民叫虞舜的。」堯說:「不錯,我也聽說過,到底怎麼樣?」四人都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處理得雍雍穆穆,沒有出什麼差錯。」堯說:「我來試試他吧。」
  • 黃帝是少典氏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他一生下來就特別靈秀聰明,才幾個月就會說話了。軒轅年紀小的時候很伶俐,年紀稍長後更加勤勉,成年之後見識廣博、有智慧有遠見。軒轅那個時候,神農氏的後代子孫們的勢力已經漸漸衰微。諸侯互相征伐,百姓備受痛苦,可是神農氏卻無力解決諸侯們的紛爭。所以,軒轅便操練士兵,去討伐那些不來朝貢並且互相爭戰的諸侯,最後,諸侯們都來歸順臣服於神農氏,只剩下殘暴的蚩尤,神農氏沒辦法討平他。其實,炎帝神農氏此時也還想要再領導諸侯,但諸侯們都已歸順於軒轅。軒轅於是一方面修德整軍,順應四季五行之氣,教民種植五穀,安撫百姓,規劃四方土地使可資利用。另一方面,他訓練了一批勇敢善戰的士兵,以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為之命名,和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次交戰後,終於打敗炎帝,完成了他的志願。後來,蚩尤作亂,不服從命令,於是軒轅向四方諸侯徵集軍隊,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活捉蚩尤,最後還將他問罪處死。這時,四方諸侯都尊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我們說的「黃帝」。如果有人還要作亂的,黃帝便去征伐他,待事平之後,便隨即離去。黃帝披荊斬棘,開山通道,從沒有享受一天舒適的日子。
  • 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大夫子產。子產讓管理池沼的校人,把魚養在池塘裡。
  • 今天選讀的古文第一段是講述蒲州刺史趙元楷勞民傷財向唐太宗獻媚,卻被唐太宗批評之事。經筆者查閱《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唐紀十一》記載,此事發生於貞觀十二年二月;而筆者手頭《貞觀政要》版本上記載的卻是貞觀七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