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俗印記】第一次(中)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那個年代,還留有日式遺風,學校每年十月份總要舉行一次運動會,目的是向鄉宦士紳、醫生富賈、政商名流募款,順便展現學生的教育成果。所以開學之後不久,各年級就開始籌備節目和表演項目的練習。

雖然練習時間長,感覺累,但相對的來說,學習少了,功課也少了,還是合算!每個年級最少得有一個田徑項目和一個舞蹈、韻律的表演。唉!對我們這一群野慣了的小一生來說,又是另一個初次大挑戰。

想想,大夥兒沒一個接受過學前教育的薰陶,什麼都從零開始。連隊伍都不會排,更不知道「向前看齊」是向哪看呢?更遑論排兩行隊出場,再按音樂節拍,一邊兒表演動作,一邊兒排成一個大圓圈。而且左腳、右腳真的搞不清!手腳配合不起來,「齊步走」的命令一下達,同手同腳行動的怪物,比比皆是。老師得一個個拉手抬腳的又罵又糾正,一時半刻下來,師生全累倒了!現在想來,那流傳的軍閥操練笑話:「草鞋!布鞋!草鞋!布鞋!」絕對不假!

好不容易上點兒軌道了,可越走越偏,兩行隊伍成了兩條緩慢而平行蠕動的蛇!人與人之間距離拉得太大,伸出雙手搆都搆不著,哪能拉成圓圈哪?一而再、再而三,就是成不了圓!老師們只好用白石灰粉在操場上,量好位置,畫上圓圈。如此一來,總算行了。

那一陣子,師生個個曬成了印度阿三。還好,那時人人接觸慣了大自然,活動量大,耐曬、耐渴又有韌性,很少人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哪像現在,上體育課,操場沒跑上半圈,立刻臉色慘白、呼吸急促、暈倒……等等現象頻頻出現,甚至有心臟病發,猝死的呢!怪不得說,從前的人是「土雞」,現在的孩子是「洋雞」,挺有道理的。

那時的口號是「克難」——用雙手克服所有的困難!舞蹈表演的道具,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買來所謂的彩色棉紙,再由老師指導、示範,讓大夥兒學習摺疊成花朵兒,然後用每個人由家中帶來的棉線,綑綁紮實,繫在兩手的中指上,再上場表演,舉手投足之間就百花齊放,熱鬧非凡!

小一的田徑賽項目,固定是「滾大球」。每班分成兩隊,兩人一組,由這一頭兒滾到那一頭兒,再由那一頭兒接手滾回這一頭兒,一直到所有組員輪完,依速度快慢排名次。從前的操場可是黃泥地耶!雖然盡量的整平了,但總有坑坑疤疤的地方,而那大球是由竹子編成的,上頭用布罩住縫上,實際上那球是空心的。竹片與竹片間並非密合而是有大空隙的,滾動起來,重心是不穩的。

兩個小一學生,個兒小、力氣小,邊滾邊追著球跑,用力不均再加上地面的不平,越滾越「偏離航道」,小孩子嘛!只管顧著推球,哪管目標在哪?滾著滾著,要交接了,抬頭一看!才發現是別班的同學,趕緊再滾回自己的陣營。搞得陣腳大亂,狀況百出,惹得觀眾席上的家長笑翻天!

再就是運動會開幕式上的「正常步」表演,那可是重頭戲哪!中高年級人人都得參加。每天升完旗之後就開始操演,不僅要求跨步整齊劃一,行走時,間距相等,相鄰四人得成一直線。拐彎時,學問才大呢!行走至拐彎點的旗幟時,最靠內裡的同學,也就是緊挨著旗幟的人,得踏步等其他三位同學趕上來,與他並排的形成一直線時,方可邁步向前,繼續走。

這樣練下來的結果,站在高高的司令台上看,那真是一個整齊移動的矩形方陣!一絲不茍、紋絲不亂。我敢保證,與雙十國慶閱兵典禮中的分列式相比,絕對毫不遜色。雖然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留下來的特殊項目,但是我相信受過這種訓練的男生,當兵時的出操、隊形排練,絕對安之若素,勝任愉快。

這一個多月的節目準備與表演練習,佔去了所有的時間,經常是正常步排練下來之後,已是上午九、十點了,匆匆上個一堂課、半堂課,就開始了其他項目的練習,直至夕陽西下。那一段日子,總在夕曛溫暖的烘襯下,背著書包,步履蹣跚、疲憊不堪的緩步慢行,心中慶幸總算又逃脫了那一整天,各種節目配樂的強制干擾,耳根得以清靜,相形之下,這片刻的靜謐是難得的享受。@*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時候,我們這些孩子,經常盯著碗櫃裡那罐亮銀色、上頭一隻展翅的老鷹商標、外加密密麻麻幾行英文字的「鷹牌煉乳」,猛吞口水。那是買回來為年紀大的長輩,增加營養用的。
  • 我們家六個兄弟姊妹,全是「啃骨頭」的高手。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年頭,豬肉商處理「不帶肉的骨頭」的方式是「免費贈送」,那得是老顧客才能享有的優待啊!每回,母親把帶回的那一把「爛骨頭」,加上蘿蔔或菜心……等等燉煮成湯,這時就開始了孩子們的技藝訓練。
  • 每年除夕前兩天的清早,母親就一定要我陪她上菜市場,分好幾趟,把所有食材準備齊全。天寒地凍時,幫忙提菜的滋味兒可不好受。再就是得幫忙殺雞宰鴨啦。當時並沒有現在這種「機械式」的自動宰殺設備,可大量代工,而且家禽、家畜都是自家飼養,當然這事兒就得由家庭主婦自理。
  • 每年就那麼個半天,沒有多少小時,藉著它──小學同學會,重新將記憶掀開,再次把心湖攪動……
  • 陪著我走過啟蒙階段的母校,在六年中,也和我們同步成長:由簡陋到稍具規模,由破舊到重新改建;地面鋪上了水泥,課桌椅由不斷的釘釘修補,到全面的汰舊換新;操場的一頭兒,有了一方水泥打造的躲避球場,司令台也矗立起來了。只有那中庭的花園,不受影響,依然生氣盎然,有名、無名的草、樹、植物,花開花落,兀自生長不歇……
  • 二十幾年前,每逢教師節,總有學生捧著鮮花來祝賀,那時剛由荷蘭進口的姬百合、葵百合最受青睞,又因價格昂貴反而成為搶手貨。看著那經由雜交的五顏六色新興花卉,徒具台灣百合的外型,可少了那高雅、淡然的特色,潔白純淨的風姿。尤其那刺鼻的濃郁香氣,聞久了讓我頭發暈,插在花瓶裡,十天半個月下來,簡直受不了,心中老是懷念小時那淡淡的撲鼻花香,那幽幽的撩人氣息……
  • 今天大兒子夫妻倆都要早出門,由我接班,到點了叫醒兩個孫子吃早餐、上學去。看著小兄妹倆,心不甘情不願的起了床,睡眼惺忪的邊啃麵包邊打盹兒,催緊了又急眼,怨奶奶多管閒事。眼看快遲到了,才瞥見媳婦的留言,孫女感冒,得招呼她吃完藥再走。看著她慢條斯里的撕開小藥包,熟練的倒出幾粒花花綠綠的小藥丸,放進嘴裡,再喝口白開水,一仰脖子,「咕」的一聲,利落的吞了下去……看著看著,我的胃又習慣性的揪成一團,隱隱發熱,從「吃苦」中長大的歲月,一下子全都「倒帶」倒回來了……
  • 經過歲月的洗禮,這兩本擠在書架角落裡的書:《理想夫人》、《理想丈夫》,紙質早已發黃,散佈著點點霉斑;內頁有不少的脫落,更多的是岌岌可危的訂書針和時時灑落的鐵銹;封面那層薄薄的塑膠保護膜,年久風化,都已龜裂,稍一翻動,即化為一陣陣細粉四處紛飛。
  • 上小一了,既興奮又膽怯,全是陌生面孔和不太敢抬頭仰視的女老師,這啟蒙教育的第一道難題,這開天闢地的第一次執筆,這前所未有的頭一遭寫字,深刻的鐫鏤在我的腦海裡,六十年之後,那狼狽的情景與過程,記憶猶新,依舊無法忘懷!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