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鳳鳥不至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註釋】
(1)鳳鳥:天上的靈鳥。舜帝在位時鳳凰飛來,周文王時鳴叫於岐山。
(2)至:到來。
(3)圖:河圖。遠古時代伏羲氏看見河中的神獸龍馬背負著圖出黃河,並根據此圖畫出了八卦。和鳳鳥的出現一樣,都是象徵當時有聖王在世的祥瑞之兆。
(4)吾:我。
(5)已矣:停止。無法再繼續。
(6)乎:啊。感歎詞。

【語譯】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河圖不出現了,我無法再繼續傳道了啊!」
【研析】

此篇乃孔子悲歎道之不行。

《尚書·虞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韶》是大禹時代的大樂,聞聽此樂,就會引來鳳凰翩然起舞。

根據記載,鳳凰是百禽之王,雄曰鳳,雌曰凰。據說並不是中國這裡的鳥,和龍、麒麟一樣,通常也不在我們的這個空間棲息。據古人的說法,它們都是屬於仁獸仁鳥,那麼只有當我們常人社會這裡道明德高、俗醇氣清的時侯,它們才會在這裡頻繁現身,或者我們這裡有特別能夠吸引它們的事情,比如聖賢之人出世,比如有清雅絕塵的音樂等。因為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它們才能生存、棲息,它們就是這樣高貴的生物。就像魚蝦可以在清水塘裡生活,卻不能在惡濁的水裡生存一樣。

在上古中古時代,龍是十分常見的,有人養龍,使用龍駕輿。到了夏代末期,龍就不像以往那麼常見,只能是有時見到。而麒麟、鳳凰則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才變得稀少。這恐怕和當時的紛亂世局有相當的關係,難怪孔子也慨歎大道難行矣。

而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的許多修煉人在圓滿飛升的時侯,都是龍鳳接引,男則乘龍,女則乘鳳。龍到了唐代就幾乎更少了,麒麟、鳳凰在宋代之後幾乎在人間絕跡。為什麼這些珍禽異獸會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越來越少,以至於在世間消失了呢?

既然有所趨,就必然有所避。這些生物所習慣的環境是道德昌明之世,道德的衰敗和淪喪,對於它們來講就等於是清水塘變成了臭水塘,這對它們肯定是不願意繼續在這裡呆下去的。因為,善德會帶來所謂的「瑞氣」。麒麟鳳凰在有瑞氣的地方逗留。而它們所到之處也帶有很強的瑞氣,因此會有百獸爭隨、百鳥伴翔的壯觀場面。

那麼,如果君主具有善德,會給天下帶來祥瑞之氣,會讓天下百姓向善樂業,四海清平,如古代的三皇五帝、唐太宗等;如果君主道德低下、品質惡劣,那麼就會帶動天下凝聚孳生惡濁之氣,整個國家道德淪喪,天災人禍連綿不絕,如古之夏桀商紂等。

因此,如果我們的人類社會重新變得道德高尚,促使這裡的人心和環境重新變好,甚至更美好,那麼這些動物肯定還會在我們這裡聚集,甚至是大量棲息,屆時,也許歷史上曾經有記載的奇珍異物同樣也會再現的。

【延伸思考】

(1)所謂「物以類聚」,「志同道合」等,都是說明同性相近同類相聚,你可以舉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說明嗎?(大自然或古今中外等人事的例子)如:「磁鐵去吸鐵粉」、「水就濕,火就燥」、「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她們一群人天天不是逛街就是打牌,真是物以類聚。」等等)
(2)如果你是領導者,你認為治理國家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2)如果你是老百姓,身處道德淪喪的亂世,你會如何要求自己?

* * *

講故事時間:舜治天下

帝舜名叫重華,他的才能與德行都是帝王才擁有的。他智慧深邃、文雅聰慧、溫和謙恭,他的美名遠播四方。他高尚的德行由民間傳到帝堯那裡,帝堯於是授給他官職,想考驗他的才幹與智慧。

舜的修養很深,處世嚴謹而且有威嚴。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農人都互讓田地;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漁人都互讓居處;在黃河邊做瓦器,黃河邊出產的瓦器都不粗製濫造。短短一年時間裡,舜居住的地方就發展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小鎮,三年後就變成了都會。

帝堯讓舜以孝悌等五種美德教誨百姓,百姓都能順從而不違背;帝堯又將各項政務交給舜處理,讓他統率百官,舜將政務處理的十分得當,百官也都服從政令;帝堯又命令舜在四門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諸侯都能對舜恭敬而順從;最後,帝堯命令舜守護山林,舜在山林即使遇上狂風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會迷路。帝堯認為舜有非凡的智慧,於是就讓舜來繼位。

舜利用各種工具來觀測天象,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舉行儀式祭祀上天。按照天歷來安排事務,規定音律和度量衡,修正各種禮儀。

帝舜每五年到各地巡視一次,實地考察諸侯的功績,再按照功勞的大小對諸侯予以獎賞。他觀察各地的情況,傾聽各方的聲音。

舜將各種常用的刑罰畫成圖像,以警戒百姓。把犯五刑的人都改判為流放。因為過失造成禍害的可以赦免,而對屢教不改的就嚴施刑罰。一旦發生災禍,就舉行大赦。舜認為,對於刑罰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因此,舜處理國家事務的方法,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帝舜對十二州的行政長官說:「要全心全意啊!必須安撫遠方的百姓,按照他們的意願處理政務;只有具備仁厚的德行,才能獲得天下人的信任;一定要遠離諂媚奸佞的小人,才能讓天下人順從。」

帝舜問四方諸侯誰能夠統率百官,將帝堯的事業發揚光大,大家都說禹合適。於是舜讓禹去平定水土。後來,舜為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分配了合適的職務,這些被任命的人都很有政績。帝舜對他們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卓著的就給予獎勵提拔,沒有政績的則予以黜免。各項事務都步上正軌,萬國來朝,都順從帝舜的領導,整個國家興旺發達。

舜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孝順聞名;三十歲的時候,帝堯任用他;五十歲的時候,開始代行天子的政事;六十一歲的時候,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去巡視的時候去世,享年一百多歲。(出自《史記》)

轉載自: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
  • 二十四年,鐘成,伶人(1)告和(2)。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作器,民備樂(3)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4),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5)好,鮮(6)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興焉,懼一之廢也。」王曰:「爾老耄(9)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國語·周語下》)
  • 過江諸人(1),每至暇日(2),輒(3)相要(4)出(5)新亭(6),藉卉(7)飲宴。周侯(8)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9),舉目有江河之異(10)!」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11)愀然(12)變色曰:「當共戮力(13)王室,克復神州(14);何至作楚囚相對泣(15)邪?」(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今女(3)畫(4)。」 (《論語·雍也第六》)
  •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2)矣乎!民鮮(3)久矣。」 (《論語·雍也第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