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庭華:全球華人攝影賽突顯藝術的精神

文/彭秋燕 圖/黃錦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5日訊】這一次,新唐人電視台結合全球華人社會攝影界,透過攝影鏡頭表達影像價值,臺灣攝影界的泰斗人物翁庭華給予很大的肯定:「我覺的相當有意義,全球有很多華人攝影家相當傑出,透過這次比賽將全球華人攝影藝術的精神給突顯出來,貢獻蠻大的,以前這種比賽辦的機會並不多。」

翁庭華允諾會鼓勵更多的學生來參與,他說:「透過這個比賽,沒有限定主題,要表達善意的真實美感,應該鼓勵很多人去參加,自由發揮獨特的風格,自由題材是最好的,可以提供最好的作品。」

那麼我們提供的作品要如何呈現美好光明的一面呢?翁庭華表示:『藝術是講究真善美,不管拍的主題背景如何,「真」要真實,「善」要善意的,像很多人對社會的不滿,透過鏡頭將醜陋的一面把它呈現出來,我覺的是沒有具備善意的「美」,要有美感,還有美意,這樣的作品才能達到真善美。』

至於要如何去傳達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翁庭華說:「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都要表達出來自己的風格,那麼必需從生活的周邊開始,從你的鄉土開始,鄉土並非鄉下,你生活在這邊居住在這邊,這個是你的鄉土。表現鄉土,才能表現傳統的,固有的民族性,才有我們本身的風格。」

一直以來,翁庭華把拍照的重點放在發揚我們本土上面,翁庭華認為,那個年代生活比較艱困,用的相機都是很簡陋的相機,拍的東西都儘量「捨遠求近」,拍周圍的東西,慢慢覺得生活周邊的東西還很多,為什麼要跑很遠,於是他經常跟年輕朋友說,你現在不要動不動去哪裡哪裡,相片呈現感情是最重要的。

翁庭華的黑白攝影世界

翁庭華曾擔任世界華人攝影學會副會長、台灣省攝影學會名譽理事長,上世紀60年代開始投身攝影,已出版過多本紀實攝影專題影冊。


翁庭華攝影集


翁庭華作品


翁庭華作品

翁庭華喜歡攝影,在學生時代,便對老舊相機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一開始因為無力負荷昂貴的攝影器材費,只能深藏在心底,直到工作後才一償素願與同事一起買一台中古相機。他把照相當作一個非常快樂的事情在做,自己摸索怎麼沖片、洗片,照片洗不出來時,他就跑到材料行向師父偷學招數。

從以前到現在,翁庭華一直堅持自己拍攝沖片,他將家裡的浴室改裝成暗房,裡面麻雀雖小,什麼都有。「因為這樣可以發現原先拍攝的過程當中,有哪一些瑕疵,可以很快的改正過來,如果假借別人來沖放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所要求的。」翁庭華說。

問翁庭華拍照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可以陶冶人生,陶冶你的心情,美化我的人生,人生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只要把相機拿出去拍照,我會把一些所有的煩惱都排除。」他把攝影看成自己身體的一部份。

攝影的瞬間性,記實性,時代性

在攝影技術和器材進步到數位化時代之際,翁庭華說:「不同的時代要用不同的做法,現在這個時代,一方面用新的科技,但是另一方面還是要保留傳統,前期作業拍跟沖你用傳統,後續就沒關係,如此,底片保存下來的影像就不會消失掉。」

翁庭華的攝影資歷明年剛好滿半世紀,一直到現在,重點都還擺在黑白。他認為,黑白沒有太多的顏色來干擾,所以畫面看起來乾淨俐落,主題會比較突出;如果用彩色拍照,可能會有很多顏色出來,天空的、山的、水的顏色,看起來琳瑯滿目,主題就不夠突出。

不管用傳統還是數位,翁庭華認為都沒關係,但要重視「攝影的本質」是什麼?「它是瞬間性、記實性和時代性。因為瞬間畫家畫不出來,必須要靠相機;它的記實性、寫實性,別人沒有辦法比,我透過相機記錄下來,就是真實的。然後呢,你把這個影響,留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後,變成時代的見證。」

所以他經常跟年輕朋友說,你的照片拍出來不要去想我回家用電腦來修改,千萬不可,你一改了就沒有那個價值,影像價值就沒了,跟原先都不一樣了。

攝影眼的培養


翁庭華

翁庭華話鋒一轉提到,曾經三次進出香港大嶼村拍攝專題相片,為什麼我到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就能融入當地生活?就是因為我長時間在自己的地方培養出來的「攝影眼」,一種觀察力,可以馬上進入狀況。一看這個地方馬上會瞭解,這個地方的特色,應該有哪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鎖住的那一些人,生活是何種方式,這很重要。

不管是攝影還是繪畫,我們往往要站在對方立場來想,尤其人物,我要拍這個人物,為什麼你要拍他,你要站在他的立場來想,他現在的心情,心境是什麼樣,心境總是表達在臉上,從臉上可以看到他心中想些什麼,這樣才能充分表達他的個性出來。

身為一位藝術家,翁庭華要求自己不可以高傲,「到現在我還覺得攝影的領域很深奧,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還是覺得不滿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肚子可容海,要不斷的培養,人跟人之間要謙虛,這也是修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攝影家戴兵說,「攝影藝術最早傳自西方,以前在中國舉辦的攝影賽的規模都較小,華人攝影家在世界舞臺上沒有太多地位。而中國有許多優秀的攝影藝術家,現在新唐人全球華人攝影作品大獎賽,第一次使他們能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才能。」
  • 四百多年來,經過細心裝飾供奉在聖尼諾大教堂內的復製聖嬰,無損於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宿霧人的保護神,每年一月份的最後一個周末,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湧進被稱為「最接近天堂一角」的海濱小城---「宿霧」,參加這裏一年一度的盛事--「聖嬰節」,遂逐漸發展為全國性節日。
  • 十六世紀葡萄牙的航海家麥哲倫,為歐洲商人開闢一條商業貿易之路,同時有意想讓宿霧成為環航世界的起點。
  • 恢復傳統之美
    陳三火剪黏藝術 化腐朽為神奇
    自創「自然摔碎找尋元件」技法,廢棄酒瓶、陶罐、花瓶一經「火師」的巧手,即化腐朽為神奇,剪黏出各種神祇與人像。
  • (大紀元記者安娜紐約法拉盛報導/攝影)Judy 陳,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在7月2日,面見紐約市議員劉醇逸和楊愛倫時兩度落淚。她感人的陳述,使所有在場的人為之起敬,也讓當時在場的兩位議員為之沉默。
  • 鷺鷥潭,一個屬於民國六十年代的景點名字,對這個名字很熟悉,雖然我還不曾去遊玩過。我對鷺鷥潭的記憶,只是大學時代搭台汽客運走北宜公路,經過小格頭時,曾看見鷺鷥潭的標誌而已。
  • 【大紀元7月5日訊】攝影師連震黎是一位忠於影像記錄、報導弱勢與邊緣族群的攝影記者。他認為「現在的攝影只是一味的崇尚技術和畫面的刺激,而不強調畫面的內涵和攝影帶給人的感受,像是鴉片、打麻藥一樣,所以現在的影像越來越偏離中道,沒辦法讓人感覺到影像傳達的美和感動。」
  • 公共電視製作、鄧安寧執導的新片《依諾之歌》,今天在THE ONE兩廳院人文聚場舉行試映。金鐘影后高慧君詮釋一名鄒族單親母親,繼拿金鐘獎的《美麗晨曦》後,與嚴孝銘再結緣飾愛侶,有多場精采對手戲。鄧安寧說,開拍前因罹患腎臟病住院,戲足足拖了一年才開拍。《依諾之歌》描述一對鄒族母子從阿里山移居台北,為了讓母子有更好的生活,母親不惜向現實生活妥協,犧牲了母子的相處時間及互動。
  • 這是我記者生涯中第一次挨打并且受傷,以往雖然也有類似的經歷,但畢竟只是同事(攝影記者)和別的媒體同行被打,那些拳頭始終沒有落在我的身上。然而,與別的毆打記者事件不同的是,這次違法毆打、綁架記者的事件是發生在堂堂區政府門口;而我們挨打的原因正是:我們正在調查市民在該區府信訪時被打傷的事件。
  • 【大紀元7月5日訊】每年7至8月,南非肯亞因為有雨水的滋潤而讓萬物更蓬勃生長,數十萬隻逐水草而居的牛羚循著百萬年來相同的路徑,踏上驚險萬分的遷徙旅程,這是顧敏勝參加「2007年大紀元國際攝影大賽」獲得自然環境組三等獎的拍照場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