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印象:裏日本之旅(三)

張羽良 撰文、攝影

人氣 3
標籤: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人間四月天正是櫻花盛開的時候,在山中、水邊、田野、住宅旁、道路兩側等地,處處可見櫻花的蹤影。一如梅花和櫻花常常是相伴或接續開放著,從遣隋史至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著近兩千年的往來史,其間雖也有過兵戎相見的痛苦記憶,但大多還是以和平與友誼為主,更讓中華文化在日本萌發新芽。

櫻花原生中國,《櫻大鑒》說,日本櫻花最早是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傳過去的,在日本人精心培育下,經過一千多年的培育,日本現有櫻花800多個品種。清末出使日本的黃遵憲寫有《日本雜事詩》,其中一首描寫了日本舉國賞櫻花的盛況:「朝曦看到夕陽斜,流水遊龍鬥寶車。宴罷紅雲歌絳雪,東皇第一愛櫻花。」

櫻花之外,鯉魚旗也是此時遊日本常見的風景。每年5月5日是日本的兒童節,在這之前一個月,日本人會將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鯉魚旗掛在家旁的桿子上,任它隨風飄揚。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受了中華成語「鯉躍龍門」的影響,他們相信哪家的鯉魚旗飄得愈高,那家的子女就將會愈有成就。

日本人的文字、建築、服裝(和服)、書法、圍棋、插花、劍道、植物染……等等都留下了中華文化的影子。日本人將中文稱為真名,而將仿自中國書法草體與楷體的日本字稱為假名,今天去日本旅遊只要懂得正體漢字,就能簡單的瞭解一些日文標示的大概意思。

再以書法為例,日本人深愛中國書法藝術,且深受中國書法的影響,這種影響持續到今日,當台灣的小學生早已不學毛筆字時,日本的小學教育仍將書法列入必修課程。日本著名的報社《朝日新聞》,這四個報頭就是日本人精心從中國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寫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華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華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華文化一接觸就成為豆腐了。」

神賜與的禮物 ─ 上高地

位於中部山岳國立公園內的「上高地」是此行的精華景點之一,或許是因為較晚到達的關係(下午3時許),遊客並不多,但寧靜的氛圍似乎更適合這裏的無言之美。那是一個廣闊的山谷地,清澈的梓川貫流其間形成幾個大小湖泊,高大的森林圍繞著梓川在谷地內生長,仰頭四顧,四周的高山環著谷地,山頂上仍覆蓋著厚厚的積雪。


上高地美景

上高地美景

海拔1,500米的上高地,往昔是只有登山者才知道的秘境。據說,最初登上上高地周邊山峰的是僧侶播隆,當時是出於信仰山嶽而登山。1927年對於上高地而言是重要的一年,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發表小說《河童》,在該小說中出現了上高地與建於其中的河童橋,自此遊客大幅度增加。但同樣基於保護自然環境的原因,目前已全面管制私人汽車的通行。

在森林之下沿著溪邊步道健行是來到這裡,最能體會上高地之美的遊賞方式。從大正池,沿途經過田代池、田代橋、中之瀨園地到河童橋等,走完全程大約要花上一個半小時。

我們踩在積雪未完全融化的步道上,沿著前人的腳印小心前進,池中的枯木間雜著燒嶽與穗高岳連峰的壯麗倒影,水鳥悠然自得的在湖面棲止,猴群不避人也不擾人地自在覓食,無名的花草在正融的雪地裡努力地迎向藍天,這一幕幕無聲的畫面,深深地牽引著遊人的心,讓人渾然忘卻腳下路程之遠近。


上高地美景

上高地美景


燒岳

上高地殘雪未融的步道

上高地的象徵——河童橋是一座木製吊橋,也是大多數遊客的終憩站。河童是日本自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動物,這種頭上無毛、背部頂著大殼的傳說水怪,據說就住在橋下的溪底,無形中增加了河童橋的惑人魅力。


遊客沿著溪邊的步道健行

河童橋

即使是神所賜與的禮物,仍需要人們的珍惜與愛護。上高地的居民從1965年開始成立「美化上高地協會」,以沒有垃圾的美麗上高地為目標,每天進行道路周邊的垃圾收集活動,他們努力地守護著這塊自然瑰寶,並提醒遊客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為未來的孩子們齊心協力保留住上高地。

旅行的時間總是過得最快的,在結束裏日本之旅準備返台的那一天,同團的一位老奶奶有感而發的說:「真不習慣啊!每次出門旅行都是這樣,一開始大家都不熟悉有點彆扭,等到大家熟悉了,正覺得能玩在一起很好的時候,又要分離了。」這一席話聽得讓人心裏有點酸,緣聚緣散的體悟可還真是書本上學不來的呢!@*


不避人的猴群

雪山融化的雪水


上高地林中景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雪國印象:裏日本之旅(一)
新西蘭國際南極中心遊記:不容錯過的體驗
在海邊戲水看到這種波浪要趕緊逃命
空服員為何要待命? 他們這時候都在做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