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古代臣民尊稱天子為「陛下」?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837
【字號】    
   標籤: tags:

在古裝電影、電視劇或文藝作品中,我們常看到臣民在拜見皇帝時,都尊稱其為「陛下」。

其實皇帝的尊稱還有聖人、皇聖、聖上、乾元…等,如《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唐朝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仇兆鰲.注:「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又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皇聖昭天德,豐澤振沈泥。」另漢朝班固《典引》:「是時聖上固以垂精遊神,苞舉藝文。」還有《晉書.後妃傳下.孝武定皇后》上載:「德配乾元,恭承宗廟,徽音六宮,母儀天下。」而陛下是人們最常見到的尊稱,那麼,古代的臣民為什麼要尊稱天子為「陛下」呢?

「陛」原是指臺階或階梯。如《說文解字》:「陛,升高陛也。」段玉裁.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謂之陛。」而「陛」的另一種解釋,則專指古代宮殿的最高階,即天子坐以聽政的地方。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所以,「陛下」原意是指天子宮殿的臺階之下,如《後漢書.劉盆子傳》:「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王先謙.集解:「陛下,即階下。」後來引申為對天子的尊稱。如《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後,又用來專稱皇帝為陛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漢朝蔡邕《獨斷》上記載:「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大意是說,皇帝上朝處理國政時,必有近臣執兵器站列在「陛」的兩側,用以防備發生不測。群臣向皇帝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所以就透過站在「陛」下的近臣,把他們的意思傳達上去,以示對皇帝的尊崇。於是「陛下」一詞,也就成為對皇帝的尊稱了。@*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龍袍是古代帝王專屬的服飾,繡在龍袍上的圖紋及其位置都有規定,甚至有的圖紋或顏色只有帝王的服飾才可以使用,因為這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 中國古代的成年儀禮,最主要是男子有「冠禮」,女子有「笄禮」。我們知道,冠禮是指古代男子在未成年前束髮而不戴帽,到了二十歲成年時才由長輩為其梳髮並戴上新帽,這個紀念儀式就稱為「冠禮」。那麼,為甚麼古代女子的成年儀禮稱為「笄禮」?
  • 在古代小說中常看到把女孩兒喊為「丫頭」,其實現在有些華人地區還沿用這種稱呼。如《紅樓夢.第十五回》有:「忽聽那邊老婆子叫道:『二丫頭,快過來!』那丫頭丟了紡車一徑去了。」但為甚麼要把女孩兒稱為「丫頭」呢?
  • 古代婚禮儀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兩個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綹頭髮互綰纏繞起來,作為兩人永結同心的信物,故稱為結髮。
  • 在《舊唐書˙卷一○六˙李林甫傳》上載︰「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客視之掩口。」是說唐玄宗時宰相李林甫,他的小舅子添了個兒子,李林甫就手寫『聞有弄獐之慶。』作為慶賀,客人因為畏懼他的權勢,看了也只好掩口而笑。
  • 據傳上古時期有龍馬背著一幅圖從黃河中出來,向伏羲獻出《河圖》,故伏羲畫出「八卦」;夏禹治水時,有靈龜背著一本書從洛水中出來,向大禹獻出《洛書》,大禹因而作成《洪範.九疇》。因此,龜在遠古傳說中是個神秘的圖騰。
  • 常見人們家有婚嫁喜慶時,總喜歡在門窗上、房間內、嫁妝上貼個大紅「囍」字,並且也漸漸成為佈置婚禮的標幟。不過,為甚麼結婚時要貼「囍」字呢?
  • 不管是古代或現代的瓷製器物,我們最常見的紋飾就是松、竹、梅合成的歲寒三友圖。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描繪或吟詠松、竹、梅的詩畫,也是多的不勝枚舉。如元朝白樸《朝中措》:「蒼松隱映竹交加,千樹玉梨花,好個歲寒三友,更堪紅白山茶。」另明朝無名氏《漁樵閑話˙第四折》:「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但為甚麼要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呢?
  • 「連中三元」一語是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在中國古代主要施實過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種選官制度。
  • 我們如果閱覽古文詞賦,經常看到古人談到年齡時,除了用數字表示外,還會使用一些有趣的代稱。如《淮南子˙氾論》:「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