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箏派山東大板箏曲

【中國傳統箏曲介紹】漢宮秋月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7日訊】箏是中國樂器分類「八音」裡的絲類樂器之一,遠在戰國時代的秦國境內(現在的陜西省)就已流行,當時稱為「秦箏」,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又稱為「古箏」,此後又流傳到了河南、山東、廣東、浙江、內蒙等地,融匯各地民間說唱、戲曲與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當今各種不同的古箏流派,如:柔美委婉的潮州箏派、古樸優美的客家箏派(漢調箏派)、典雅華麗的浙江箏派(武林箏派)、粗獷明快的河南箏派(中州箏派)以及剛健樸實的山東箏派(齊魯箏派)等。本系列將逐一介紹各種不同流派的箏曲風格與演奏特色,首先介紹山東箏派的樂曲賞析。

一、山東箏派簡史

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淵源於《戰國策‧齊策》中曰:「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遠在戰國時期,箏就盛行於山東民間,所以山東箏亦有「齊箏」之稱,主要流傳於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荷澤地區,再加上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更譽有「箏琴之鄉」。古箏在融匯了當地的民間說唱與戲曲,使得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輩出,美譽一直保留至今。漢魏時期,曹植的封地在山東、荷澤一帶,他的詩中曾有「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的描寫;明朝羅貫中續著《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中,有關忠義堂上菊花會的描述,其中寫道:「…..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馬麟品簫,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燕青是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之一,而梁山正好在山東鄆城縣的管轄境內。

今天所保留下來的許多山東箏曲主要有傳統古曲(即山東民間所稱的「山東琴曲」)、山東琴書唱腔曲牌以及民間小調所組成。山東琴曲也就是山東箏曲中的傳統古曲這一部分,其曲式結構嚴謹,均為六十八板,民間藝人稱之為「老八板」,是中國民間各地廣為流行的一首曲牌,若干年來,由它演變派生出許多風格各異的器樂曲,如:琵琶獨奏曲『陽春白雪』、江南絲竹『中花六』以及粵曲『雨打芭蕉』等都是。這些樂曲都是由八個樂句組成,每一句都有八板,即八個正拍,只是在第五句擴充了,加多四板,這樣,一共是六十八板,民間藝人將這些具有六十八板結構的樂曲稱之為「六八板」,不少研究中國民間音樂的人則稱之為「八板體」曲式的樂曲(註1)。

在山東荷澤地區的「八板體」,根據節拍和速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大板第一」、「大板第二」和「大板第三」、「大板第四」,前兩者為速度比較接近的慢板,後兩者是速度相仿的快板。因此,這些傳統古曲又有「大板曲」之稱,山東民間對這些「八板體式」的「大板曲」,稱之為「山東琴曲」。『漢宮秋月』則是一首屬於「大板第一」的「山東琴曲」。


http://www.youmaker.com/

二、樂曲介紹

這首曲子據傳是根據中國十大美人之一,東漢時期德智兼備的班婕妤,在漢成帝時入宮,因智慧與美豔兼具,一進宮就受到成帝的寵幸,冊封為「婕妤」(一種嬪妃的稱號),後因趙飛燕姐妹,班婕妤的地位就被取而代之。這位才女的作品很多,多為抒發憂思,其中《怨歌行》一詩最能將班婕妤失寵後百般無奈的心情表露無遺,詩中班婕妤自比為秋後的扇子,再也得不到主人喜愛,「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令人對班婕妤的處境及世態的炎涼感到不勝唏噓。唐代詩人王昌齡更以班婕妤失寵於漢成帝的故事寫了一首《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

樂曲內容表達古代宮女寂寞、哀怨之情,運用了〝揉〞、〝吟〞、〝滑〞、〝按〞等技巧,風格純樸古雅,表達出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作為山東箏的傳統名曲,有人稱它為曲中之王。

三、技法說明

樂曲的開頭,以〝花奏〞(或稱〝花指〞或〝拂弦〞)手法和慢板奏出的旋律,描述失寵的宮廷仕女在夜深月冷之境,望月思親、對月傷感;通過左手〝吟〞、〝揉〞、〝滑〞、〝按〞等表韻技巧的運用,指滑音揉出萬般無奈與惆悵。全曲以緩慢的節奏,悲郁哀訴的音調,表現了如泣如訴的情感,以韻帶聲,聲情並茂,是一首頗具代表性的山東箏曲。

山東箏曲其大指的主要運指方式,是以小關節作為活動部位,演奏時,大指觸弦剛健有力,使用頻繁,即使是〝花奏〞的演奏,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剛勁內在和樸實流暢的音樂氣質,一如山東人的個性耿直、樸實,在音樂上似乎也表明了這一點。
〝吟、揉、按、滑〞是各流派對左手按弦技法的通稱,『漢宮秋月』的演奏,在右手深沉發音的同時,亦十分注重左手〝重〞、〝按〞、〝慢〞、〝滑〞的效果,皆為表現人內心深處的悲、怨、哀、愁的心緒,使樂曲更為深沉、凝重。

山東箏的〝滑奏〞使用較多,其〝上滑音〞多於〝下滑音〞,在左右手相互運用奏出的〝雙托〞與〝雙抹〞亦頗具特色,它加強並突出了重音,表現出剛柔並蓄、鏗鏘與深沉的音樂風格。@*

註1:項斯華‧吳贛伯編著。《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第二集)》。第二版。台北:達欣出版社。民國77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隨著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變遷,箏樂藝術分布到各地,融匯各地民間說唱、戲曲與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的箏樂演奏風格與文化
  • 這是兩首極富地方色彩的箏曲,也因此獨具韻味的陜西箏曲也就隨著歷史變遷被廣為流傳。
  • 促使筆者思索當下以台灣本土音樂為素材的箏樂創作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如此一來,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
  • 民謠產生於古昔樸實的農漁牧社會,是由民間大眾從生活中,歷經長年累月醞釀而成。它具有人們共同契合的情感,最能抒發人類的新聲,引起大眾的共鳴,而廣受喜愛,也因此常被沿用為戲曲,或說唱裡的基本曲牌。
  • 筆者的創作過程是將各首歌謠的旋律主題,於起始樂段的音樂內容中先以完整的鋪排呈現之,隨後,再將原旋律架構進行擴充、改編與創作,不僅採用了爵士樂的節奏風格,更強調了即興的音樂表現
  • 多明哥能夠同時演唱抒情與英雄男高音的劇碼,範圍和風格之廣,更是歷史上難見,他能唱傳統抒情男高音專擅的浦契尼和威爾第,但是卻也能和德國男高音挑戰莫札特,晚年則更大膽而成功地挑戰了英雄男高音的華格納角色,這樣廣泛的演唱實力,讓史上其他男高音都望塵莫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