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城市之百年恩仇昭示善惡有報

文 ◎ 蔡大雅 繪圖 ◎ 蕭素惠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31日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綿延數百年的恩仇糾葛,在各自出世歷劫後了結因果。三國古城就在其中顯示歷史教訓,勸世為善不為惡。

傳統的城池都有至少一道的城牆圍繞,在明朝以前都是用夯土建造的,磚石由於費用較高,通常只用在城門附近。城牆上有垛牆,用來防衛外來的軍事攻擊;城門上有敵樓,是瞭望與抵禦的軍事建築。為了使城牆在攻防時不被立即接近,還會沿著城牆外側挖掘壕溝,形成多重防護。

針對有著圍牆的古代城池所採取的攻堅,除了實際作戰外,還有一種高明的戰術:「攻心為上」,使對方不戰而降。除了心理戰或使用雲梯可能對城池造成的破壞較小以外,經過實戰的城池必定遭受破壞,只是程度輕重的問題。古時常見的攻城方法有火攻、水淹、土掩、投石、挖地道、用重力衝破城牆、使用雲梯將兵士直接送上城牆等。

若在攻堅時輪番使用各種攻擊方法,可想而知,不僅夯土堆成的城牆遭受破壞,連城內的房舍也會被波及。在城破後,如果攻擊一方的將領沒有事先約束兵士入城不得大肆破壞,那麼一番燒掠便是無法避免的例行公事。古時的房舍都是木結構建築,極易延燒,所以戰火過後的城市,往往剩下瓦礫殘壁,形同廢墟。

從東漢末年到晉朝重新統一中國,在這不到百年的時間當中,史有記載的城池,就有多達一百八十四座遭受波及,因此而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的,亦非少數。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綿延數百年的恩怨糾葛,在各人再次的出世歷劫後,了結因果,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又逐漸退出人世間的舞臺。

一場歷史大戲,道盡忠義,為後人留下做人的道理;百年恩仇因果,昭示世人善惡有報的天理。

司馬貌因為秉公辦案,符合了「天地無私,果報不爽」的天理,積下極富極貴之福,天帝令他來生「改名不改姓,仍托生司馬之家,名懿。一生出將入相,傳位子孫,吞併三國,國號曰晉。

司馬氏是曹魏的士族大家,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唯一能與諸葛亮相抗衡的人。他在曹操死後,與他的二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逐漸掌握曹魏的大權。曹操生前曾夢見三馬同槽而食,當時認為此夢預言著三個姓馬的人將會取代曹家得天下,所以曹操便興兵攻擊鎮守涼州的馬騰、馬超父子,著實費了一番心血將馬家軍打敗,認為從此再無後顧之憂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原來三馬並非指馬家父子,而是司馬懿父子。西元二六三年,司馬昭在取得蜀漢後,兩年後逝世,其子司馬炎繼位為晉王,隨後逼迫魏元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晉,曹魏滅亡。西元二八零年,孫吳投降,神州復歸一統。

曹操雖係韓信報冤,但他所為的欺君弒后等事,卻不可成為後人的負面教訓。怕後人不悟前因,學了歹樣,天帝就教司馬懿欺凌曹氏子孫,一如曹操欺凌獻帝故事,顯其報應,以警後人,勸世為善不為惡。◇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83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