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讓國餓死的伯夷、叔齊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361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1)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2)。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3)善養老,盍往歸焉(4)。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5),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6)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7),可謂孝乎?以臣弒(8)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9),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10)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11)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12)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

【註釋】
(1)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古國名,商、周時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東。
(2)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次序,中通「仲」。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就是第二子。
(3)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姬昌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昌。
(4)盍往歸焉:索隱劉氏云:「盍者,疑辭。蓋謂其年老歸西伯也。」於是就去投奔他啦。
(5)木主:西伯姬昌的木製靈牌位。
(6)叩馬:叩與扣通,攔阻武王之馬。
(7)爰及干戈:就動起了干戈。爰:於是,就。及:輪到,動起。干戈:戰爭。
(8)弒:古代下殺上叫弒。如臣殺君,子女殺父母。
(9)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10)薇:野菜。正義陸璣毛詩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11)西山:即首陽山。
(12)安適歸:安,哪裡。適,往,去。
(13)于嗟徂兮:于嗟,感歎詞。徂通殂,死。言己今日餓死,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語譯參考】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去世,叔齊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命令。」於是離家出走。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出逃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此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於養老,於是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裡,西伯昌姬去世了,他的兒子武王載著父親的靈牌,追尊為周文王,向東去攻打商紂。伯夷、叔齊攔路扣住馬韁繩,勸諫說:「父親死了沒埋葬,就動起了干戈,可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而去殺害君王,可說是仁義嗎?」武王左右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望說:「他們是講道義的人啊!」於是扶他們起來讓他們離開。

武王平定了商紂的禍亂,天下都歸順周朝,然而伯夷、叔齊引以為恥,堅持氣節不吃周朝糧食,隱居於首陽山,採摘野菜充飢。直到快餓死時,作了一首歌。歌詞是:「爬上西山啊,採摘那裡的野菜。以一個暴臣換一個暴君啊,卻不知自己的錯誤。神農、虞舜、夏禹的世道轉眼就消失,哪裡是我的歸宿?唉!只有死路一條啊,這是命運的衰薄!」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研析】

本文只要在告訴我們一個「禮讓」的道理。中國從漢高祖劉邦建國以後,直到漢武帝晚年,可說宮廷內斗、政爭不斷,為了個人的利益、權位,發生了無數的鬥爭、屠殺。而伯夷、叔齊視榮華富貴如浮雲,他們不惜餓死來立名立節,和後世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之間的爭利、爭國,恰成鮮明對比。這也說明了愈是古人,愈崇尚道德,而愈往後發展,人類思想產生變異,為私的成分愈來愈多,至今簡直就是道德淪喪,機乎人人以「利己」為目標,因而全世界天災不斷,人禍亦頻傳,此乃上天給我們的警訊。

【延伸思考】
1、「孔融讓梨」,小小的年紀,就懂得禮讓,請你也跟大家分享一則生活週遭禮讓的故事。
2、伯夷、叔齊寧可餓死也不食周食,你對他們的行為,有何看法?
3、天災人禍頻傳的今天,帶給你什麼啟示?

【參考資料】
1、史記列傳(一)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2、史記選注 司馬遷原著 韓兆琦選注 裡仁書局83年7月出版
3、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上冊)李勉評注 國立編譯館85年1月初版
4、史記全本新注(三) 張大可註釋 三秦出版社
5、史記解題 吳福助編著 國家出版社 84年1月初版
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
  • 二十四年,鐘成,伶人(1)告和(2)。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作器,民備樂(3)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4),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5)好,鮮(6)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興焉,懼一之廢也。」王曰:「爾老耄(9)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國語·周語下》)
  • 過江諸人(1),每至暇日(2),輒(3)相要(4)出(5)新亭(6),藉卉(7)飲宴。周侯(8)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9),舉目有江河之異(10)!」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11)愀然(12)變色曰:「當共戮力(13)王室,克復神州(14);何至作楚囚相對泣(15)邪?」(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今女(3)畫(4)。」 (《論語·雍也第六》)
  •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2)矣乎!民鮮(3)久矣。」 (《論語·雍也第六》)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仲淹,宋朝人,太宗端拱二年(西元989年)在徐州(今江蘇徐州)出生。兩歲時,父親病逝。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從朱姓,取名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