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箏派

【中國傳統箏曲介紹】板頭曲「蘇武思鄉」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4日訊】河南箏派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漢、唐以來,各朝代的首都大多建於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如:曹植的詩句:「笙磬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曹植是三國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箏在融匯了當地流行的民間音樂「鄭衛之音」後,逐漸形成了「中州古調」的河南箏派〈「中州」的稱謂源於河南的地理位置,因在全國九州之中,所以叫做中州;而河南箏曲大都屬於「河南板頭曲」的範疇,故河南板頭曲又稱「中州古曲」,是「河南曲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河南箏曲的形成,可以說是直接來自戲曲音樂和民間說唱音樂,基本上是從河南豫劇與河南大調曲子板頭曲的音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我國明朝已成雛型。清朝中葉以後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仍極興盛,所以這一說唱音樂又有「南陽鼓子曲」或「大調曲子」之稱。它主要是由帶有唱詞的曲牌-「牌子曲」和純樂器演奏的樂曲-「板頭曲」兩部分所組成。箏作為其主要的伴奏樂器,並以演奏大調曲子中的「板頭曲」而著稱。其目的爲招攬觀眾,調弦對音,活動手指。另一方面,當時候藝人相見,經常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易名為「高山流水」,藉喻伯牙與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後來在大量吸收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在藝術質量上不斷提高,遂逐漸擺脫對「大調曲子」的依附,成為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的箏獨奏曲或合奏曲,今天所保存下來的許多河南箏的傳統曲目中,這種「板頭曲」佔大多數,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或中州古曲。

在河南曲子中,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其部分較短小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脫離了清唱的形式,產生了一種有角色的分工,且具有舞台表演藝術形式的小調曲子或稱高台曲,今天它已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劇種──河南曲劇。


http://www.youmaker.com/

樂曲背景

本曲是板頭曲中流傳較廣的樂曲之一,取材於漢朝蘇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終堅定不屈、忠貞不移的著名故事。樂曲內容刻畫蘇武在塞外的艱苦生活,牧羊北國十九年,歷盡千辛萬苦,始終堅定不屈;樂曲除了表現其高尚不屈的節操,並寄寓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樂曲開始,以深沉的旋律,描述蘇武在冰天雪地牧羊的苦難情景和懷鄉思漢充滿悲憤、憂鬱的心情;接著,曲調漸趨明朗、激昂,表達出蘇武對漢朝壯麗山河的懷念與嚮往,以及決心排除萬難返回中原的堅強意志;樂曲結束時,運用蒼勁有力且低沉憤怒的音調,表現出蘇武對匈奴統治者的憤怒反抗和至死忠於漢朝的崇高民族氣節。

技法說明

樂曲一開始採用了深沉的旋律和緩慢的節奏,使用較多的〝小顫音〞,其特點是細而密,幅度很小,通常運用在表現極度悲痛的情緒時,它是利用左臂肌肉因暫時緊張的抖動而產生;同時,運用了左手按抑琴弦時,其音程的變化來模仿唱腔,這也成為河南箏派較為突出的風格之一。
河南箏派中另一種特有的指法〝踢指〞,即演奏時中指必須像踢腿時的動作那樣迅速地向外彈出而得名。〝踢指〞比〝勾指〞更為強勁有力。

〝搖指〞在河南箏派中都帶有一個較強勁的音頭,這種奏法可能因「板頭曲」源於「大調曲子」,而「大調曲子」的演唱常強調把字頭咬實有關,它對表現河南地方特色的樂曲和增加樂曲的起伏感,產生很大的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