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後的彩虹》

書摘書話:730天的承諾

文/宋睿祥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看著維莉的故事,又把我拉回當初我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的那一刻:因為一個事件或一個畫面,讓我們埋在內心深處的憐憫被觸動。大部分的人在當下會感同身受,也許會難過、也許會捐一點錢,希望別人能因我們心中的痛有所救贖。但是願意成為那一個救贖的人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向前跨一步說:「我要到前線去服務。」這前面有著千百個理由可以讓我們逃開,大概只有傻子願意這麼做。

維莉讓我感動的地方不只是那股願意去付出的勇氣,而是願意承諾付出730個日子在斯里蘭卡。災難的本身是痛苦的,但對於外來的人而言,一開始會抱有一種“It’s spicy!”的心態想要去品嘗它,所以媒體會大幅地報導。但當時間過去,眾人的焦點轉移之後,對當地人而言,痛苦卻不曾改變它的味道,退去了那份激情,還願意繼續陪著當地的人一起品嘗痛苦,那才是服務的真諦。

曾有一個大學生在海外服務團的行前訓練問我,到非洲要準備什麼?我問他要去多久?他說三個星期,我直接回答他說:「這對服務而言,時間太短了。什麼都不要做,只要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體驗當地的生活就夠了。」當下那位大學生似乎不太滿意我的回答。數月之後,在一個演講的場合中我又遇到了他,他失望地表示根本沒有服務的感覺,剛到馬拉威的第二個星期就上吐下瀉,又感染到瘧疾,一直躺到第三個星期,情況好一些後,才被送回來。

這也是這幾年我觀察到台灣許多服務團體的現象,我們總是很心急地想要去改變,大規模的物資進入、人匆匆來去,看似是在做服務,但那只是非常膚淺及粗糙的行為。

其實願意承諾長時間的陪伴,才有資格談服務的第一步。服務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給予,另一個是接受。願意成為一個志願工作者的人,我想都是願意給予的人,而對方願意收下我們所給的,那就需要時間。兩個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交會在一起時,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對方卻並不這麼認為。我在非洲工作時,常會問我自己:「我是在給我想給的,還是在給對方想要的?」

維莉的故事,不只是記錄了過去730天在斯里蘭卡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她更分享了一顆心從願意奉獻,到把那份愛交到對方手上,讓這塊土地因為她的存在而被滋潤的過程。但願你和我一樣,從這本書裡再次感受到服務的真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多人相信世上有所謂的命運,我想用自己的體驗向大家說明幾件事,像是生活方式左右了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改變周遭的環境等。再者,我也想告訴大家,不管是學者在進行研究,或是患者長年生病卻遲遲無法治癒,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現。
  • 你曾經看過鑽石原礦嗎?充其量,那只是一塊骯髒的石頭而已。若是把它丟在路邊,相信大家會以為那只是一塊玻璃碎片。不過,可能有人會覺得好奇:「咦?這是什麼?」把它撿回家後仔細琢磨,鑽石才終於展現它的美麗。
  • 談「教育」,我本身並不是教育專家;談「溝通」,我也不是人際關係的專業人士;談「親子關係」,我也只是「兩個孩子的爸爸」而已。
  • 2008年金融海嘯的肆虐,最熱門的財務金融,尤其是過去最紅的財務工程中箭下馬。因為次級房貸的金融危機,擴散到房利美、房地美這兩家美國政府保證的房貸公司後,房貸包裝的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無法承擔,窟窿急劇擴大,美國的投資銀行第五大的貝爾斯登,3月就面臨倒閉危機,還好是美國聯準會(Fed)出手相救,才得以併入摩根大通旗下。
  • 家庭消費為所有經濟項目內的最大宗,占了約六成的比例,且相對於景氣的起伏,其變動程度較為平穩。其中的原因,便在於進行多少消費是根據消費者口袋內的錢,也就是所得的多寡來決定的。而且,就算短時間之內所得減少,原本的消費水準也很難降低(稱為「制輪效果(Ratchet Effect)」),所以在景氣低迷時期可以成為支撐的力道,不讓消費大幅下滑。造成制輪效果的理由包含消費的習慣化,以及飲食費及水電費皆是維持生活的必須消費。
  • 人人心中都有一口快樂井,只是,你發現了嗎?你善用了嗎?還是漠視它?甚至廢棄了它?大家都渴望快樂,然而,快樂不會憑空而得。快樂,值得追尋,也值得爭取。生命裡,所有的努力不會白費,我們對快樂的追求也一樣。
  • 那晚,夜很深了,突然接到好朋友的電話,說:「有一家知名出版社對我們當年的『醫生朋友』系列很感興趣。想問一問,在我們的出版合約期滿後,能不能轉由他們繼續印行呢?」
  • 楊蓓還在輔仁大學唸書時,我們就經常討論人生與人生的挑戰。她是非常用功又很能自省的學生,我看得出來當時她已下定決心要研究並解開人生的奧秘。
  • 「逃避與執著」這個問題經常在我們的生活裡出現,因為人往往看不見自己在逃避什麼,也弄不清楚自己為何執著,這樣的心怎能自由呢?又哪來的勇氣改變?我們的心若希望獲得自由,就要正視逃避與執著,生命才會有所改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