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22)

李大雄:中國君主制的特色及其演變(上)

李大雄
font print 人氣: 97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的君主制從採集、漁獵文明開始,貫穿農業文明始終,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君主制從酋長聯盟開始,經由以氏族為主體的酋長邦國組成聯盟,推出共主,逐漸根據經濟的發展形成封建共主制,之後發展為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大一統國家格局,其中加雜著王道政治與王術政治的角逐。在西方強勢文明的侵襲之下,為挽危局而進行了君主立憲的嘗試,最終被民主體制所替代。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君主制發展軌跡的探尋,闡述中國君主制政體的管理特色及演變歷程。

一、傳說時代的國家管理模式

中華文明從傳說時代開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傳說中的人神共處時代,神州大地先後出現了天皇、地皇和人皇三位神祗,天皇將民眾分為部落,由部落推選或指定的酋長管理。地皇固定了日月出現的時間,規定曆法。人皇把中國分為九州,分封自己的九個弟弟各管一州。之後又有“有巢”、“燧人”、“伏羲”、“女媧”、“神農”五氏,分別教人築屋、取火、漁獵,設官員、定婚嫁,教人治病、種植、畜牧。煉五彩石補天,殺神龜取其四足重新支起大地,還用蘆草燒灰吸幹洩漏到地上的天水,形成平坦而肥沃的華北平原。三皇五氏在漫長而久遠的年代裏,為中華文明奠基。同時確立了分封而制的治國理念。

大洪水過後,黃帝部落由中亞向黃河流域遷徒,並與炎帝決戰於阪泉之野。炎帝敗而與黃帝結成同盟,共同與蚩尤會戰于涿鹿。蚩尤敗而九州定,天下共推黃帝為共主。信史中第一個酋長聯邦制國家形成,同時代表著中華文明中君主制政體的正式形成。

在酋長聯邦制政體中,聯邦中的各個部落是原有的,依三皇五氏的創制而形成,是神傳給人的原始的社會管理模式。各部落依照血緣關係,由不同的氏族聯盟而成,部落的首領由推選或前任指定而成,德高而望眾。當時的黃帝也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領,中原各部落尊黃帝為天下共主,號稱天子,亦因其德高望眾之故。

由黃帝主導的酋長聯邦國,是中國王道政治的開始。給中國後來的天子開啟了“武功文治,與民休息”的開明君主政治之路。他建都邑,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于黃帝時代。在黃帝治下,國家安定、富足,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虎豹亦不傷人,造就了“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

黃帝之後,顓頊教民養殖,推算四時、制定禮義。帝嚳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道德高尚,天下無不歸順。帝堯仁德如天,智能如神。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晚年禪位於舜。帝舜觀天象,祭上帝,巡四方,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禮儀,明刑罰。晚年禪位於禹。

在酋長聯邦制政體中,君王是德高望眾者,起先由各部落共同推選而成,對國家的治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繼位的後世之君亦因其高尚的德行而被各個部族認可。酋長聯邦制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聯盟,依靠柔性的王道政治統一于同一天子。君王普遍道德高尚,受到各邦的認同和推崇,從而逐漸確立了君王權威。君王由有德而有威,有威而有權,鋪墊著後世君主帝制的道路。

禹之後,各部落不認傳賢,認傳子。開始了中華君主制中家天下的歷程。

二、三代時期中國封建制的特點

大禹王傳賢於益,各部落並不認同。益便讓位于禹之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夏、商時代,中國的君主政體基本還是以酋長聯邦制為主。各部落演變成為了諸候,分佈于天子都邑的四方。夏時,規定對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領為諸侯,稱為“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夏時出現諸候,但尚未同現大規模的分封制,仍屬酋長聯邦制政體。但較之五帝時代,君權已有了大大的加強。貢賦制度的實施打破了以住聯邦制中天子與其他酋長的“平等”地位。天子國都周圍五百里以內向天子交納谷稅,各地諸候也以此效仿,但納稅的土地遠無天子之大。此時,開始出現天子分封卿大夫采邑的制度,各諸候亦有此效仿,分封建制開始顯現。

商是夏的諸候國,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夏末隨著商的不斷強大,加之夏代勢微,商湯以有道伐無道,滅夏而自立。商襲夏制,修德政則國強,施昏政則國弱。混亂、遷都、復興、衰亡,六百年由湯至紂。週三世修德,“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紂王無道,周武王以有道伐獨夫,天下歸周。

武王滅商之後,大行分封建制。史上所說的分封制,主要是指周王朝。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個。以此作為周王室的屏藩,加強對各地的統治。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形成了以封建制度治理國家的體系。西周封建邦國打破了以往的部族形式,分封到各地建立的王國,不再以部族集團的首領為統治者,而主要以周王室的同姓親族為分封對象,重新建立一套體制。同時確立了嫡長子世襲制,明確了各級行政權力的繼承問題。

周代以禮樂治國,制定了繁雜的周禮。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名目繁多。以此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如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樂舞數量也有差異。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

“禮”強調的是“別”,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則是“和”,即所謂“親親”。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又通過“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的區別,確定了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較之夏商兩代,從制度上確定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三皇五帝以“德政”治天下,以個人的品行“威”天下。至三代,君王不足以用德行服人,改而制“禮”,用等級和威權來約束人,雖不失王道治國的正路,卻也不見了三皇五帝帶功治國的智慧。不久天子勢微,諸候爭強。而周王卻能以諸候制衡之力,苟存於列強之間,安享著“周道雖衰,天命未改”的自信。

三、始皇拒分封,郡縣制的起始

秦統一六國,最終去除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統一之後秦王贏政自以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自稱皇帝,並不知道他所擁有的土地甚至不如周公分封諸候時廣大。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就地方政區機構設置問題進行了兩次宮廷大辯論。“分封”與“郡縣”之爭,正是圍繞上述內容而展開的。丞相王綰、齊人淳於越等人主張恢復三代分封,而廷尉李斯則力排眾議,認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宇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史記秦始皇本紀》)故而最後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建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並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皇帝詔令制度,規劃並置建起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比較嚴密的行政管理機構。

1、在中央正式確立並完善了以“三公”、“九卿”機構為主的國家中樞及行政管理機構,使之分掌決策和行政諸權。

“三公”各府是秦代國家的中央中樞決策機構。“三公”府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樞決策機構,其職能為:“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

太尉府,為秦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秦之尉府機構亦置設于戰國時期,當時僅為大良造府轄下的一個軍事分支機搆。後大良造府被廢置,尉府遂升為高等軍事機構,秦統一後成為定制。

御史大夫府,為秦代中央最高監察機構,稱為御史大夫府,其職能為掌糾察百官,兼為皇帝的秘書機構。

秦代中央“三公”各府機構的設置,體現著君主帝制時期的分權思想。丞相府統領百僚,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但無統兵之權;太尉府統兵,但無調兵權,調兵權力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府雖無太大的實權,但其掌管監察百官,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參與機要,對其他兩府機構尤是丞相府有明顯的監督掣肘作用。“三公”分權,使君主能夠實際掌握和控制整個國家,不至於大權旁落於他人之手。在君主制政體下,君主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如同民主制政體下公民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力一樣,是非常必要的。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是秦代中央的行政執行管理機構,分管著秦代中央政府各主要行政部門的事務性工作。如,宗教禮儀、宮廷警衛、司法、外交、皇室宗族事務、中央財政等。

除上述“九卿”諸機構外,秦代中央還設有其他一些行政機構。如有客卿,為秦中央接納、安置外來“賢士”之機構。中尉,是秦代京師治安管理機構。將作少府,為秦代管理監造宮室工程的事務機構。典屬國,為秦代少數民族事務管理機構。主爵中尉,為秦代列侯封爵事務管理機構。太子、太傅及少傅府,為秦代皇子教育管理機構。其他的還有詹事、將行、侍中、中常侍等等。秦代除以“三公”機構中的太尉府“掌武事”,總領軍隊外,在其轄下還有其他一些軍事機構組織,如大將軍府、上將軍府、裨將軍府、護軍都尉府等。

2、在地方正式建立了郡、縣兩級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秦始皇把秦朝版圖從東至遼東,南至南海,北至九原(包括西部秦國故地)的廣大疆域分為36郡。以後,又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增至46郡。
秦代郡級機構內有三主吏:監禦史、郡守和郡尉,仿中央機構模式,三權分立。郡守治民,郡尉典兵,郡監禦史掌監督。郡下轄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由此形成了完備的中央集權體系,摧毀了傳統的采邑分封制。

自秦以降,歷代君王延襲秦制,間或郡縣與封建並行,成為後世中國的主要政治體制。

秦始皇徹底否定了自傳說時代以來,天下共主,分封治國的格局,進行了一次由王道政治轉而王術政治的大膽嘗試,他一改過去德治國家的說教,以嚴刑苛法治國,夢想萬世而為君,卻三世亡國,帝祚十五年而已。(待續)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正統文化博大精深,內中有修煉文化,也有針對非修煉人的常人文化。道家和儒家分別是這兩方面正統文化的代表。道家講修煉,儒家講修養。修煉體現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是出世的行為準則;修養體現的是儒家在社會現實層面的中庸仁和,是入世的行為規範。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最該尊敬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個負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隱修者,跨世紀修成中華第一大道,同時老子是 "道家搭台,儒家演戲"的一統皇朝歷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為延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注入了聖人神韻。
  • 中共執政將近60年了,由於中共長期的黨文化宣傳教育,從小灌輸,天天忽悠,現在非常大一部分中國人存在著這樣錯誤的認識:就是把中共當成中國,這勢必會有以下定義的延伸:愛黨就是愛國,為黨效力就是為國效力。特別是在中國的行政部門,公檢法,警察、軍隊、監獄這些地方工作的中國人,他們在自己的大腦中存在很明顯的模糊概念,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掙國家的錢還是共產黨的錢,自己是在為國效力還是在為黨效力。
  • 在人類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外求的重物質導向的西方文化,和內省的重精神修煉的中華文化,這兩大文化導致了東西方不同行走軌跡。
  • 西方哲學的發展在古希臘的前亞里斯多德時期,最早表現為樸素的生命科學,這個時期的西方宇宙論保留著一些上古修煉體悟之學的痕跡,表現出樸素的生命科學傾向,如泰勒士認為“萬物都充滿了神”,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是不朽的東西,並且在輪回中可以轉變為別的生物,恩培多克勒據說行過神跡,蘇格拉底為見證神諭而獻身,而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則是與猶太教的創世說可以相提並論的另一種西方神創論文化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