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王灝邱德宏聯手重製「臺灣年俗」知年味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靜茹苗栗30日電)一對相差26歲的忘年之交,卻都因為熱愛台灣民俗與文化藝術而結緣出書,將台灣過年習俗撰寫成圖文並茂的線裝書,退休老師王灝碰上了年輕的文史工作者邱德宏,讓年俗有了新風貌。

埔里藝文工作者王灝在埔里民俗藝術文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長期在民俗藝文工作裡耕耘的王灝表示,認識邱德宏是在1998年,當時他還是一位在國立暨南大學研究所念書的學生,參加民俗體驗課外活動時認識了當時主持埔里藝文工作室的王灝,就這樣,一對同樣熱愛民俗藝文工作的忘年之交一拍即合。

邱德宏說,當時喜歡王灝老師的畫,喜歡他畫風樸實生動,因此有了一同出書念頭;於是兩人將老一輩熟悉、年輕人卻陌生的台灣年俗以畫冊配文字的方式集結出書,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黑白印刷的「臺灣年俗」,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於傳統年俗的重視。

當年出書兩人未期望書會大賣,但意外的,這一本「臺灣年俗」被書市視為長銷型的工具書,一賣四刷就是十年,維持不錯的成績。但在台灣意識高漲的同時,聯經出版社認為每次到國外參加書展缺乏台灣代表的書籍,因此決定將「臺灣年俗」一書重製出版,成為能代表台灣的書籍。

為了讓「臺灣年俗」有新風貌,王灝重新繪製象徵新年期間俗風科儀的圖畫,邱德宏則發揮編製功力,將「臺灣年俗」仿漢式線裝書製作,再以古時宮庭特有顏色金、銀、紅、紫、黃設色,讓原本平凡的工具書更具有富貴宮廷的豪華年味,也因為線裝書製作耗時費工,每天匠師只能手工綁製20本,讓這本書更具收藏性。

邱德宏說,寫「臺灣年俗」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了解過年習俗的同時,了解背後所隱藏孝道與儒家的思想與觀念,就像以前在領壓歲錢時,兒女都要跪拜父母感謝他們一年的辛勞,在領壓歲錢的同時教導子孫基本的孝道,在功利社會的現在,希望大家體會臺灣人過年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邱德宏表示,綜觀台灣年俗大體反映出早期農業社會的生活弦律,以及人們的原始宗教心裡、自然崇拜、靈魂崇拜、敬天敬神敬祖和儒釋道的觀念與思想,同時也可感受到民間對語言咒術的期待,而賦予食物與行儀上令人討喜的意涵,如「食甜過好年」之類。

王灝認為,年俗將一家人的感情聯繫起來,是一種緣份,而他畫的畫更希望讓看到的人能感動,繁衍出另一段的緣份;或許在王灝與邱德宏忘年緣份激發中,透過「臺灣年俗」一書,也能了解自己與家人間的緣份,是更值得珍惜的,而且也可以那麼牢不可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