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傳說:武夷巖茶「不知春」

曉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

素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的福建武夷山群峰挺秀,山谷幽深,九曲溪環繞其間,風光十分秀麗。因武夷山山峰險峻,盛產巖茶,可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不知春」是武夷巖茶的名從之一,武夷巖茶大多在谷雨前後採摘,「不知春」茶卻是例外,這種茶為甚麼叫「不知春」呢?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有一個嗜茶的書生叫寒秀堂,熟讀陸羽的《茶經》,平日裡吟誦歷代茶詩茶文,也愛品鑒各地香茗。他聽說武夷山不僅具有優美的山光水色,出產的武夷巖茶也是茶中上品,便慕名前往武夷山,希望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能品嚐武夷巖茶。
  
只可惜當寒秀堂跋山涉水來到武夷山,清明、谷雨已過,茶農們已將春茶採摘完畢。好在雖然誤了春茶的採摘,但武夷風光依舊秀麗,所以寒秀堂便盡情欣賞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其間他也看到了九龍窠半天腰上名貴的大紅袍茶樹和慧苑坑後的白雞冠茶樹,以及九曲溪畔的蔥鬱的水仙茶,鳳林丹巖的「吊金龜」。陶醉之餘也有些許遺憾。
  
這一日寒秀堂正在山中行走,來到天游峰下的一塊大石旁,忽聞一股似蘭似桂的異香,沁人心脾。寒秀堂不由得順著香氣探尋,不覺中看到一個巖洞,陰濕清涼,山泉流淌,在洞內的石堆中長著一株大茶樹,鬱鬱蔥蔥,葉子即長且厚,樹上長滿擦嫩芽,伴著晶瑩的水珠,更顯鮮嫩。
  
寒秀堂驚異萬分,春茶採摘已過,怎麼會這株茶樹的嫩芽長得正盛?狐疑之中不禁歎道:「春過始發芽,真是不知春哪。」這時,身後傳來聲音:「『不知春』這個名字好極了,謝謝你了。」 寒秀堂回身一看,但見一個女子,手提竹籃,正衝他甜甜地笑著。
  
寒秀堂急忙向姑娘施禮,並詢問這株茶樹的情況。姑娘告訴他,自己是武夷山的茶姑,每年端陽前後,這株茶樹才長出嫩芽,她也就這個時候來採摘,並說這種茶葉泡出的茶十分清香甘醇,這可惜一直沒有名字,現在先生起的「不知春」十分好聽,以後就叫它「不知春」吧。
  
就這樣武夷山人就把長在洞裡和巖邊的這種茶樹叫「不知春」,這種茶飲後滿口生芳,漸漸的也名聲在外,成為武夷巖茶的名從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洞庭碧螺春原名叫「嚇煞人香」,產於蘇州洞庭東山碧螺峰下。康熙帝聽後認為其名不雅,就以茶色碧綠,形曲如螺,又產於早春,便賜名為「碧螺春」。
  • 唐代茶葉,有「蒙頂第一,顧渚第二」之說,因為貢茶嚴酷限時限刻,必須在清明前三天貢到京城,所以貢焙設在顧渚,主要是考慮要在清明前能把茶趕送到京的關係。
  • 日據時代有一位台灣總督天價收購北埔的高級茶,一台斤茶葉價錢是當時一位鄉長20個月的薪水。別的茶農都認為是「膨風」,後來人們才知道此茶的珍貴,就將之稱為「膨風茶」。
  • 惠明茶是浙江傳統名茶,古稱「白茶」,外形肥壯,色澤翠綠光潤,全芽披毫,沖泡後茶味鮮爽甘醇,帶有蘭花香味,無怪乎有人讚惠明茶是「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醇,四杯韻猶存」。
  • 宋人蔡襄嗜茶如命,精於品茗、鑒茶,是北宋著名貢茶──小龍團的創始人。
  • 日本茶道多用粗瓷舊碗有自謙自重之意,美國人喜歡飲冰茶,德國人...
  • 唐代廣徵各地名茶,貢焙的貢額也不斷增多,宮廷中茶貨積存也多,開始出現了皇帝以茶賜勳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種習慣和制度。
  • 仙人掌茶形狀扁平,拳然重疊,其狀如手,故名「仙人掌茶」,著名詩人李白曾得到朋友所贈仙人掌茶,品嚐後覺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曾賦詩一首以示謝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