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古代的法官要戴「獬豸冠」?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299
【字號】    
   標籤: tags:

在古籍《後漢書.輿服志下》上記載︰「法冠,一曰柱後。……,執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及漢朝蔡邕《獨斷》曰:「法冠,楚冠也……,秦制執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監平服之,謂之獬豸冠。」意思是,古代的法官審案時都要戴一種法冠,稱為「獬豸冠」。所以,「獬豸冠」是指古代執法官吏所戴的禮帽。

那麼,為甚麼古代法官要戴「獬豸冠」呢?

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外形像牛,也有說像羊,獨角,能分辨是非曲直,見人爭鬥時,會用角去頂理虧的人,古人視為祥獸。如《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又《鏡花緣》︰「凡罪疑者,俱令獬豸觸之。」

另在漢朝楊孚撰《異物志》也有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鬭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及《宋書.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獄訟平則至。」

此外,獬豸又稱任法獸、法獸。如清朝厲荃《事物異名錄.獸畜.獬豸》上載︰「《格物論》︰『獬豸,性忠直,一名任法獸。』」及《神異經》上載︰「東北有荒中有獸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法獸。」因獬豸性忠直,能辨是非曲直,代表公平正義,故在古代被視為法律的象徵。

法,古字原作「灋」。灋字由「氵、廌、去」三個部份組成。「廌」同「豸」,即獬豸,或作獬廌、解廌。如《說文解字》上載︰「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

又《說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今文省。」意思是說,灋,刑也。刑,同型,有常法、典範之意。「灋」應該公平如水而不偏頗,故從水;「廌」用角去觸沒有德行的人,去除他,故從去。現在的「法」字是省掉廌,簡化成「氵、去」而來。

據傳上古時代,有神仙送給黃帝一隻神獸,名叫「廌」。廌外形像鹿,四蹄、青毛獨角、常呈坐姿。廌生性忠直,能明辨是非,若有人相互爭鬥,它就會用角去頂那個理虧的人,並咬住不放。

另相傳舜的大臣皋陶,掌刑獄之職,是位公正的法官。他在審理案件時,若遇到當事者兩造爭執不下,自己又無法立即論斷是非,也會請來獬豸幫忙。它用獨角去觸並咬住不放的人,就會被判有罪,就要「去之」,即去除他、處理他。

獬豸冠,是古代執法者所戴的帽子,也用來代指御史等執法官吏。執法者戴獬豸冠,象徵著執法的人都應該如法獸獬豸般,執法要能明辨是非,公正無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董奉每年賣杏得來的穀糧,全都用來救濟貧窮人家,及提供給旅行在外缺少路費的人...
  • 糟糠是窮人用來充饑的粗食,「糟糠之妻」就被人們用來比喻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
  • 「桃李」原本用來比喻老師所培植的優秀人才,逐漸也把所栽培的後輩、門生都稱為「桃李」,最後「桃李」也就成為學生的代稱了。
  •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
  • 謝道韞,東晉著名的女詩人,聰慧博識有才辯。她出身望族,是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謝安的姪女,書聖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 二酉,原是指在湖南境內的大酉山、小酉山,兩座山都有洞穴。據《太平御覽‧卷四十九‧地部‧小酉山引荊州記》記載:「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
  •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
  • 青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象徵吉祥,據《山海經》記載,有三隻青色的大鳥棲息在...
  •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之分,講究陰陽協調,所以石獅子的擺放也有一定規矩。通常是一雄一雌,雙雙對對,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陰陽學說。石獅子在民間有辟邪作用,一般用來守門。往往擺放在大門左側的雄獅,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繡球,象徵權力無限;右側雌獅則是足下依偎著一幼獅,象徵子孫綿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