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王維〈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悅讀唐詩】天命無怨色 人生有素風

撰文/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93
【字號】    
   標籤: tags:

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王維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疎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此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秋天。綦毋(複姓,音齊烏)秘書即綦毋潛(西元691年-西元756年),字孝通,江西南康人。開元初與王維同科參加進士考試,故與王維相識並交好。當時王維是狀元及第,而綦毋潛卻落第返鄉。王維還寫了一首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與之送別。開元十四年,綦毋潛又赴京考試,終於進士及第。綦毋潛與張九齡、儲光羲、王維等人交好,詩風與王維相近。但仕途坎坷,與王維一樣一直未得到朝廷的重用。開元二十一年秋,綦毋潛受儲光羲辭官歸隱的影響,也於當年棄官離開長安。當時綦毋潛的官職是秘書郎,從六品上。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政治清平的時期為官卻不顯達,我跟您一樣都長期不被朝廷重用。

明時,指政治清平的時期,此處指開元盛世時期。達,顯達。棄置,長期不被重用。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上天安排我在人世間扮演什麼角色,不論是貧是富,為官卑微或顯赫,我都不敢有半點埋怨不平之色(言外之意是敬順天命);人生於世應秉持敦樸的風範行事。

素風,本詩指敦樸的風尚、清高(清靜高雅)的風格。古詩文中常見詞組。晉.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操不激切,素風愈鮮。」南朝宋.傅季友〈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風道業,作範後昆。」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我相信您這次棄官而去,不管到哪裡也都能安於清貧。

念,思慮或(我)認為。「拂衣去」或「拂衣」在本詩中均指棄官歸隱之意。出自《後漢書.楊震列傳》:「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ads-->

本詩根據詩意分為三段。前三聯為第一段,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棄官歸隱的感受,「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既是作者真實心境的寫照,又是對友人的一種勸慰。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深秋的白天,長空萬里,一片明淨;太陽下山時,江水清澈,江面空闊而幽靜。

澄江,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清澈的江水。出自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此聯至「澹爾蒹葭叢」為第二段,作者用詩畫般的語句來描述當一位隱居者真正的淡薄名利時將會看到什麼樣的美景,將會體悟到什麼樣的樂趣。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清悠的夜色是那麼的寧靜而深遠,皎潔的月光下您用木板擊打船舷,扣著節拍唱著清歌。

扣舷也稱叩舷,指用木板或木槳擊打船舷為節拍,放聲高歌。出自南朝梁.沈約〈釣竿〉:「輕絲動弱芰,微楫起單鳧。扣舷忘日暮,卒歲以為娛。」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隱居於山水之間而不露鋒芒,混跡於俗世之中而心情平淡。

和光,出自《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後人用「和光同塵」喻隨俗而處,不露鋒芒。魚鳥,常泛指隱逸之景物。出自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隋書.隱逸傳序》:「狎玩魚鳥,左右琴書。」澹,恬靜;安定。如西漢.賈誼《鵩鳥賦》:「澹乎若深淵之靜。」澹爾即澹乎,「爾」與「乎」的意思是「於」。蒹葭,原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因蒹葭為卑微之物,所以在古漢語中也作謙詞或形容平民百姓及俗世。如《韓詩外傳.卷二》:「(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在政治清平的時代(指開元盛世)卻因為才學平庸(此處為謙詞)如過客般無所作為,疏白的鬢髮每天散亂不堪。

無庸,平庸、無所作為。出自《魏書.高崇傳》:「臣以無庸,謬宰神邑。」昭世,政治清明的時代。出自南朝宋.鮑照〈擬青青陵上柏〉詩:「浮生旅昭世,空事歎華年。」衰鬢,比喻年老而疏白的鬢髮。唐.盧綸〈長安春望〉詩:「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亦同。蓬,形容頭髮散亂。如《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

此聯開始到結尾,是第三段。

頑疎暗人事,僻陋遠天聰。由於個性愚鈍而懶散,對人情世故也糊塗。處於遠離京城的偏僻之地,而無法讓皇帝看到或聽到自己的奏疏。

頑疎,亦作「頑疏」,愚鈍而懶散。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暗,糊塗、昏昩之意。如《荀子.天率》:「上暗則政險。」人事,人情事理。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

僻陋,謂地處僻遠。出自《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天聰,對天子聽聞的美稱。出自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從「無庸客昭世」至「僻陋遠天聰」,這兩聯是作者站在隱居之人的角度去寫有可能出現的心情及狀態。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我的才能(或我的意見)縱然有可取之處,可是應該由誰來評定才算最公正或公平呢?

微物,本來是指細小的東西,小的生物。在古漢語中,也可將送給他人的禮物比喻為「微物(微薄的禮物)」,謙詞。本詩是用「微物」來自稱,也是當謙詞。這種用法出自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仰閱豐施,降惟微物。」唐.李善注:「微物,自謂也。」至公,最公正;最公平。《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我也想像您這樣辭官而去,回歸鄉里,自食其力,當一名普通的農民。

王維雖然在開元初狀元及第,並以詩畫名重於兩京,王公貴族待之如師友。可是王維的仕途也不是很順利,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古代真正的大德之士為官,並不是想為了個人的名利,或為了自己的才學能得到世人的讚賞。如果只是為了這個目的,王維早就達到了。古人之為官,是想讓自己的才學能用於使天下太平,輔佐國君,將國家治理成太平盛世,為天下百姓謀福祉。所以古人講「修、齊、治、平」,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抱負。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當宰相,都能當大官,都能得到君王的重用,所以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在不得志的時候,應該如何按儒家的傳統思想去要求自己呢?應該如何將這一切看淡而敬順天命呢?

由於王維與綦毋潛一樣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這首詩是王維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談自己對辭官隱居的看法,綦毋潛的際遇可能比王維還不如;後世的學者認為綦毋潛是盛唐時期江西最出名的詩人。也許綦毋潛當時確實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也許綦毋潛心裡有所不平,因此連向皇帝提辭呈都沒有就棄官而去。而王維作為一名修佛的人,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領悟,當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有這種思想時,他又是怎麼善意的向朋友提出自己的意見而又不傷害到朋友的自尊呢?讓我們再來回味一次王維這首詩的言外之意吧。

溶於天地自然的人生品味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言外之意:首聯講的是我(王維)的際遇跟您(綦毋潛)其實差不多;可是我認為,不管上天安排我在人世間做什麼,在朝廷中是否被重用,我都不敢有半點埋怨之意,因為敦樸的生活,清靜高雅的道德風範,是我所崇尚的。您(綦毋潛)是我最敬重的朋友,因此我相信,您棄官離去後,不管在任何地方,也都能安於清貧。

各位讀者可以看看王維的生平,王維之所以能夠這樣勸慰好友,是因為他在生活中做到了,他在朝廷為官的時候也一直是安於清貧。「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舊唐書.王維傳》)像王維這種舉世聞名的大才子,在開元盛世的長安城──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有多少王公貴族為能求得他的一幅詩畫而引以為榮,他如果要改善一下自己的個人生活,過上更好的日子,金錢美女唾手可得,而且根本不需要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來,一位真正的修佛之人,他/她的言行是一致的,並不是只會用大道理去說服別人,而自己卻做不到。筆者認為,一位修佛之人,在常人最複雜的環境中,在名利情的誘惑下能夠坦然不動,那才是最可貴的。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這是多麼動人的詩句啊,這是一位修佛之人真實心性的流露。上面的三聯為因,引出了下面的這三聯: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這三聯是隱居時將要遇到的景色,能夠看到這麼美的景色,並溶於大自然,「扣舷明月中」。是因為您真正的相信並做到了「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其實人的生存環境,跟人的心境是對應的。當一個人還放不下人世間的名利情的時候,就算能看到這樣的景色,他在這個環境中也待不久。因為常人中的生活,那種萬人景仰,出盡風頭,寶馬香車,豪華別墅,嬌妻美妾等等如果是他念念不忘的追求,那麼他什麼都放不下,也就無法安於清靜的生活,更無法體會大自然的美景並溶於其中。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頑疎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這兩聯其實是講了隱居中可能出現的一種不正確的狀態。也就是說心裡畢竟還有一些放不下的東西。因為王維在開元時期曾經被貶官到地方去,也經歷過半隱居的生活,或許他有過這種狀態。認為自己遠離朝廷,皇帝聽不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了,心憂國事。因此才會出現「衰鬢日如蓬」的狀態。比如說,聽到國家出現了一件什麼事情,或者皇帝頌布的一項政令,自己認為不應該這樣做;作為已經退隱的文人,可能會這樣去想:我要是在朝廷,一定會勸皇帝不該這樣做;甚至認為朝廷就是因為缺少了像我這樣的人,才會出現動亂的局面,等等。這種狀態還是有執著於自我的一種不正確的心態,說白了,它還是一種妒嫉心的表現。而對於一個已經退休或歸隱的文人,這種心態是不對的。

一個不修煉的常人,包括古代的一些文人,他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可是,王維是一位修煉的人,他認識到了。那種不正確的心理就好像說:缺了我,這個國家就不能走向正軌了;甚至是,缺了我,這個地球都要轉不起來了。當然筆者這裡說的只是那麼個意思。其實,從修煉中走過來的人,回頭一看,就是這麼回事。這就是執著自我的表現。

為了便於讀者領會這幾句詩的內涵,筆者再舉一個我們現實生活的例子。比如說,有這麼一個人,他原來在一家公司工作,擔任了關鍵部門的經理,生意做得很好。當他因故離開那家公司後,那家公司的生意開始不好了,或者是出了什麼問題,甚至最後倒閉了。那麼,這個人就興災樂禍,心裡想:你看,就是因為缺了我,那些人都不會做生意;就是因為缺了我,那家公司才倒閉的。這種心態說白了都是妒嫉心在作怪。執著於自我的表現。

那麼,做為一位已經隱居的文人,怎麼能不為人世間的變化所動呢?怎麼擺脫這種不正確狀態呢?怎麼能真正的做到「天命無怨色」呢?王維接著說:

「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

此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們認為自己有本事也好,沒本事也好,能當大官或不能當大官,用人的理來衡量,讓人來評說,也許都不對。真正的公道,真正的公平,是敬順天意,敬天知命,以上天的旨意為至公。換一句話說,不要因為自己有本事沒當上大官而憤憤不平,那都是命。上天可不是根據人的本事來安排人的一生。再說白一點,您看他沒本事,可是他命中有,所以他就當大官發大財。

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國家出現什麼樣的變化,那也是天象變化造成的。一個人,不管您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治理國家的水準有多高明,也改變不了天象的變化。

因此,王維說:「微物(個人的才能,個人的意見)縱可采,其誰為至公?」它的意思是:我認為對的東西,可是皇帝並不採納;甚至是我因為職位卑微,根本就沒有提出意見的機會。上天根本就不給我這樣的機會,那麼我能認為是天理不公嗎?執著於自我,本身就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在朝廷中的官員,真有這種心態,都應該放下。何況是已經離開朝廷退隱歸田的人呢?如果還執著不放,那麼就有可能會出現「衰鬢日如蓬」的不正確狀態。

王維通過上面的體悟和感概,最後說:「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言外之意是說:真能悟到並做到了上面所闡述的一些道理,我才會辭官歸隱。否則,如果歸隱了還放不下朝廷中的恩恩怨怨,那還不如不歸隱呢?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人生於世,光怪陸離,表像林林總總不知凡幾,迷住了人的雙眼,使人不能看到宇宙的真相,使人沉湎於七情六欲中而不能自拔。可是,當人幾十年過去之後,回頭再看看自己走過的那一段人生經歷,值得嗎?不管當再大的官,發再多的財,都是來一身光,去一身光,人世間的名利情,什麼也帶不走。也許因為在人生的路上曾經無知的做過很多錯事,所以到老了百病纏身,痛苦不堪,想安安穩穩的離開人世都難。這就是人應該走的路嗎?人生難道沒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嗎?

王維之所以能夠吟誦出那麼富有哲理的、發人深思的詩句。因為他是修佛的人,通過修煉,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因此能夠敬天知命,安於清貧,以苦為樂。當真正修煉的人體會到那種無為狀態的樂趣後,誰也不會願意去在七情六欲的支配下重新過常人的生活。

人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或許真的應該引發人的深思。@*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泰山自古以來是很有靈氣的山脈,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要寫情寫景,要有內涵,能給人啟發的哲理,太難了;但詩仙卻做到了..
  • 描繪了輞川如詩如畫的秋暝之景,並且展現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懷。
  • 王維的這種寫作手法就是先聲奪人,人未至而聲先到。這也說明了作者善於捕捉場景來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
  • 經歷兩年多的戰亂,京都失而復得,朝廷百官能夠與各國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宮朝覲天子……
  •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一聯受到古代詩評家的交口稱讚,都說王維疊字運用巧妙…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