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鐵弓緣

陳秀英宜嗔宜喜百無禁忌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8日訊】折子戲具有完整的結構,歷經長久演出的錘煉,它早獨立自成一體。折子戲如果用角色、故事、境界三項來評分,每項都不含糊。京劇盛行的年代,一次的演出都包含五、六個以上的折子戲,排列的次序還有講究,考慮觀眾的接受度,通常是由淺到深;排在最後的「壓軸」(倒第二)與「大軸」(倒第一),通常是名伶名劇,總是感人深、引人回味。折子戲這種集錦的演出方式行之已久。

受到海派戲影響,京劇弄起甚麼「全本」取代折子戲。這種改變下,觀眾很像在看電視連續劇,冗長的故事,結構鬆散。有時為了交代劇情,對角色、境界根本無暇顧及,形成許多的「過場戲」。演員跑馬燈的上上下下,都在那出份子,可是戲不扎實,演員只是一件活道具。

看過折子戲的人都知道,折子戲人物精簡,可是演員卻能充分發揮,發必有中。《鐵弓緣》就是這樣的一齣戲。折子戲有它特殊的境界,細磨慢推的演繹,閃光點可是越磨越亮,一時之間,觀眾都被吸引到那深刻的境界。受到觸動,觀眾往往能拿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之對照與反省,進行著一種有意思的內心活動。

《鐵弓緣》講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開茶館,進出的人有壞也有好,怎麼應對客人還頗不容易。這生活常見的情境,卻能啟動觀眾對親情的體認。眼前女兒成年,甚麼事都有主見,母女爭執不下,觀眾該支持母親,還是女兒?母女情到甚麼境界?會出甚麼狀況?也許你可能先想像到沈從文敘述的溫馨場景,女兒那麼美又溫順柔和。

《鐵弓緣》中,女兒陳秀英天真爛漫,不加掩飾,直接表達,是鮮明的花旦個性。陳秀英抹桌掃地、煮水泡茶,做事利利索索;她藏不住話,又有少女的嬌羞。沈從文筆下的女子或許可用青衣比擬,含情脈脈欲言又止;《鐵弓緣》的陳秀英,卻是十足的花旦:宜嗔宜喜,花樣百出,嬌縱頑皮。花旦呈現一種很特別的生命情調。


《鐵弓緣》又叫《開茶館》,陳秀英(金孝萱飾演)打掃清潔準備開店。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故意提著笨重的茶壺給石文(毛復奎飾演)上茶。


《鐵弓緣》母女二人遇到石文這位惡客後覺得很掃興。


進來了好客人母女二人心情變好了。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復興國劇團演出。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給客人倒好茶,還想要去與客人聊天,陳母(周陸麟飾演)加以攔阻。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向母親(周陸麟飾演)撒嬌叫母親去休息,由她來照顧生意。

花旦配搭丑角似乎是固定公式、對比方法,用一個醜彩旦來演母親,襯托花旦女兒清秀脫俗。面惡心善的彩旦愛干涉、拘束女兒,花旦的女兒卻玲瓏剔透,似小鳥兒自由穿梭,不受阻擋。彩旦的拙正好用來顯示花旦的巧。

花旦、彩旦同台,勢均力敵。觀眾自然傾向花旦,對她產生同一陣線的認同,跟著她同喜同憂。花旦有了彩旦這個敵手(也稱敵體、對手),就能這麼輕易博取到觀眾的心,這是一種相當巧妙的編劇法。但是,後來的編劇家卻不懂這個手法,像荀本《紅娘》,紅娘暢行無阻,敵手一邊站;張生、崔鶯鶯、甚至崔母都聽從紅娘的話做事,紅娘成了一言堂,角色安排嚴重失衡。這讓人懷疑,編劇是個自我中心者,不嫻熟其他人的立場,所以編成這麼封閉、缺少對話性的劇本。

《鐵弓緣》因為母女互動,越到後來觀眾越能體會兩人外表對立,內在的關係卻是息息相關的密切。你看母親在那攔阻女兒,女兒耍賴撒嬌;母親的干預並不造成母女分裂的嚴重後果。這暗示母親其實寵愛女兒,女兒才能情緒放鬆、表達自如。往大的一面說,因為大家心胸開闊,舞台上才出來有愛嬌縱的花旦。

如果大多數人都自私,不去關心別人,為了自保,人人自危,社會變成冷漠與呆板,那就宣告了花旦的死刑,花旦真的會枯萎了。新編京劇的悲哀也在這裏,一黨獨大的橫行霸道,造成角色僵化。只有為政治需要的樣板教材人物,再也沒有充滿生命力的花旦。

花旦這一角色能反映出傳統中國文化的寬容,花旦不遮掩、不謹小慎微、聰明愛嬌,大家都喜歡她。從花旦就知道「禮教吃人」的話,根本是在誣指中國文化,禮教吃人就不可能出現那麼多不被禁忌束縛的花旦,幾乎有中國戲劇時就有花旦這個角色(可能稱呼不同,叫做小旦、貼旦等)。也許有很多人喜歡端莊的青衣,可是同時存在嗔笑沒壓力的花旦,她代表人心的無拘無束。

《鐵弓緣》戲開始的時候母親在那不開心,懂事的女兒哄她、安慰她。接著討厭的客人石文上門,看陳秀英漂亮,想用金錢打動她母女二人,鬧的不像話,母親把他趕出去。接著一位有禮又會武藝的青年匡忠進來,他拉得動牆上的鐵弓,陳秀英很喜歡他,請母親幫忙說媒,因而成就一樁婚事。講起來故事很簡單,戲的重點主要著墨在母女的對話。例如女兒要母親去提親事,母親有心眼(也許是不想讓女兒早嫁)故意裝傻,兩人費許多唇舌爭辯,樂得觀眾眉開眼笑。

《鐵弓緣》可溯源到魏長生,魏是乾隆時期花旦的翹楚,花旦這一角色經由他而大放異彩。尤其傳說他發明踩蹺,使花旦的身段更顯婀娜多姿。魏長生當時已有《鐵弓緣》這齣戲,他的徒弟劉朗玉就以善演《鐵弓緣》聞名(「日下看花記」記載)。到了清朝末年有個侯俊山,藝名十三旦,他是首席花旦,那時有句話:「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他的聲望不下於譚鑫培。電影「梅蘭芳」中與梅蘭芳競爭的「十三燕」,這個名字就是套用十三旦。《鐵弓緣》也是侯俊山的一齣拿手戲。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想去招呼客人(王聲元飾演),母親(周陸麟飾演)不答應她去。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說著開弓的訣竅,一面調皮的射母親的腳。


客人(王聲元飾演)要看陳秀英拉弓,陳秀英很得意的甩著辮子上的花飾。


陳秀英與母親聊天,說拉完弓肚子餓,在廚房吃蛋時蛋掉在地上。其實是讓人看她的踩蹺。


匡忠(王聲元飾演)拉弓滿把抓,陳秀英看的很奇怪。


陳秀英想知道匡忠還有甚麼本事,叫母親(周陸麟飾演)來要她去問。


陳秀英與匡忠(王聲元飾演)比武較量,匡忠失手打了陳秀英一巴掌,陳秀英摀著痛臉。


陳秀英(金孝萱飾演)由吃蛋講到彩旦,當場抓詪。

到了民國,風氣丕變。直抒真情的花旦越來越不受重視,而流行起繞來繞去專講文藝腔的「花衫」這種角色。中國「直道而行」的爽脆,好像為了融合外國文化而產生「矇矓體」的新角色;花衫既不像青衣也不像花旦,大概算是一種女性的個人主義吧。後來中共利用京劇鬧革命,花衫也沒了,只有為社會服務的女特務一類的角色,共產黨甚至還把它編進小學音樂課本裏妄想合理化。

從花旦的命運也可看出京劇的遞變。以前花旦與青衣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相伴而行。後來「花衫」成了憂鬱的角色,獨自一人的熱淚盈眶。最後是樣板戲燥動的「女革命家」,整天熱血沸騰,鬥爭偷情報,個性很不正常。

花衫這個角色是過渡性的,是積弱求治下,想像中出現的一種女性,《鐵弓緣》這戲後來編起擴大本,陳秀英竟然去動刀殺人,然後又女扮男裝到處招搖,前後混亂不一致,也成「花衫」代表性人物(難道是影射川島芳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亂編,徒然失去藝術性,編成72變的孫悟空。

銳意的求新求變,其實有待商榷。青衣改花衫比較容易,原本是青衣的,現在學一學花旦的撒嬌、放得開,也許就可以成為花衫。可是花旦要改花衫,學成青衣擺譜講官話(韻白,其節奏與花旦的京白大不相同),就要犧牲花旦的節奏。也不是說不能學,只是越學,花旦的生機越受斲傷,成了「乖」花旦,這可多麼憋氣。可不成了掩住嘴的悶葫蘆,讓人心急。

民國以來著名的花旦有筱翠花(于連泉,1900~1967),他擅演《鐵弓緣》。後來為了跟上時代,他「拼命」學了很多花衫戲,他演直爽的花旦無人能比,演含糊矇矓的花衫,只能算聊備一格。50年代共產黨廢蹺(猶如叫芭蕾舞者不能穿芭蕾舞鞋),不允許花旦再踩蹺,給它戴封建的大帽子,花旦戲幾乎都列為禁戲。筱翠花莫可奈何。共產黨淨用些政治手段干預藝術,究其實它害怕花旦直爽與坦白的個性,這影響人可是一大片,人人像花旦一樣「不乖」,共產黨的謊言根本維持不下去。

學筱翠花最認真、最出色的陳永玲(1929-2006),晚年來台演《鐵弓緣》時,堅持踩蹺演出。他在大陸命運悲慘,大好歲月被鬥被關,空有花旦一身的好本事,幾乎沒有甚麼演出機會。共產黨忌諱花旦直話直說,打壓不遺餘力。連戲裏講真話的角色都會招殃,現實裏那些講真話的人,在共產黨的社會裏,你想他們怎麼過下去呀?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星廟》又稱《佘塘關》,是芙蓉草(趙桐珊)的常演劇目,原來是一齣梆子戲,芙蓉草飾演活潑聰慧的佘賽花,不慌不忙,解開一樁被父親搞砸的婚事,而能嫁給自己的意中人。

    從前的婚姻有父母做主。佘賽花的父親佘洪,將女兒許配給楊家(楊繼業),但是一念的干擾,他竟又將女兒許配給崔家(崔龍)。這下事情糟糕了,一家女兒吃了兩家的茶,這兩家誰也不肯退讓。佘洪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佘賽花怎麼經歷這個死關?

  • 共產黨嚴厲管制傳統京劇,舉凡『宣傳封建迷信』的戲都不准演出。1962年72歲高齡的姜妙香(1890-1972年)加入共產黨,他生平有齣叫座的名劇《小顯》(又名《羅成托夢》),共產黨統治後,早就沒能再演出過,即使他加入共產黨也不能為他解禁。
  • 這齣戲戲份較重的是僕人趙旺與丫鬟荷珠,他們基本上不是自私的人。其實他們大可一走了之,不理主人劉志偕任其自生自滅,但是他們沒這麼做。共產黨老愛用階級鬥爭那一套論斷歷史,在這裏可就完全對不上號,說地主只會壓榨,僕人只會被欺負,……都成了牢不可破的概念。但是,知道真相,就知這是故意歪曲事實。其目的是惡意分化,使人相互為敵,處於鬥爭狀態。
  • 電影「梅蘭芳」運用京劇《汾河灣》坐窯門的一段,做為邱如白(影射齊如山)指導梅蘭芳演戲的開始,並成為齊梅合作成功的關鍵象徵。這是電影的觀點,梅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當然不止電影提的這一項。
  • 沒有京劇基本功,以上成套的射雁身段就作不出來。劇中更複雜的是,穆桂英與楊宗保單槍對打,動作身段華麗炫目、美不勝收,起打、過合這些身段,尤其兩個演員須合拍,有默契,沒經長久訓練與配合不易成功。角色的身段是京劇的精華,要達到何種成度才稱得上合格呢?
  • 《彩樓配》是王寶釧拋繡球選丈夫的故事。王寶釧不與世人一般,歷盡艱苦也不放棄她的最初選擇。這是世間稀有的,她完全不被世俗的利益所轉移,苦苦守著寒窯十八年。那麼,講這個故事豈能用世俗觀點來講,現實裏那可能有一個富貴人家的女兒耐得這種苦與寂寞,它似乎只能在玄奇的空間中進行。
  • 古人對欲望的態度,其實沒有排斥,只是講究克制與忍耐。現代人不明究理,動不動就講解放,好像古人不懂解放,其實《活捉三郎》演的正是解放欲望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耶穌說「世上的水喝了還是會渴」,這是宗教上對欲望的生動比喻,可是常人不能理解,情願做欲望的奴隸,飲鴆止渴。
  • 《魚腸劍》是齣老戲,編排樸素,主要由二個老生(分飾伍子胥、公子光)、三個花臉(專諸、王僚、劉展雄-公子光的侍衛)演出。花臉王僚的小心翼翼中(其行事風格宛如今年北京十一禁止鴿子、風箏飛,害怕出事)顯露出他的工於心計,他的唱詞裏帶著難逃命運的恐慌
  • 但到中共竊國,他受命為一些新戲編腔。例如《白蛇傳》(田漢編劇,田漢是個學者,對京劇明明是個外行),白素貞唱「你忍心將我害傷,……」王瑤卿編這段控訴許仙的新唱腔,就依共產黨要的帶著歇斯底里的味道。中共恭維他「革新創造」,其實別有目的。只不過是假借他,為情緒激昂的樣本戲鋪路。樣本戲那種十足煽情的鬥爭、對立、喊口號,稍微懂一點傳統京劇的人都明白,那是灑狗血,不登大雅之堂。王瑤卿是個很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如果他看到後來京劇都變成什麼樣子了,他就知道上了大當
  • 京劇裏,程式化的程度越高,技術性也就越強。尤其武戲是高程式化的表演,所需要的技術,如果不下苦功夫去練是無法呈現的。《兩將軍》的戰場,白天馬張二人是穿靠騎馬,使用長槍交戰,需有熟練的把子功;到夜戰卸靠貼身肉搏,也要配合的分秒不差,例如馬超一個「跺子」下來,「烏龍絞住」踹張飛一個「搶背」,馬超同時一摔甩髮,乾淨俐落,台底下的人都發出喝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