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選擇 天堂與地獄(上)

吳存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

從前,有一個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故事:

一位武士一直懷疑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一天,他向白隱禪師請教:「真有天堂和地獄嗎?」白隱禪師問他:「你是做什麼的?」答:「我是一名武士。」「什麼樣的主人會要你做他的門客?看你的面孔猶如乞丐!」白隱故意激怒他,這時只見武士怒目相視,拔劍而出。這時,白隱緩緩說道:「地獄之門由此敞開。」武士為之一震,心有所悟,遂收起寶劍,向禪師深鞠一躬,以謝開示。「天堂之門由此敞開。」白隱欣然道。這是一個人生選擇的故事,它告訴人們,人起心動念的善惡和一言一行的好壞,都是對未來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面臨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可以說人生處處是選擇、時時有選擇,人生就是一系列的選擇過程。由於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不同,各人的價值選擇也會出現差別。比如,在做人的問題上,有人選擇利己,有人選擇利他;有人選擇獲取,有人選擇奉獻;有人選擇享受,有人選擇吃苦;有人選擇外求,有人選擇內修等等。人生選擇實際上是一個人對自己認識和人生覺悟程度的反映,儘管人們沒有明確表達自己是誰,也沒有發表人生宣言,但他的人生實踐已經表明了他對自己的確認和對生命未來的選擇。

人生實踐千差萬別,大體上包括三種類型:

一種人以利益為重,追求名利地位,主張享受人生。這種人認為肉身即自己,肉身的物質需要和七情六慾的滿足是人生中的首選,精神道德是虛的,無關緊要。所以,一生中圍繞身外之物奮鬥、拚搏,只重做事,忽視做人;只講利益,不講德行;只想利己,不想利他。西方思想家認為這種人的行為是人的動物性表現,中國思想家稱這種人是如同禽獸的「勢利小人」。

一種人以精神為重,注重品德修養,主張道德人生。這種人認為良心和道德是人的本質所在,做人就要守住良心,重德向善,提高精神境界,既有益於社會,又有利於自己未來命運。所以,一生中重視做人,修養自己、克己利他、善念待人。西方思想家認為這種人的行為是人之為人的人性表現,中國思想家稱這種人是「正人君子」。

一種人以信仰為重,注重心靈淨化,主張修煉人生。這種人認為人皆有佛性,佛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在生命的歷程中,世間只是短暫的停留,不應在此迷戀流連,要通過修煉返出自己。這種人按天理天法要求自己,修煉自己,精進實修,境界不斷昇華。西方思想家認為這種人的行為是人的神性表現,中國思想家稱這種人是未來的「聖人」、「至人」、「神人」。

人無論做什麼都是給自己做的,今生所為就是未來命運,目前所做就是選擇未來。上述三種人的人生實踐實際上就是通向不同目標的三條人生之路。 前兩種人生是入世人生,第一種人走的是道德敗壞邁向地獄之路;第二種人走的是重德向善福報未來之路;第三種人是出世選擇,走的是棄世成神重返天堂之路。釋迦牟尼講:「人生只在呼吸之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央視新聞突然間鋪天蓋地報導有五人在天安門廣場自焚的新聞,並聲稱是法輪功學員所為。從一位職業攝影師的角度,通過這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其中運用的鏡頭語言,我可以解讀出許多我熟悉的電影拍攝手法。這是一個所謂的突發事件,卻被央視拍出了電影感。
  • 我出生的年代正是萬魔出洞、群妖亂舞、五千載神傳文化被破壞殆盡的「文革」前夕。這個年代出生的人,就像動畫片《金剛葫蘆娃》裡的七娃,是在魔鬼的毒液裡泡大的。好在我是在鄉下長大的,五千年的神傳文化與儒釋道的理念在鄉村老人們的心目中還是有很深的基礎。耳聞目睹及生活的見聞,對我今後的人生道路選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希臘一名僧侶從小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長大,而且終其一生都未曾離開這個「女人禁地」。直到他以82歲高齡離世,他都沒有親眼見過女人。
  • 超幸運!最不可思議的死裡逃生,親眼見證來自創世主的光芒。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如此幸運?祈禱真的有用,因為神聽得見!
  • 修心就是要從心裡找執著心,去掉長年累積的執著,才是返璞歸真之道。
  • 人們看不見夸克卻深信它的存在,看不見靈界為何就認定其不存在?是誰在矇蔽我們?真實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如何解開心靈封印?
  • 11年種出世界上最神奇的蘋果,沒有防腐劑卻不會腐爛;奇特經歷感動全日本,連黑道大哥都要請喝酒;萬物有靈最美好的註腳之一。
  • 蓮花
  • 蓮花
    我對蓮也是情有獨鍾,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喜歡上了古人的修煉文化,明白了人間的蓮花是對映在天上,它是有更深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