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故宮展出康熙皇帝傳位「遺詔」真偽

人氣: 39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8日電)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傳位「遺詔」真偽,引起史家不同討論,雍正皇帝得位的正當性,史家也各有評斷,卻增添民眾欣賞展覽的趣味,藉此親近歷史,了解清代宮廷制度。

這份引人注目的康熙遺詔,清楚以漢文載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既無塗改痕跡,就無坊間傳聞「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的「矯詔」疑慮,成為一份雍正皇帝得位經歷的珍貴史料。

不過,據史家指出,康熙皇帝是在康熙61年11月13日(西元1722年12月20日)駕崩於北京暢春園,卻在3天後的康熙61年11月16日(西元1722年12月23日)才「頒大行皇帝遺詔於天下」,即雍正皇帝登上皇位後3天才公布這份文字遺詔,開啟雍正皇帝得位是否具正當性的爭議序幕。

有趣的是,根據史料,當時宣讀遺詔時,僅宣讀滿文,未宣讀漢文,還有御史上書彈劾相關官員,雍正皇帝則以「宣讀清字詔書時,大小臣工既已共聞,即與宣讀漢字詔書無異」回應。據「這一夜,雍正奪嫡」作者丁燕石解讀,這是雍正皇帝警告大小臣工,「不可以搞族群問題」。

綜覽史冊,雍正皇帝得位正當性與否,始終是專業史家深入鑽研,或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熱門歷史議題之一,但牽涉皇權神聖不可侵犯,也成為雍正皇帝在位時的「最敏感神經」。

最著名的案例,當屬發生在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的「曾靜事件」。當時一位秀才曾靜指雍正皇帝「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任佞」,引起軒然大波。

原本這樁「叛亂案」應在人頭落地的恐怖鎮壓下收尾,但雍正皇帝卻藉此一事件「逆勢操作」,將外界指控與自己的辯駁合刊為「大義覺迷錄」,隨即大量發行,並讓「悔過」的曾靜師徒到河南宣講這本書,甚至還於書中透露少許關鍵的康熙皇帝駕崩夜曲折,希望「讀書士子及鄉曲小民共知之」,自己並未謀父矯詔。

雖然雍正皇帝在世時曾下令將來子孫不得再追究曾靜師徒罪責,但他駕崩後,乾隆皇帝繼位不到2個月,就「凌遲處死」曾靜師徒,雍正皇帝苦心孤詣的「大義覺迷錄」也全數回收銷毀,並嚴禁民間私藏。

這段歷史不但啟人疑竇,也吸引後世學者關注,連歷史學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都曾撰寫「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Treason by the book)」探討。

清朝覆滅後,相關爭議仍未止息。中國大陸1980年出版的「由皇帝到公民」指出,末代皇帝溥儀與弟弟溥傑幼年在皇宮玩耍時,無意間發現康熙皇帝親筆「授位十四子」遺詔,引發學界辨正與討論,後來溥傑接受學者訪談時雖澄清,當時發現的並非康熙皇帝遺詔,但已為這項爭議再添一筆。

斯人已矣,即使雍正得位的歷史糾結難有定論,後人仍可藉故宮特展的珍貴文物親炙皇室風采,重溫雍正時代溫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