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傳統茶道風貌與人文美學意識觀(三)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日本京都特稿

飲茶習慣傳承自東土大唐的日本,憑藉島國民族特有的細膩和執著,讓獨樹一格的品茗文化昇華至出神入化的境界。

自從日本天台宗、真言宗(密教)高僧─最澄、空海在「平安時代」從大唐引進茶葉之後,東洋茶道的發展風貌也數度歷經若干重大轉折。

茶葉最初傳入日本,還是不脫藥性療效的傳統觀點。即使到了「鐮倉時代」,入宋求法的日本臨濟禪宗開山祖師榮西,在名著「喫茶養生記」之中,還是強調茶葉的健康實用價值。

到了「室町時代」,分別建立京都「金閣寺」、「銀閣寺」的第三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滿、足利義政,雖然首創以中國書畫為賞翫對象,平添品茗趣味的「會所茶」方式,但依舊未能重視茶的精神層面。

一直到村田珠光(一四二二年至一五零一年)、武野紹鷗(一五零二年至一五五五年)相繼出現,東洋茶道才逐漸轉入兼顧精神領域的修為。

村田珠光力倡茶道應併用東洋本土製的飲茶器皿,此外,又獨創僅有四疊榻榻米(方丈)範圍的簡陋茶室,形成「草庵茶湯」風格。

武野紹鷗主張的飲茶之道,首重祛除「我慢」和「我執」等種種不良習氣。

一脈承襲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理念的千利休,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不僅加入哲學思維及審美意識成分,又進一步將「草庵茶湯」發揚光大,以集大成方式讓「佗茶道」WABI正式定型。

東洋茶道蘊含的精神文明和美學世界,透過講究「茶禪一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主旨的儀式和流程,具體而微地淋漓盡致。

集東洋茶道體系大成的一代宗匠千利休(一五二二年至一五九一年),曾提出「利休七則」為門外漢解惑。所謂「利休七則」,包括「冬暖夏涼」、「未雨綢繆」等。

結果,登門求問者當下勃然怒曰,這種常識豈非三歲娃兒也曉得。然而,只見利休不慌不忙答說,知易行難,人之常情也。要是兄台也能言出必行,在下自甘忝列門牆。

由這段軼事可知,注重人際關係和待客之道的東洋茶道精髓,其實就是尋常生活的具體反映和靈活運用。時至今日,同奉千利休為第一代祖師的「三千家」─「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號稱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茶道流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人謹守傳統又十分重視茶道文化,歷經千百餘年對茶文化的發揚光大,飲茶藝術彷彿儼然成為國粹。
  • 日本的茶葉,大致可分為「番茶」(最廉價的下等茶)、「煎茶」(代表性綠茶)和「抹茶」。其中,以茶粉細末狀飲用的「抹茶」,一支獨秀成為東洋傳統茶道文化的主流。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 能分辨出不是南零水或許不難,能辨別出是江岸邊的水就不容易了。特別是二者混合竟不相融合,大概就是生命一面的表現吧!與「井水不犯河水」異曲同工。因為它們是不同生命的一部分。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華飲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韻、茶之趣的影響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麼做茶、飲茶的嗎?體現了中華茶道的哪些特質特色呢?
  • 中國人飲茶的同時,時時觀照生命、處處洞察心靈。從茶而生的「茶聯」,提昇了茶的精神層次,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絕。
  • 茶事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觀,豐富的內涵為人津津樂道,也為今人所繼承。
  • 回文詩是漢語詩文中的奇葩,語言世界中的妙境,神傳文化帶來的豐富的妙境絕趣。「空花落盡酒傾缸,缸傾酒盡落花空。」這樣的回文茶詩,泛起茶禪一味的悟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