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火雞 美華裔媳婦廚藝大考驗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5日專電)火雞是感恩節大餐主角,對於嫁給老美的華裔媳婦或生下混血兒、ABC的新移民媽媽,實為廚藝大考驗。其實,火雞烤得好不好,並不影響感恩節最深層的核心價值。

感恩節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重大節日,源於英國清教徒17世紀初抵達美洲時對印地安人協助的感謝。火雞、火腿、南瓜派、地瓜塊、蔓越莓醬、馬鈴薯泥等,都是美國家庭感恩節的傳統菜色。

千里姻緣嫁給老美的華裔媳婦,還有留學、工作而定居生了ABC、混血兒的新移民媽媽,她們從小對烤火雞不熟,如何張羅這項感恩節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37歲的張美雪生於新加坡,19歲移民美國,先生是英裔美國人。現居波特蘭的她笑說,今年聽了女兒講幼稚園教的故事,才猛然大悟感恩節源於對印地安人的感謝。儘管如此,她對烤火雞向來都很上手,今年還邀公婆從英國飛來團圓。

59歲的波察吉(Mark Prozaki)來自底特律,兒時家族團圓陣仗浩大,約有15到20人。在波特蘭從事太陽能科技的他,與來自北京的楊麗梅結婚10年。

過節是否「中西合璧」?從事房地產投資的楊麗梅說,有時邀華人朋友一起,她下廚做幾道中國菜,夫家親戚負責美式傳統食物。她覺得,感恩節與中秋節團圓意義接近,也都在秋收時節,「中國文化對我影響當然較深。」

楊麗梅幽默表示,自己愛吃,但廚藝不好,沒學會烤火雞。她認為,其實北京烤鴨滋味比火雞更棒。

蔡瀞儀1984年離台赴美留學,現與英國後裔老公柯雷(Richard Kerns)在俄勒岡州山林開闢山羊農莊。她說,若烤箱夠大,烤火雞不是問題,重點是能否吃得完,因為最小的火雞也有12磅重,兩人根本吃不完,所以都與夫家親友一起過節。

柯雷家族篤信基督教,十分重視感恩節。蔡瀞儀說,以往都到婆家過節,但假期旅途費時,8小時車程可拖成20小時,後來改在婆婆生日時團聚。

56歲的王鳳萍經過長久磨練,如今感恩節已百分之百美國化,嗅不出一絲中國味。

1980年她自台灣移民,與大衛牽手情一路走來23年。62歲的大衛在華盛頓州土生土長,家族傳統是感恩節大餐從下午1點多就開動,滿桌豐盛菜餚慢慢享用,吃飽了就玩牌、聊天、打乒乓球等,傍晚再接著吃。

最初不會烤火雞,她曾用微波爐,結果慘不忍睹。後來跟大衛的妹妹、嫂嫂實際動手學,現在從火雞、燉鍋菜到各式沙拉、甜點派餅,就算要她獨立張羅一大桌感恩節盛宴,也都完全沒問題。

跟夫家共度感恩節,做不做中國菜,秀兩手?王鳳萍堅定地說:「絕對不會,不要搶人家的光!」

39歲的朱以惠來自台灣,現住洛杉磯,先生是加州白人。因為住得近,結婚五年都到婆家過節,火雞自然是婆婆包辦,媳婦樂得輕鬆,只幫忙處理配菜。可曾自己動手做火雞?她笑道:「沒有。」她與老公都是基督徒,感恩節一早必到紅十字會捐血,以實際行動感謝神的恩典。

TVBS前駐舊金山特派記者江瀛,也是深諳「尊重婆婆廚房規則」的華裔媳婦。

江瀛說,若非白人婆婆開口,絕不主動跑去廚房「越幫越忙」,最高指導原則是站在一旁聊天,動口不動手。

與加州老公魏廉(Don Williams)結婚14年,她仍沒法獨立烤一隻火雞上桌待客。她說,到婆家過節當「客人」就行了,「不必把美國人的節日弄得四不像」,自己可另找時間做中國菜請大家吃。

留學後結婚升格人母的蔡怡樂,為讓孩子過節開心,發揮北一女唸書的精神,把網路上各式火雞食譜都研究一遍,從美式的鹽水浸泡法到中式醃法都用上,再把醃過的16磅火雞架起風乾兩小時,最後塗上燒鴨醬進烤箱。

宛如科學實驗的火雞,滋味究竟如何?她驕傲地說:「不騙你,好吃極了!」

會不會烤火雞、火雞好不好吃,其實不影響如今感恩節在美國社會的最深層核心意義,那就是天倫之樂是無價的。

配合先生工作移居上海的江瀛說,每年和雙親、公婆相聚時間都不多,任何節日只要能跟家人相聚,「對我們這種海外遊子來說都是『感恩節』,是值得感恩的日子。」


11月25日舊金山民眾為無家可歸的遊民烤火雞。 (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11月25日舊金山民眾為無家可歸的遊民製作小南瓜派。 (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相關新聞
勇氣保命  歐巴馬特赦感恩節火雞
交通意外高 感恩節成美最致命假期
「黑色星期五」11項最佳特賣商品
感恩節 紐約移民組織籲推進移民改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