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戴東尼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黃顏色自古以來就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約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中國崇尚單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於對「周禮」的維護,把黑、紅、青、白、黃定為「正色」、「上色」,並把五色與仁、義、禮、智、信結合,運用於「禮」的形式中。

黃帝之後至秦漢時期,帝王們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依水、火、木、金、土之順序,分別對應黑、紅、青、白、黃五色,選擇各個朝代的色彩象徵。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還根據春夏秋冬自然萬象之變及五行學說選擇服飾的顏色。

漢代的皇帝認為漢代承秦朝之後,當為土德。五行學說又認為土勝水,土是黃顏色,於是服色尚黃。當時的星像學家還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黃色為土,象徵中央;青色為木,象徵東方;紅色為火,象徵南方;白色為金,象徵西方;黑色為水,象徵北方;又因為黃顏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最為貴,定為天子之服色。

當時丞相佩有「金印紫綬」,也就是金黃色的印章和紫色的繫印綬帶,它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權力象徵,這最初奠定了黃色與紫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黃色被運用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中,保存著一萬多幅珍貴的壁畫,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但不同時期的壁畫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時期主要用紅棕色,配以藍、黑色。唐代則開始多用黃顏色,多彩多姿,明亮而華美,成為敦煌壁畫中最輝煌的一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時,諸將給他披上黃袍,便代表擁立為帝,成為一國之君,可見當時人民對黃色的重視。

明清兩朝,北京成為首府,黃色更成為皇家專用色彩,平民百姓不得以黃色為衣。「九五之尊」的皇帝,穿的是「黃袍」,坐的御車叫「黃屋」,走的路叫「黃道」,出巡用「黃旗」,包紮官印用黃色織物,故黃色引申為權力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在紅牆黃瓦的建築中居住,百姓的建築只能是青磚青瓦。登臨北京景山俯瞰故宮,一片黃色琉璃瓦屋頂,宮殿前後安置的鎏金大銅缸、銅獸與之交相輝映,燦爛之極,至高無上。

其實,黃色原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體被稱為「金身」,寺廟用黃色,稱為「金剎」,僧袍等一切裝飾色都用黃色,佛像也以鎏金、漆金為貴,因為黃色自古被認為是天上的顏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代表著高層的眾神,皇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權力。

所以皇帝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他只不過是「天子」,他不是天,他上面還有「天」來約束他,也就是說皇帝是有道德約束的,這種天道的約束,就是神權高於王權。他必須「奉天承運」,也就是秉承天意治理人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樣才是「有道明君」。黃色被歷代帝王所用,也代表了君權神授,無比神聖與尊貴。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