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態探索教育 馬太鞍溼地登場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光復報導〕馬太鞍溼地發展生態解說多年,日前引進「生物多樣性戶外教學」模式,由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范義彬、周民雄擔任講師,帶著解說員到野外放陷阱、撈魚蝦,再丟出問題讓學員觸類旁通,每一次的觀察結束,還不忘向螢火蟲、飛蛾、蝴蝶「老師」說「謝謝」。

每次學習向「老師」謝謝


溼地的生態解說班員由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范義彬(右前穿格子衫 )指導,在香水樹上發現天蛾科的幼蟲。(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攝 )


自然探索教育的精神,取自英國的田野研究協會(Field Studies Council,FSC )的環境教育中心,范義彬、周民雄引進這套理念,加入台灣本土的元素,但探索的精神相同。

范義彬說,傳統的環境、生態教育是單向式的的課堂解說,探索教育則是以自然環境為教室,透過設計的問題,讓學員自己找答案,並且強調每一次的學習都必須向「老師」說謝謝,然後將飛蛾、水生動物等放回自然環境。

戶外探索課程很活潑

馬太鞍溼地解說班10餘位解說員,3日起由范義彬、周彬雄2人指導,進行為期3天的探索課,課程很活潑,如戶外探索的設陷阱單元,前天傍晚把內裝花生醬、碎魚肉的寶特瓶,到草地、灌叢兩種不同的環境設陷阱,昨天一早再收陷阱。

「花生醬」組捉到吃素的蟋蟀、喜愛甜食的螞蟻,「魚肉組」捉到的是肉食性的步行蟲、埋葬蟲、蜥蜴!范義彬說,透過素食、肉食,草地、灌叢,日間、夜間的對比,所捕捉到不同的小動物,可以幫助學員架構生態系統的「邏輯」。

其他活動包括夜間草地「小電影」,在白布幕旁架探照燈,可以吸引各種趨光性的蛾類等昆蟲;昨天也在溼地的芙登溪撈水生無脊椎動物,「收穫」包括蝦、渦蟲、蜻蜓的幼蟲「水蠆」、負子蟲、仰泳椿、小型螺類等等,藉此可歸納、監測溼地水質變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