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園風情

文/戴振浩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由窗口放眼望外,庭園裡有好幾棵參天的大樹與一園的翠綠。

傲視群雄且已經快要與四樓頂一般高的油加利樹,長年孤傲的挺直著腰桿,隨著微風輕輕的、優雅的擺動身軀,只有在夏季開滿了一整樹不太起眼的白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時,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只是它很容易就被旁邊火紅的鳳凰搶去風采,而掉落一地原本可以用繩線串成串珠般把玩的花苞,並沒有引起在樹下整日嬉戲的孩子們的青睞,密密的鋪滿在水池邊。

三棵筆直並排的南洋杉,算是比較突出的另類風情,今年更特殊的竟然是開花與結果了。或許我是在三樓的高度看它們,所以把過程發生的內容看得格外清楚與寫真。多年來真的是絶少看到南洋杉會開花又結果的,高高的樹端,在剛開花時,我就開始注意它的不尋常,等到小小毛茸茸的果實形成後,更是一日看三回,看它將會變成個什麼模樣。遠看像松果般的果實,成熟後由綠色漸漸轉變成棕色,而一陣強風吹過後,果實便唏哩嘩啦的隨風飛舞開來,嚇壞了在枝枒間穿梭跳躍的鳥群們,倏然的快速飛走。

分別佇立在南北庭園角落的兩棵玉蘭花,宛若散發著迷人清香的天使,或許是氣候的聖嬰現象打亂了它的花季,今年讓人覺得有四時飄香的愉悅。清晨,雪白的花朵隱身在碧綠間,隨著日出升起的陽光,逐漸散發出陣陣幽香,隨著輕風緩緩飄散;沒有花朵綻放的時節,它寬大的綠葉,落落大方的依然迷人耀眼。在不同的時節,不時有在它旁邊觀賞、凝望或絮絮私語的人,它就是如此的具有獨特魅力。

紫藤,緊緊的攀爬在適宜戶外上課的廣場鐵架上,一年到頭都是所有庭園植栽中的配角,兀自靜靜的寂寞成長。十一月初的一個清晨,我發現了第一串綻放的紫色花朵,在碧綠叢中搶眼的昭告它的亮麗出色,接著的連續一個星期左右,所有的紫色花朵便爬滿了整個花架,懸垂的部分還有傾瀉而下的氣勢,頗為壯觀與出俗。只是一個星期左右的短暫花期後,它很快的就恢復了它的平靜,只留下絢爛的紫色身影,讓人慢慢回味罷了。

最令人驚豔的是素有「三月雪」之稱的流蘇。葉落之後的枝枒,穩健粗短,有型有樣,即使在凜烈低溫的冬季,依然丰姿綽約,態勢撩人。熬過寒冬之後的初春,當陽光透過嫩綠的時刻,的確會令人不由自主的多駐足許久。今日方乍見葉苞初裂,明晨已是嫩葉與花苞滿樹,而隨著樹葉的逐漸長大,花苞也逐漸飽滿等待綻放;而雪白叢集的小花,是由下而上的往枝頭逐次盛開,不待三五天,便把整棵樹給染白了。在看慣大紅大紫的花朵之後,驚見滿樹燦爛的雪白時,的確有一新耳目的詫異與驚豔的感覺。

感佩當初庭園規劃時的匠心獨具與用心良苦,只因當年種下希望與願景,才讓後人有不盡的視野與超然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當身處在擾擾攘攘的塵俗中,心底鬱悶難耐時,或也可瀟灑脫俗,寄情於庭園風情,自我洗滌一番。◇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平凡起步,每一步都是那麼的堅忍,那麼的崎嶇,那麼的紮實,那麼深刻的履痕,而點滴在心頭的感覺,豈又是那麼容易擦拭的記憶!
  • 莫拉克颱風,讓北台灣的人繃緊神經的虛驚了一場,卻讓南台灣的許多同胞們,毀了家園,哭斷了肝腸。
  • 有人用文章記述生命歷程中的關鍵片段,有人用影音記錄了生命中的悲歡離合,有人卻只憑著層層疊疊的模糊零碎記憶,向別人敘說自己都覺得不是那麼精采的庸俗人生。
  • 每天在校門口,看到許多家長充滿著無限的愛心,親自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再匆忙的去上班或去做其他的事情,我心底就感到非常的感動;感動的是天下父母心,為了子女總是無怨無悔的付出,為了子女明天的希望,為了希望他們的明天能夠比我們更好,所以每一位做父母的總是期望他們得到最好保護和機會。
  • 不管是從自己開始改變,或是期待他人改變,總認為改變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契機…
  • 看往來人群,絡繹於途,皆是與時推移、走入時光隧道而匯成人河…
  • 站在高處看自己和世界,我們會發現:原來心寬路更寬。
  • 一陣輕風吹來,落英繽紛,從三樓緩緩盤旋而下,飄落的花瓣鋪紅了鮮少人走動的地面,新的、舊的花瓣,重重疊疊,顏色由紅轉淡,然後安靜的守著它這一年綻放後的休止符。
  • 「教育」絕對也是專業的一種,是值得我們謙卑面對,值得我們認真了解,值得大家互助合作的偉大事業。它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用舊有的經驗推論、不是聽某人說的或依據書本雜誌上寫的,就可以當成評論教育的指標;它是依據教育的原理原則,然後配合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差異等客觀條件之後,才能研擬出面對不同孩子的積極策略的,它是所有老師們和家長們用心品讀,卻仍不易讀通的一門學問。
  • 那晚,在月光下和兄弟們在大禾埕,聽爺爺說他年輕時的浪漫故事。在那個沒有電燈的時代,比起家裡嗆鼻的煤油燈,其實月光就是最好的光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