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何常問為什麼?

font print 人氣: 22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3日訊】(大紀元吳宇凡編譯報導)小孩自呱呱墜地後,認識這個新的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這已成了小孩每天說最多的話。常有父母親不堪其擾而回應小孩:「不為什麼!」科學家表示,小孩常常會問「為什麼?」並不是為了要惹惱父母親,他們只是想要獲得正確答案。

密西根大學研究員伯藍地.佛萊茲(Brandy Frazier)表示,「自小孩開始問為什麼起,為了能獲得正確答案,他們也會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小孩學習新的事物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積極。」

幼兒求知慾強 能分辨因果關係

1900年對小孩行為發展的研究,已經瞭解到小孩只知道兩個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的關係,直到七、八歲才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係。而最新的研究卻指出,早在三歲的時候,小孩就已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係了。

佛萊茲為了要瞭解小孩對於不同問題的反應,和他的同事檢視了六個二到四歲小孩每天和父母、兄弟姐妹或是訪客之間的對話內容後,總共約發現了3100個與因果關係相關的內容。

研究員分析了這些問題的內容,如「媽媽,為什麼我的肚子這麼大?」「為什麼不把燈一直開著呢?」和「蛇沒有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佛萊茲說,「小孩似乎對於他們有興趣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求知慾。」

未獲得滿意答覆 持續提問機率高

研究的另一部份則是以實驗室為基礎,包含了四十二位年齡三歲到五歲左右的學前兒童。研究人員使用玩具、故事書和影片來激發小孩的興趣,由此來觀察小孩的說話內容。此研究項目設計了可引發小孩提問的情況。例如,在小孩面前描述一本故事書的內容,原本應該將牛奶加入榖片,但故事卻描述小孩把柳橙汁倒入榖片中。

研究人員對小孩測試的項目分別提出了正確的解釋和答非所問的回應:例如,當小孩問及柳丁汁故事的情節,「他為什麼那樣做?」時,大人會提出「他以為那是牛奶。」或是答非所問的回答:「我喜歡將牛奶加穀物中。」兩種答覆。

結果發現,小孩對於正確解釋和答非所問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將近三成的機率,小孩獲得一個正確解釋的答案後,會點頭表示同意,或是說「喔!」。對於答非所問的解釋,超過了二成的機率,小孩會重複再問原來的問題。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小孩,獲得正確答案後還會再問相同的問題。

小孩的問題千奇百怪,但是他們無非是想要從這些問題中獲得合理的答案,父母親可在回應他們的問題後,繼續引導小孩思考其他的問題,除了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也更能激發小孩的創造和思考能力。


孩子自小便對這個世界充滿疑惑與好奇,渴望探索這個世界,在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提問時,即便無法有問必答,也可以盡量利用正面的方式來引導孩子。(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加拿大卑詩大學(UBC)公佈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居住在貧富混合收入居民區的幼兒比居住在富人區的幼兒能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研究人員說,社區的多樣性有利於幼兒的教育發展。
  • 將在2010年7月1日推出的澳洲改善早期兒童教育計劃,旨在為了全國83萬兒童的未來,改進澳洲政府認可的幼兒園師資,但卻將使家長每年要為每個幼兒額外支付500至1500澳元。
  • 古人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如何?我們通常都有一種刻版印象,覺得古人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很「八股」,但其實不盡然。
  • 擅長瑜珈專業的LULU老師,攜帶一歲十個月大的寶寶樂樂體驗由亞培提倡的幼兒早期五感刺激教育理念活動,與曾接受過CNN、BBC、NBC、Discovery專訪的美國知名幼兒教育專家Robert Titzer博士,一同探討透過五感刺激教育理念啟發寶寶學習發展的影響,並驗收樂樂的聰明學習成果。
  • 在討論孩子的習慣教育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父母的習慣」。到目前為止,我曾遇過無數個孩子與父母親,我在這些親子關係之中,發現到很有趣的事。
  • 情緒的基石就是自我肯定、正面的自我價值、社交技巧及同理心。研究智慧的專家們強調,「心智力量」和計算、書寫、閱讀、說話及思考所用的「頭腦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 如果你希望看見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心理平衡的人,即使在我們這個知識日益複雜、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你還是應該特別留意他情感的世界,並有計畫地促進他的情緒智慧。
  • 【大紀元1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索菲編譯報導)安省全日制幼兒園計畫即將實施,一個幼兒教育專家機構日前頒布一份報告,指稱省府無視他們的最佳研究學說。報告批評政府支付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工資要遠遠低於教師,然而他們卻希望這些幼兒教育工作者將在全省的工作中全面成為合作夥伴,而且兒童暑期班的短缺和缺乏家長參與也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 當我看到小學生的父母時,總會覺得讀書好像當成懲罰似的,會強迫孩子讀書的家長還頗多。
  • 父母希望孩子能「專心」,這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才能加以教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