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孝」的內涵

洪茗
font print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講「孝順」,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針對父母的,「孝」就是「順」,順從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嗎?真正的「孝」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廣義的做人的品德。它並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對父母的「孝」只是其內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簡單的順從父母就是「孝」。

儒家經典中有一部書叫《孝經》,非常詳細的記載了孔子對「孝」的內涵的解釋。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意是說,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係上,中體現在同君主的關係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換句話說,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

因為一個人所處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孝」的具體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對於天子來說,愛自己的親人,就不敢對別人不好,尊敬自己的親人,就不會怠慢他人。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敬應用於天下人身上,百姓就會深受其惠,這是天子的「孝」。對於士大夫來說,用對自己父母的愛敬來對待君主和年長於自己的人,不失忠順,是士大夫的「孝」。

而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遵從天地之道,勤儉節約,供養父母,就是尋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說,真正的「孝」是指一個人能夠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孝」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係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所以孔子說,先教導百姓懂得博愛,就不會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這大概來源於孔子在《孝經》中也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是孝的開始;修身遵從道義,名揚後世,使父母榮耀,是孝的終極。可是大家看到了「揚名於後世」,卻忽視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揚名於後世」在後。

在人類普遍道德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揚名後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揚名於後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結果,卻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過「立身行道」達到的。當人類道德開始下滑的時候,「揚名於後世」變成了目地,於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實真正的「孝」是通過修身養德實現的。

那麼,到了具體的行為上,「孝」體現在哪裡呢?是不是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孝呢?不是的。當然作為子女,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一個修身養德的人,會給父母帶來長久的幸福和安寧。而一個驕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時間久了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

所以孔子在《孝經》中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不到榮辱不驚(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哪怕他每天用豐厚的飲食供養父母,也說不上「孝」。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遠比表面上的行為表現重要。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實這是將「孝」片面理解的結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於不義,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於不義。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對,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爭。也就是說,對父母的孝順不能以犧牲是非為代價。如果以孝順父母為名做了不對的事情,其實也是陷父母於不義,那就更談不上「孝」了。

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內涵,但是歸根結底,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無私地關愛自己的親人;而一個自私的人即使在沒有矛盾的時候能夠對父母很好,到了關鍵時刻想到的很可能還是自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義逐漸被歪曲了,變得狹隘和表面化。其實當社會上的人可以為了對親人的「愛」無所不為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就很危險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是交流思想、傳播信息、傳播中華文化的特殊工具,對亞洲一些國家的文字與文化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關於我國文字的起源,《易經‧繫辭》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黃帝之史官倉頡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 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是這樣定義這個「一」字的:「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 過去,只聽說李白是從天上來的「謫仙人」,現在才知人類都是從天上「貶謫」到下界的…
  • 「道」字的本義是道路,但這個道路並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們人類開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這種道路就叫做 「道」.......
  • 「好」、「壞」、「善」、「惡」、「正」、「邪」等概念是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倫理學、社會學的基本範疇,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範疇,其實這是神為了使我們今天的人類能夠認識大法來奠定文化基礎的。
  • 老子告訴我們,古代是個「小國寡民」的時代。「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 老子把《德經》放前,而《道經》放後,他並不是認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認為「德」是「道」的基礎,「德」是修煉的基礎。孔子的《論語》,講「仁、義、禮、智、信」,講「中庸之道」,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以「仁」為其學說的中心。
  • 「鮮」是一種魚的名字,「鮮」字從「魚」字和從「羶」字。「不鮮」,就是說,這種東西已經不新鮮了,已經開始做氣味了,已經腐爛了,已經腐敗了。「羶」是羊臊氣、膻(羶)氣之類,一般也泛指腥臭味..............
  • 古文「真」字兩邊的兩條對稱的曲線就表示一座煉丹爐,「真」字上面的「匕」是變化的意思。「匕,變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