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上水彩畫家 ──陳甲上

廖鳳琳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在「國際真善忍美展」會場一幅題為《孤兒淚》的作品前,畫家陳甲上凝神揣摩畫面中小女孩雙手捧著父母骨灰盒,無親可依的悲涼處境,女童的哀戚眼神,深深觸動其悲憫之情,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9年4至6月,高雄縣市連續展出了四場「國際真善忍美展」,陳甲上應邀出席擔任貴賓,他一再稱揚那是他70年來看過的最有功力的一套畫作。他說:「寫實畫最不容易表現人物的神韻與心情,而在這裡卻有不少這樣出色的畫作,能將人物表情作細緻深刻的描繪,有力的傳遞了背後故事的意涵。」

陳甲上在藝術園地已經耕耘一甲子,在東亞地區的水彩畫界早已享有盛名,他堅持創作與教學,並樂於為教育、文化與藝術活動,持續扮演推手角色,所有認識陳甲上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覺,就是他的虛心好學、他的溫厚誠懇、他對作品質量的要求,數十年如一日,樣樣表現,一如其名。


茶園風光。(陳甲上提供)

清貧農民 走向水彩人生

陳甲上1933年出生於台南縣官田鄉一個僻靜的小農村,父母以兩分農地養育7個兒女,家境清貧慘淡;更不幸的是,6歲那一年,父親在一次工作意外中,傷重不治。為清償醫療欠債,家中田產,變賣一空,年僅18歲的長兄,不得不遠離家鄉,為母親和眾弟妹另闢生路。

陳甲上的繪畫天賦並沒有受到環境困窘的抑制,想起童年往事,他天真起來,做出指天畫地的動作,「欠缺紙筆的年頭,我常用樹枝、手指在地上描畫。天空的雲彩啊!山色草木啊!農田房舍啊!還有耕牛與村民活動等,這些眼前景物,都是我的活題材,我就這樣在地上塗啊畫啊!」

學校美術課是他另展身手的好地方,作品經常被老師肯定,張貼在學校布告欄上,小學時一直使用單一的HB鉛筆作畫,直到初中才從同學那兒見識到水彩顏料的新鮮有趣。進入台東師範以後,靠著節衣縮食,積蓄公費零用金,買下生平第一套水彩畫具,創作從黑白走向彩色。

但真正啟發他在水彩世界投注心力的,是這個階段的美術老師王育仁先生。王老師早年受教於北師大知名畫家徐悲鴻,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素養,課餘經常帶領學生做戶外寫生。有一次他對陳甲上說:「你可以在水彩畫方面下功夫,將來一定會有成就。」這句簡單的鼓勵卻對陳甲上產生很大的作用。1951年全省學生美展,王老師把他的一幅作品送去參展,獲得入選,使接觸水彩畫才兩年的陳甲上更增信心,自我學習的意願也越發強烈。

1953年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台東,台東地區的藝文活動與美術刊物還十分貧乏,終年看不到一兩次畫展。他回憶道:「有一次台北省立博物館展出藍蔭鼎先生的旅美畫作,我專程從台東搭公路局班車到高雄,再轉夜班火車搖晃到台北;第二天看完畫展,再趕搭當日夜車南下,輾轉回到台東。」一般人聽來都感到十分折騰的事,陳甲上回想起這段往事,仍然流露出一種甘之如飴,樂在其中的表情。

1959年,27歲當上全國最年輕校長,當時也在杏壇傳為一段佳話。此期間,他傾注心力,在校園內致力於美術藝能教育的扎根工作,他深信美育薰陶之下的孩童,身心才能得到均衡健全發展。由於他的用心經營,受到肯定,媒體曾以專文報導,給了一個醒目標題,叫「大王學校、甲上校長、狀元學生」,對年輕職掌校務的陳甲上誠然是一大鼓勵。

然而他也坦言,校長任內,耗用太多心神於繁瑣的行政事務,與他所熱愛的繪畫漸行疏遠,時常感到若有所失,經歷數度內心交戰,八年後他毅然辭去人人稱羨的校長職務,轉任美術教師,從此專注於個人創作學習與美術教學工作。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陳甲上不但之後有大量的作品陸續發表,同時他指導的卑南國中美術班學生,在1971年全省國中寫生比賽中勇奪團體冠軍,這是他生涯中,一件值得告慰的記錄。

寫實打動人心 產生共鳴

人生的重要選擇,不只上述一件,1957年起陳甲上受西方現代畫派影響,曾經對抽象畫「瘋狂」過好幾年,參加新藝術函授班、研究超現實理論,以水彩從事抽象畫創作、結合同好組織「長風畫會」,開辦個展,作品也曾入選全國畫展,活躍於當時的現代畫壇。

轉任初中美術老師後,陳甲上重新省思素描基本功的重要性,為了奠定學生良好的美學基礎,他個人以身作則,決定放棄任意揮灑的抽象畫,重回具象領域,這一轉變,讓他對寫實畫有了更深的體會,陳甲上打了個比方,他說:「抽象畫『話多畫少』,具象畫則是『話少畫多』,一幅好的寫實畫,不須言語詮釋,卻能打動人心,產生高度共鳴。」
他開始有序的閱讀中國和西洋美術史冊,他的作品一改先前只描畫表相,重回寫實領域後,更重視內涵的表現。

陳甲上認為水彩是繪畫中價廉物美又方便使用的一種媒材,無論乾畫或濕畫渲染,顏料融合產生的色層變化,使人很容易就喜愛上它,但是「進門容易上樓難」,在洗、染、擦、刮、噴、貼、疊等技法運用上,要想再往上突破,必須要不斷下功夫。在這方面陳甲上永遠像個虛心學習的孩子,不僅個人勤於閱讀、練習,還隨時抓緊進修、觀摹、與畫界朋友交流請益的機會。

1973年陳甲上赴台灣師大美術系國教班進修一學期,得李焜培、劉文煒兩位教授在水彩畫方面的指導,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此激發他所謂「三度」畫風的思考,寫實作品較之前更著重「題材的廣度,意境的深度與氣氛的濃度。」

1988年受邀前往日本大阪,與畫界朋友交流,承日本現代美術協會會長野口良兼先生餽贈一盒壓克力彩顏料,陳甲上說:「這是一種乾濕難以控制、水分不易掌握的新媒材,很多人一開始就不想去碰觸,我經過一番耐心琢磨,由生疏到熟練,後來得心應手,大大滿足了我三度畫風的創作思想,因此而喜愛它,甚至迷上它,成為我後來大量使用的材料。」

由於對繪畫精益求精的高度自我要求,他常常不辭長途跋涉,遠道向畫壇前輩與同道求教,一如當年幾經周折去看藍蔭鼎先生的畫一樣。已故知名作家及藝術家,小說《藍與黑》的作者王藍先生曾經如此形容他:「『請教』在他來說,絕不是客套,他那種感人至深的懇切,使我們成為他的至友,也成為他的『諍友』,他要求嚴格的意見,那樣方使他稱心滿意──感到不虛此行。」

勤樸敦厚 成就「台灣米勒」

陳甲上勤樸敦厚,謙卑誠懇的人格特質;熱愛鄉土,關懷群眾的人文素養,形塑成他一貫的創作理念,近十年來,熱衷於四處旅遊寫生,題材也隨著視野拓展而更為開闊。

觀賞他的畫,不論田園鄉野風光或各地自然景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他的成熟技巧、流暢筆觸,畫中景物佈局、色彩明暗、遠近層次與虛實對比,營造出來的遼闊空間,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作品呈現自然山水的飽滿潤澤、祥和寧靜與濃郁情味,使人產生一種返璞歸真的聯想。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李焜培曾撰文稱讚他的繪畫成就,說他「一直走在一條樸實、穩健、厚實的路徑之上,其真善美的理想與修為,能夠為大眾所接納而衷心共鳴。他默默耕耘,發乎真誠,我欣賞他的性情,也非常欣賞他畫中的無華。他的特質,令我想起法國大師米勒的誠懇、莊重與寧靜,還有美國前輩畫家,畫風靜穆、純樸的霍伯((Edward Hopper)。」


蒜農有希望。 (陳甲上提供)

李焜培教授的一席話,使陳甲上在友朋間獲得「台灣米勒」的尊號。他的許多作品 如《甘蔗採收季》、《蒜農的希望》、《不如歸》等等,確實具有大師米勒的風味。

歷經一甲子耕耘,陳甲上收穫滿盈,作育無數英才,以美育淨化社會人心,貢獻卓著。1990年他組創「高雄水彩畫會」,後來加入「亞細亞國際水彩畫聯盟」、 2004年在吉隆坡榮膺當屆亞盟聯展主席,更讓台灣的水彩畫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此外,陳甲上多年來在日、韓、東南亞各國和大陸之間的藝壇交流,都是一次次成功的民間文化外交,國際友人無不稱他「真摯樸實,畫如其人」。

陳甲上的作品在國內外參展與獲獎次數,均有可觀,並獲高雄市美術館水彩類典藏。2009年年底,台師大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辦「2009年台灣水彩經典特展」,陳甲上是極少數受邀的參展畫家之一。

雖然年近八旬,陳甲上依然神采奕奕,童顏鶴髮,充滿熱情,似有用不完的精力,他透露自己還有許多等待完成的旅遊計畫,還想繼續為這片豐饒的土地與純樸民情,留下更多歷史性畫面。這位畫壇長青樹,總讓接近他的人,感到如沐春風,總叫人對他拭目以待。


港邊即景。(陳甲上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畫必須感性理性兼備,許多能力是經驗累積出來的,不斷的遇見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不氣不餒、熱情堅持必能成功。
  • 在1986年赴美進修之前,梁老師的水彩畫絕大多數都是採用濕中濕技法,也就是在作畫前先將整張畫紙弄濕,趁紙未乾前快速上色,掌握好水、顏料與時間的特性才能畫出一張好畫。1980年的第一次個展,以花和靜物為主題之外,尚有人物,即是最好的呈現。
    回台後梁老師重拾水彩筆進行創作,突然覺得畫筆好像輕了不少,原來她已習慣油畫厚重的筆觸,現在拿起水彩筆更是隨心所欲、駕輕就熟。
  • 獲獎無數,作品典藏於國內外美術館、藝術中心的畫壇老前輩蔡水林,即日起至11月30日受邀於屏東市巴比頌畫廊舉辦78歲回顧展;這位悠游於水彩、油畫、版畫、紙藝術及雕塑的藝術家,在艱辛的環境中,以洞悉事態萬象的智慧創作出極具創意、發人省思的作品。
  • 新莊中平公園,對這一座佇立在公園內的雕像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我擔任新莊高中一年級的美術課程中「認識在地藝術家」單元,李石樵老師就成了最佳男主角,因為他就是新莊的「藝術之光」,希望學子們能珍惜這份情緣。
  • 【大紀元11月26日訊】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在師大受過完整美術學院訓練,不論是油畫、水墨、水彩、雕塑等皆有所接觸的郭妙雲,六年前接觸到膠彩畫後,就以膠彩的創作為主。這次個展「與膠彩邂逅」對郭妙雲而言,是一種機緣與新奇的體驗。

  • 台北植物園幾乎是台北地區最多藝術家寫生作畫的地方...
    這裡彙集了植物、也吸引了動物,它不僅是台北的肺,也是一個隱藏了生物多樣性的奧妙櫥窗,讓台北人都把這裡當作是花園、是知性的寶庫、更是最佳休閒場所。
  • 2023年4月中旬,經好友推薦,喜歡藝術的我認識了旅居瑞典的中國畫家范一鳴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觀賞他的畫作,聽他聊創作靈感和中國文化。我也順便採訪了他在中國時的遭遇。
  • 為什麼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出莊嚴的天國世界及神在人間的事蹟呢?是這些畫家被選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國以及神顯現出來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類的傳統道德及善良風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藝術家的使命,用畫筆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