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松:中國戲劇的衰落

雲松

人氣 9
標籤: ,

【大紀元2月11日訊】中共一建政,便有系統有目的的破壞傳統文化,首先遭殃的便是中國戲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據說在春秋戰國時,便有戲劇表演,秦漢也一直在流傳。唐代時,唐明皇挑選了三百人在梨園排演劇目,並親自指導。這是有史以來被記載的第一個正規大劇團,梨園也成為戲劇的代名詞,從業人員被稱為梨園子弟,唐明皇也被尊稱為梨園行的祖師爺。宋代時,戲曲主要是以曲藝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宋詞的語言結構和曲調,奠定了戲曲的語言風格和音樂格調。元代時,雜劇興起,民間出現了很多戲班,劇目更豐富,更注重情節,表演也更加成熟。特別是元朝,廢除科舉之後,士子文人們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不再鑽研經史,或寄情於山水,或流連於勾欄,或游心於曲藝,倒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元朝雖然短暫,藝術上的成就卻很輝煌。大批文人投身曲藝界,參與創作,指導表演,使中國戲曲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奠定了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和表演風格。大劇作家關漢卿便是其中代表,他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劇本,許多作品流傳至今,對後世影響極大。這些文人們通過戲曲這種藝術形式,抒發抱負、針砭時弊、影射社會、傳播文化、弘揚正氣、教化百姓。這一傳統在明清兩朝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戲曲更加普及,劇種更加豐富,已成為大眾娛樂的主要方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對社會生活影響極大。特別是清朝,因為統治者的喜愛與提倡,戲曲更是十分繁榮。從康熙乾隆到慈禧光緒,都十分喜歡看戲,到了晚清和民國時,中國戲曲達到了頂峰,盛況空前。那時候,全國各地的地方戲種就多達三百多種,大大小小的劇團戲班不計其數,遍佈村鄉。體面一點的人家,婚娶、祝壽、喬遷、高升,凡有喜事都要請戲班來助興。傳統節日更不用說,無戲不成會、無戲不為節。特別是民國時,在城市裡興建了劇院,劇團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女性也能到劇院看戲,使戲曲的觀眾面更廣。同光十三絕,各個身懷絕技,名聞遐邇,堪稱大師;民國四大花旦,光彩照人,名播海內。中共建政後,這一盛況便不復再現,中國戲曲慘遭中共的強力破壞,迅速走向了衰敗。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文學創作、音樂舞美、服飾化妝、形體表演等多方面藝術的有機組合,最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和韻味。中國戲曲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經過千百年的吸收演變,薈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中國戲曲是一支奇葩,十分鮮艷奪目,被稱為國粹,是名不虛傳的。

首先,中國戲曲在取材上,主要來源於中國歷史,無論是正史或是民間傳奇,大部份故事都有史可載,有據可考,虛構和編造的極少。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悲壯歷史中,改朝換代、興衰更迭,發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為中國戲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那些忠誠義士、豪傑英雄、清官廉吏、貞節烈女、才子佳人,成了戲曲表現的主角,歌頌的對象。他們的形象,從史冊走上了舞台,鮮明生動了起來。他們的事跡,忠肝義膽、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通過戲劇的表演而家喻戶曉,也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人民。因為中國戲曲內容比較真實,因此而更加感人。在文化不很普及的時代,人民正是通過看戲聽曲,瞭解了中國歷史,瞭解了中國文化,潛移默化中,戲曲對於國民教育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中國戲曲在文化內涵上,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釋、道、儒,三教交相輝映,影響了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範了社會綱常,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基石、民族韻味、文化特質。在三教的影響下,人民普遍相信神佛,相信善惡有報,因此敬天畏命,重德行善,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最大。讀書人被稱為儒生,是儒家弟子,「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普遍的人生信條和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人生目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德也成為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準則。因為戲曲主要是由有文化的讀書人創作,所以這些思想觀念,自然貫穿在戲曲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戲曲表現的核心內容和永恆主題。在中國戲曲中,善與惡、正與邪、好與壞的對比是十分鮮明的,在化妝上就區別了出來,紅臉白臉,君子小人,一目瞭然。這種臉譜畫的表現手法,強烈的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是非標準和價值取向。在中國戲曲中,忠誠義士受到敬仰、英雄豪傑受到讚揚、正直善良受到愛戴、貞女節婦受到尊重、樂善好施受到稱讚,而為富不仁、見利忘義、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等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受到譴責的,楊善抑惡、鞭撻醜惡、弘揚正氣、寓教於樂是中國戲曲的表演目的。正是通過戲曲這種文化載體,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準則,如忠君愛國、安貧樂道、捨身成仁、殺身取義、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等等抽像的概念,演繹成了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感染了社會大眾,教化了人民。

中國戲曲在藝術特點和表演方法上,也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戲劇的精華所在。中國戲劇重神不重實、重韻不重形,和西方戲劇的表演手法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戲劇重在再現生活,以寫實為主,注重故事情節和感情糾葛,語言以對話為主,演員的形體動作也比較簡單和隨意。所以西方戲劇比較直白,內涵不大。而中國戲曲則完全不同,他重在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重在人物精神的刻畫上。在長期藝術實踐中,中國戲曲形成了抽像化、程式化、規範化、精緻化的表演風格。化妝很精緻,動作很豐富,特別是中國戲劇以唱腔為主,語言典雅精煉,唱腔蒼涼深沉。通過精緻的化妝、鼓樂的伴奏烘托、唱練坐打的表演功夫,把人物生動傳神刻畫出來,氣氛烘托出來,更能喚起觀眾共鳴。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都有板有眼;一腔一調,韻味十足。中國戲曲的內涵很大,不受舞台的局限,方寸之地,可以表現千山萬水,千軍萬馬,廣闊天地。

中國戲曲的表演風格,和中國其他文化特點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戲劇重在表現人物的神韻,這和中國畫的寫意風格一致;而中國戲劇那種規範化、程式化的表演,對演員扮相、化妝、唱腔、伴奏以及形體動作那種嚴格的要求,也和中國古典詩詞相吻合。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戲劇是詩與畫的結合,演員的詠唱和表演,兼具詩畫之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嚴格的規範下,展現自由的精神,追尋人生的真味,這正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一個最顯著特點。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崇尚綱常、尊卑有序、謙虛有禮,表面上很拘束,可是在拘束之中,能規範人的行為,維護人的道德,人們也從中享受到深厚的親情、濃濃的鄉情、誠摯的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你會覺得生活有滋有味很充實。現在很崇尚自由,隨心所欲,可是人與人之間卻很疏遠,你會感到深深的孤獨和空虛。中國的古典詩詞也是一樣,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於是有人覺得是束縛,是形式主義,提倡自由詩。自由詩搞了一百多年了,有甚麼拿得出手的作品?既然自由了,沒有篇幅格律的限制,表現力應該更強,但是實際不然,它不但語言直白,而且表達力相當有限,許多感受是表達不出來的。而格律詩雖然在字數平仄上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可是它內涵很大,表現力極強,無論是生活起居、哲理感悟、言志抒情、寫景狀物、應景酬答,都可以表達的得心應手。而且很平常的事情,通過詩詞表達出來後,都很典雅生動、趣味盎然。

中國戲劇因為是極其精緻典雅的藝術,所以對演員的要求也很高。生旦淨未丑,行行要真功。演員自幼就要進行嚴格的訓練,身法、唱腔、武功、台步等等,沒有十年苦功是上不了台的。雖然中國的戲曲表演很程式化,但演員的發揮空間卻很大,對人物的塑造需要演員的再創作,對角色的把握、唱腔的處理、分寸的拿捏,不但體現了演員的藝術功底,更是表現出了演員的精神境界。同一齣戲,每個演員的表演都不會雷同,千人千面,千人千味,這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特點。同時,中國戲曲對觀眾的要求也很高,因為中國戲曲比較含蓄,不細心品味是看不懂中國戲劇的。中國戲劇要求觀眾的高度契合和共鳴,老資格的戲迷,會陶醉在演員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調中而回味無窮,因此會百看不厭,這種藝術感染力是其他戲劇不具備的,這正是中國戲劇的魅力所在。

因為戲劇的特有魅力,所以深受國人喜愛,就拿中華民國時代來說,戲劇就十分繁榮,地方劇種有數百種,劇目十分豐富,單是京劇就有兩千多出傳統劇目,幾乎包羅了歷朝歷朝的故事傳說。看戲成了大眾娛樂的主要方式,看戲、票戲、捧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一種風雅。達官貴人和平頭百姓在劇院同樂。全國城鄉,到處都活躍著戲班。就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候,戲劇也照演不誤,人們在聽戲的同時,暫時忘卻戰爭的痛苦,生活的艱辛,獲取片刻的慰藉。戲曲對中國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自覺地追尋中華民族特有的韻味、情調。

中共一取得政權,便有目的的對人民進行思想改造,灌輸它的黨文化。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便成為中共給人民洗腦的最大障礙。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和人民大眾聯繫的一條重要紐帶,自然首當其衝成為中共破壞的對象。

1951年,中共便成立了戲改局,控制和管理全國的劇團和演出,那時中共剛建政,政權都沒有鞏固,便迫不及待的控制戲劇,可見戲劇有多麼重要,很快,中國戲劇這株奇葩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

中共戲改的第一步,便是控制劇團,千百年來,中國的劇團都是民間性質,藝人們自由組合,世代相傳,有約定俗成的行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中共提出劇團國營,由各級政府來管理。中共開出了一系列誘人條件,加入國營劇團可以保障收入,提高社會地位等等,而且把藝人成為演員、文藝工作者、藝術家等等,戴上了一頂頂高帽,這對於民間戲團很有吸引力,特別是對於琴師、鼓手、跑龍套、打雜等劇團人員,在民間劇團的地位較低,更是紛紛響應。於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民間劇團紛紛解體,被國營了。那些不願被兼併的劇團也無法生存,一夜之間彷彿成了非法性質,在中共全面控制的社會裏,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便失去了生存空間,有的解散了,有的只好隨大流。在不長的時間全國大大小小的劇團便控制到了中共的手裡,為了籠絡人心,中共一開始給劇團名角很高待遇,月薪最高的達一千七百元,相當於過去的一千七百塊大洋。那時一般職員不過每月20元錢,國家領導人每月不過500元,他們的收入比國家領導人還要高三倍,好像挺風光了。其實這些知名演員,過去自己獨立演出時每月收入幾千元錢也只是尋常,這每月千把塊錢的工資雖然不低,並不是他們最看重的。

中共控制了劇團後,一切都納入了黨的領導,並對演員們進行洗腦,改造思想觀,政治學習、思想匯報更是家常便飯,演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黨組織看在眼裡。他們幾十年來養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調、行為準則都成了資產階級思想。演員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彆扭、壓抑、不自由。那些有意無意的拒絕改造,表現牴觸的演員,也成了中共清洗的對象,在反右、文革的歷次運動中,這些演員遭受了殘酷的政治迫害,很多人被迫害致死,倖存者也只是一群驚弓之鳥,苟延殘喘,徒具虛名,失去靈魂了。中國戲曲的傳承講究的是心口相傳,藝術的精髓都在這些名角身上,隨著他們的消亡,他們所代表的藝術也隨之失傳,成為一曲遠逝的絕響。

在對藝人們進行思想改造的同時,中共更是加強對演出內容的控制,演出劇目都受到了嚴格的審查。中共用它的黨文化的標準來篩選傳統劇目,這個是歌頌封建統治帝王將相,那個是美化才子佳人;這個是封建迷信,那個是壓迫婦女;這個是剝削階級史觀,那個鎮壓農民起義;這個是糟粕,那個有問題……七砍八砍,戲改局成了戲宰局,傳統劇目幾乎全部被砍光。不光禁演,而且還要在報紙上批判,肅清流毒。演員們也是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觸了雷區,無戲可演、無事可幹了。中共又號召演員減薪,說演員所獲報酬和所付勞動不成比例,錢多了是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說是自願,其實是強迫。演員們收入巨減,好日子一去不返。中共取得了控制權,一切都只好隨他擺佈了。

在禁演傳統節目的同時,中共又號召排演新戲,要反映當代的現實生活,歌頌新社會,表現勞動人們。說白了,就是要美化共產黨的統治,灌輸共產黨的價值標準。中國戲劇這種來源於、植根於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已經淪落為共產黨的宣傳工具。特別在文革中,中共大演「樣板戲」,竊取京劇這種藝術形式,宣傳它的黨文化,對中國戲劇的破壞,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京劇這株藝術奇葩,被糟蹋得面目皆非。因為中國戲劇這種藝術形式,經過千百年的孕育演變,從形式、內容、風格都深深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和傳統文化已融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也只能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共產黨的黨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滋養,中國戲劇也失去了靈魂,等於死亡。

今天,中國大陸雖然還保留了很多劇團,可是中國戲劇的衰微,已經無可挽回。中共為了裝點門面,也解除了戲禁,恢復了傳統劇目的演出。可是絕大部份戲目,已經失傳,演不出來了,能演的劇目演員們的技藝水平,和先輩們相比也相差甚遠,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韻。特別是在黨文化教育中長大的一代代人,完全和中國傳統文化脫節,也欣賞不了中國戲劇,領略不出其中的韻味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雲松:韓戰 抗美援朝,不為人知的大決戰
韓戰 不為人知的大決戰
雲松:毛澤東的上海行宮---西郊賓館
梁珍:從地震反思到不做「中央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