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尼弦樂團2月21日演奏

貝多芬與孟德爾松名曲

蕭邦藝文圖書館提供贊助票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1日訊】指揮陳啟寬(Marlon Chen)帶領之下的馬基尼絃樂團(Maggini String Orchestra),將於2月21日晚上八時在休士頓市中心的Hobby Center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與孟德爾松A大調第四交響曲(意大利 Italian)Op.90。

馬基尼絃樂團(Maggini String Orchestra)的成員都是熱愛古典音樂,有豐富演奏經驗的年輕音樂家。自成立以來,每年都在Hobby Center舉辦音樂會,每次都讓聽眾沉醉在扣人心弦的樂音,而不捨離去。

蕭邦藝文圖書館是馬基尼絃樂團的忠實支持者,歡迎喜愛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也共同來贊助這個深具潛力,前途無限的樂團。蕭邦藝文圖書館提供贊助票,您的慷慨贊助,前往聆聽,是對音樂家最大的鼓勵。

洽詢處:蕭邦藝文圖書館 713-776-8916
9600 Bellaire Blvd., #113, Houston, TX 77036 (王朝商場內)

樂曲詮釋 — 蔡和興博士撰寫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Op.61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所有小提琴協奏曲中最為優秀的一部。這首協奏曲是為著名維也納劇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和演奏家克萊孟特(Franz Clement)而作,於1806年12月23日由克萊孟特在維也納首次公演。

這部作品是典型的協奏曲格式,由快慢快三個樂章構成。當貝多芬作曲時,正值他與他的學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並在她家的莊園度過了快樂的夏天。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段美好日子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滲透在協奏曲中,所以曲子旋律柔美、格調高雅。

作品包括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結構。
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確實與眾不同。這樂章特別長,甚至比有些莫札特全首小提琴協奏曲還要長。一開始定音鼓以D主音敲擊五下。四下是獨自敲擊,第五下和木管樂器一起來後,定音鼓就停下。等到定音鼓再現時,整個樂隊隨後而至,因此這首協奏曲也被稱作《定音鼓協奏曲》。 四下定音鼓成了協奏曲的動機,這四個音符動機不時的在樂章裡出現。有音樂評論家認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是由四下定音鼓帶動,也有的說是五下。到底是四或五,機妙有如唐詩裡的「僧(推)敲月下門,落葉滿長安「。是推好或敲好,是葉落好或落葉好,或應是四或五,就由今晚的聽眾來推敲。樂隊演了一段好長的主題和呈示部,主奏小提琴才姍姍進入和樂隊對答。主題顯得沉靜、安詳,和帶有深切的探詢意味。隨後呈現的副部主題則旋律明澈柔美,從容勻稱。整個樂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題佔據主導地位,副部與主部主題互相對比,使整個樂章的情緒沉著、堅定。

第一和第三樂章最後部分都有一段華彩(Cadenza)樂段,由主奏者獨自表演精湛技巧。在這協奏曲貝多芬沒有親自譜寫,而是留給演奏者自行譜曲。華彩有許多版本,現在最常演出的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約阿西姆(Joseph Joachim)華彩,另一個是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華彩。今晚的主奏者,也是樂團的創辦人之一的Adam LaMott要為我們演奏那一個華彩還是個謎,肯定會是一段能表現他精湛技巧和優美琴聲的精彩表演。

第二樂章,抒情的慢板,G大調,4/4拍子,變奏曲式。
這個樂章是典型的貝多芬抒情曲,是一種寬廣的抒情。整個樂章的情緒是冥想、平靜的。單簧管呼應著小提琴奏出的樂句,一句一句平緩地流淌,其中間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經過句。優美的主題由加上弱音器的絃樂群單獨呈示,充滿舒緩恬淡的氣氛。最後樂隊以雄壯的語句結束第二樂章,整個音樂可沒有間斷,經過一個簡短的小提琴獨奏直接的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快板,迴旋曲,D大調,6/8拍子。
小提琴一開始就在四弦上奏出迴旋曲主題,這個跳躍的主題充滿歡樂的情緒,旋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樂隊重複這一首輕鬆而又輝煌的迴旋曲,讓主奏小提琴展現了它精彩燦爛的技巧,最後終於進入了炫耀琴技的華彩部分,達到光華燦爛的高潮巔峰,結束全曲。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段迴旋曲之後,貝多芬展現他最具天份的情感世界,將曲調轉為小調,而由小提琴獨奏一段如歌如泣,如願如訴的哀歌。這一短調的樂段不知風靡了多少樂迷,一聽再聽,將全副的心靈沉醉在這一節扣人心弦的樂段。聆者絕對不可錯過!

孟德爾松A大調第四交響曲,(意大利 Italian),Op.90

孟德爾松和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一段淵源。克萊孟特演奏了幾次後,小提琴協奏曲就湮沒無聞直到1884年,貝多芬過世將近二十年後,十三歲德國小提琴神童約阿西姆(Joseph Joachim),也是譜曲華彩的作者之一,在孟德爾松指揮下歐洲巡迴表演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把它打出名堂,奠定了在眾多小提琴協奏曲中稱王之位。所以今晚演奏的兩曲,不止聽不逆耳,還有所聯繫。

孟德爾松的名字 Felix德語就是「幸福」的意思。他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是個成功的銀行家,母親是個鋼琴家。少年時代的孟德爾松幾乎可以和莫札特媲美了,他的才華很早就散發出來。九歲時公開演奏鋼琴,指揮自組的管絃樂團。十五歲時創作了歌劇、協奏曲、室內樂等作品。唯獨與莫札特不同的是他比莫札特幸福太多了,很少有音樂家可以自生至卒都沒有經過生活的磨難,正如其名,他終生幸福快樂。比起其他的音樂家,孟德爾松的一生是太如意順利了。

孟德爾松經常旅行,他最喜歡英國,走訪了有十次之多。1829年他首次造訪英國後,寫下很受歡迎的《蘇格蘭交響曲》和《赫布里底群島》序曲。1830-1831年遊歷意大利,充分感受意大利的風情,在南方的陽光感染下,得到靈感。1832年回到柏林後,把在意大利寫下的樂曲大綱擴展為《意大利交響曲》。

《蘇格蘭和意大利交響曲》是孟德爾松六首交響曲中最受歡迎的這兩首,創意都是出於旅行經驗。結構上,孟德爾松的音樂屬於古典形式,但他的音樂還是屬於浪漫樂派,這些音樂抒情、優雅與清澈,清楚地運用管絃樂的色彩。

《意大利交響曲》展現出意大利精神和人民的溫暖活力。曲子充滿色彩、抒情旋律和活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寫景音樂。在狂熱的第一樂章中,明亮的A大調傳達出熱愛生命的人剛踏上意大利本土時,那讓人有目不暇接的暈眩感。高崇的主題與快速的八分音符代表喜悅,其餘樂章呈現出意大利其他的特色。第二樂章較為簡短,以帶著悔悟意味的d小調描述朝聖者的苦行,伴隨著徐徐前行的低音旋律與聖詠般的內聲部,創意可能來自在那波里所看到的情景。第三樂章表面上是詼諧曲,有流暢的裝飾音,描寫月色的小夜曲。第四樂章充滿熱情,並以維蘇威火山的威力爆發出來,是a小調強烈的薩爾塔雷羅舞曲(saltarello,一種快節奏的三拍子舞曲),雖然音樂是孟德爾松本人的手筆,但靈感顯然來自意大利那波里曲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