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忠孝愛民、政績卓著的李皋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李皋(733–792),字子蘭,唐代曹王李明的玄孫,嗣王李戢的兒子。天寶十一年(752)嗣承王位。他多智計,善於利用事機,使得辦事方便。侍奉太妃鄭氏,恭敬體貼,是有名的孝子。

上元初年,京師乾旱,一斗米要值數千錢,人民死亡的很多。李皋籌計俸祿不足以養活全家,急忙申請調外官,貶職任溫州長史。不久就代理知州。當年農業歉收,溫州官倉存有官米幾十萬斛,李皋準備用來救濟災民,吏員不敢奉行,叩頭請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李皋說:「一個人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餓死,哪裡有時間等待?如果犧牲我一人,能救活數千人的性命,那就太值得了!於是打開州倉,放糧賑濟,並立刻派人飛馬上奏章請罪,自請承擔擅自開倉放糧的罪責。賑救了當地無數饑民。

皇上知道以後,不但不怪罪,反而下詔嘉許他這樣做,並加少府監職銜。

李皋到屬縣巡視時,看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婦,在路旁哭泣,李皋十分同情地溫言詢問,老婦哭訴道:「婦人李氏有兩個兒子,一名鈞,一名鍔,他們兄弟二人,在外做官二十年,不曾回家一次,老婦窮得活不下去了!」當時李鈞任職殿中侍御史,李鍔任職京兆府法曹,都是以文章考取高科,很有名望。李皋慨歎道:「入則孝、出則悌、行有餘力然後才可以學文。像他們兩個官員,這樣做人,豈能側身於朝廷列卿之間?!」因此上奏章彈劾,兩人一併被除名,永不錄用。官場震動,官吏們始重視孝悌德行。

李皋改調處州、別駕代理知州,在任上政績斐然,聞名四方。不久就被徵召到京師,一時之間尚未及召見,便上書論述為政之道,遂簡放衡州刺史。又因小事違犯了法度,降調潮州刺史。當時,楊炎正好貶謫到道州,他清楚地知道李皋的情況,等到楊炎當了宰相,就重新任命李皋為衡州刺史。起初,御史來查辦李皋的案件,李皋唯恐太妃擔憂,從府中出來時,穿平民服色,回府以後仍穿官服,言談笑貌一如平日,太妃竟一無所知。他被降調潮州卻謊稱陞遷。到了這時,官復原職了,才哭泣著告訴太妃已往的經過,並且說道:「此事巳經過去了,當時,兒不敢稟告,惟恐母親懸念不安!」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李皋升任湖南觀察使。前任觀察使辛京杲 貪狠殘暴,有個鎮將王國良 坐鎮邵州武岡縣,家中富有財產。辛京杲貪贓枉法,竟虛妄的加以死罪,王國良十分害怕,乘著民眾都困苦不堪,就分散家財,召聚眾人,佔據了武岡縣,開始造反了。幾個道的節度使,會兵討伐,兩年都不能攻下武岡縣。

李皋奉命去討伐王國良時,歎道:「驅逐疲敝的老百姓,殺盡造反的人,這不是我對朝廷的盡責之舉。」他派使臣送信給王國良,信中說道:「我看將軍並不是敢於做大逆不道之事的人,大概是遭受了不白之冤,只是為了免得冤枉而死,才這樣做。將軍遇到我,還不快快投降麼?我本人也是受過冤枉的人,將軍你也是被冤枉的人,我已經蒙聖上昭雪了,我又怎麼能忍心持刀殺將軍? 但是,將軍如果不以我意為然,我就只有以陣術破將軍的軍陣,以大舉進攻來屠戮將軍的城池,這後果,恐怕就不是將軍所估計的了!」

王國良捧著來信,一忽兒擔憂,一忽兒又歡喜,派了使者請求投降,這也未必就是最後的決定。他猶豫不定!

當天,李皋親自到縣受降,中途有偵察騎兵飛馬來報告說:「王國良軍中有變,明說投降,乃是詐降!」李皋道:「這就不是你們所能曉得的了!」於是留下他率領的兵將,自稱受降使者,單騎直入王國良所住的堡壘。王國良下令讓使者進堡,李皋來到軍中高聲呼喚道:「有識得曹王的嗎?我是曹王。王國良何不快降?」全軍都驚駭得直瞪著眼,不敢動一動。恰巧有認識的人走來了,大聲說:「是曹王,是曹王。」互相傳告,王國良立即趴下,叩頭請罪,李皋拉著王國良的手,親切地說:「我要和你結拜為兄弟!」因此,王國良放下了那顆懸掛著的心,立即把攻防用具,全部焚燬,並打開倉庫,將物資錢糧都分給兵士,讓他們去從事農業生產。聖旨下來,赦免了王國良的罪,恩賜新名,叫維新。李皋此舉,救人無數!

建中二年(781),鄭太妃去世,李皋護送母喪到江陵,適逢梁崇義反叛朝廷,李皋被重新起用為左衛大將軍,再回湖南,不久又加散騎常侍。李希烈反叛唐朝,李皋升調江西道節度使,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到洪州以後,召集了全體將校官吏發佈命令:「曾經立功尚未申報的,再行申報核辦;有計策謀略,足以充當軍佐的,另行申明核辦。」有裨將伊慎、李伯潛、劉旻、都上前自報,李皋觀察他們的語氣,查驗他們的功績後,一律補授大將。擢升王鍔為中軍,任馬彝、許孟容為幕僚。於是修繕軍械,製造戰艦,統率著兩萬多兵馬。

當初,伊慎曾率領江西兵跟隨李希烈平襄州,李希烈反叛朝廷以後,唯恐李皋任用伊慎,暗中派人贈送鎖子甲,又偽造伊慎的來往信件,留放在洪州境地之內,皇上聞知以後,就派中使(太監)來處斬伊慎,這時李皋拜表上奏,請留伊慎一命,讓他有報效朝廷的機會。當時交戰雙方隔江佈陣.太監又奉命到軍中來,李皋將伊慎勸勉一番,令他立功自效;並將自己所乘的良馬和自用的兵器甲冑,贈給伊慎;令他率領先鋒軍打頭陣,李皋親率大軍繼進,責令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伊慎果然拚力勇進,打敗敵軍,殺死敵數百人,這樣伊慎便得以免罪不究。伊慎視李皋為再生大德。眾兵士也無為歎服!

敵軍在蔡山建立了碉堡寨柵,李皋觀察以後,認為地勢險峻,難以強攻,就散佈消息聲稱:要西向攻取蘄州,一面準備戰艦,又分兵沿著南岸與水師一同逆江西上。敵軍以老弱兵守寨柵、率領著大部精銳兵馬,也沿江隨著李皋的戰艦西上,一南一北與李皋大軍隔江遙遙相望。這時離開蔡山已有三百多里了。於是李皋命令岸上的步兵一律上船,順流放舟浩浩東下,沒有兩天就攻破了蔡山大寨。敵軍回兵來救,終於晚了一天。李皋輕取蔡山老營,又大破救兵之後,乘勝進軍,攻破蘄州城,敵將李良投降。又攻取黃州,殺死敵軍一千多名,李皋的大軍軍容更盛、兵威更壯了。元帥舒王加授李皋為前軍兵馬使。

原先江陵的東北方,傍著漢朝古堤,有荒廢的田地二處,每逢夏季則江水氾濫,李皋命人堵塞決口,開拓了田地5000多頃,每畝地收穫一鍾(約合640升)的糧食。又規劃開發長江南岸荒廢的洲渚,建房屋村舍,在夾江上駕設起橋樑二座,流亡的百姓,自願來投奔的有2000多戶。從荊州(江陵)到樂鄉200里之間,建設了十幾座鄉鎮村落,大的村落都各有幾百戶。楚地風俗浮薄,當地人從來不願打井,都是從陂塘河川中取水飲用。李皋組織鄉村百姓集資打井,使人們用水方便、衛生。給那裡的百姓,帶耒了豐收與喜悅。

他巡視所到之處,十分注意平抑物價,昂貴的物資則開倉出售,用以供給軍將和官員的工薪,又足以使豪勢之家不能屯積居奇、謀取暴利。平時常動腦筋發揮他的智巧製造戰船,船傍安裝槳輪二座,踏動起來乘風破浪,速度就像雲帆風蓬齊張一般,他所設計製造的戰船,簡易低廉而又耐用。又曾製造欹器,送進宮中。每逢送人們物品,常親自稱量,署中公家的綢緞布匹,都加上印記,以杜絕官吏的謀私。

起初,扶風人馬彝,還沒有一點名氣,李皋就開始起用他,最後馬彝終以正直有骨氣,而聞名朝野。漢陽王張柬之,有私人園林在襄州的西郊,當地官府常借地公宴或招待來賓,李皋準備買下這座園林,馬彝聽了整一整衣襟,上前說道:「漢陽王張柬之,有使國家中興的偉大功績。他遺留下來的產業,應當為他保存百代。王爺您怎麼可以想得到它,又怎能讓他的子孫去變賣它呢?」李皋立刻改容謝過,說道:「失言了!主辦這事的人也失言了!讓您笑話!沒有您,我怎能聽到這樣的話?」

李皋始終認為:改過遷善、知人善任是自己一生,都必須做到的事。

貞元八年(792)三月,李皋在任上因病去世,享年六十歲。唐書有傳,現代大型辭書有其條述。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2/12/57778.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恢宏大氣的歷史詩歌,古風悠悠的仙樂,天上和人間的景象相繼呈現,三維天幕上旋轉的大輪盤緩緩道出無限玄機與奧秘......觀眾意猶未盡
  • 宋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 後漢時代的虞延,字子大,陳留郡東昏縣人。虞延初生時,身上有物,像一匹白絹,慢慢升天而去。占卜的人,認為是吉兆。等到長大,身高八尺六寸,腰闊十圍,力大能舉鼎。年輕時為戶牖亭長。當時王莽的貴人魏氏家族中的賓客,放縱不法,虞延率官吏兵士,突入其家中捕拿,以此受魏氏怨恨,不能陞官。
  • 秦國自從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大舉進攻三晉。在這期間,秦、趙兩國曾發生過三次空前殘酷的大戰。
  •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即位那年,他才十八歲。父親劉裕新喪,哥哥劉義符平庸,貪玩,不會治國,即位兩年就被大臣殺了。面對父親留給他的一片舊河山,要完成先帝沒有完成的大業,要對得起天下黎民百姓,萬鈞重擔,落在了他的身上。
  • 傅作雨,為人正直寬厚。是江陵人,擔任吏部主事官時,朝臣在討論張居正奪情之事(張居正父親去世,張本人不按常規辭官回家服喪)時,有人認為應該按法典予以論處,傅作雨堅決反對,主張寬厚待之。他與王篆,爭論得十分激烈,並因此事請求補外官之缺,離開了京城,以避開王篆。張居正死後,他的同鄉受到株連的人,不計其數,唯有傅作雨因早已離開了京城,而安然無事。
  • 沈晴峰小時候常常生病,有一次突然嚴重了,夢見一位婦女把他帶走,說:「你是我的兒子。」後來有一位長著鬍鬚的老頭兒,從那個婦女的手中把他奪過耒,送他回到家中。他這才從夢顯醒了過來。
  • 東漢有個諒輔,字漢儒,是廣漢郡新都縣人。他年輕時擔任佐吏,為官清廉,漿水不受。後來任從事,大小事情都治辦得很妥當,郡縣的人,都欽佩敬重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