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文革期間相聲的噩運》

1957年~1975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文化革命」是席捲中國大地的浩劫,對整個社會與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與嚴重的後果。作為時代晴雨表的文學藝術,可以說是首當其衝;而以諷刺功能見長的相聲,其遭遇更是不堪言狀。其災難性的浩劫與嚴重後患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相聲藝術家慘遭摧殘和迫害︰
在「文化革命」中,首先受到衝擊的是一些相聲藝術家,如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馬季、何遲等。他們被誣為「黑線人物」、「反動藝術權威」、「反革命份子」,橫遭批鬥與迫害。打罵、抄家、肉體摧殘、人格污辱,無所不用其極。

「文化革命」中,對相聲藝術家的批判,無非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無中生有、無線上綱。有位相聲藝術家曾感慨的說︰「我在『文化革命』中所受的痛苦,有的連我老婆都不能告訴。」在這種難以忍受的折磨下,有的相聲藝術家致殘、致死。

著名相聲作家何遲慘遭「武鬥」,被打成重傷,成為殘疾,長期臥床,直至逝世。1968年10月8日,相聲藝術家劉寶瑞被迫到房山路村農場勞動,站在烈日下被當場批鬥,當天夜裡逝世。

*相聲隊伍消散︰
在「文化革命」中,一些曲藝團體和相聲組織被強行解散,一些相聲演員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衝擊。有一位相聲演員的家門上竟然貼了這樣的通告︰「地﹙地主﹚富﹙富人﹚反﹙反革命﹚壞﹙壞份子﹚和相聲演員到派出所報到!」相聲演員竟被列為「專政對象」,心靈所受創傷之慘烈不難想見。

這位相聲演員曾信誓旦旦的說︰「我這輩子無論如何不再說相聲!不單是我,連我的兒子、孫子也不能讓他們說相聲!」…「文化革命」後期,京、津兩地的相聲演員,除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外,被迫各奔前程,幹什麼的都有。直到1972年下半年才陸續返回,重新組織曲藝和相聲隊伍。

*相聲藝術遭到批判︰
相聲的諷刺,在「文化革命」中,被看做是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就是要將其置之死地。但那些所謂的「大批判」,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把戲。例如1962年新年,當時的北京電視台舉辦以相聲為主的「笑的晚會」,「大軸兒」是劉寶瑞、常寶霆、白全福等多人表演的多人相聲《諸葛亮升帳》,相聲的「底」由王決設計,是諸葛亮的一盤點心被帳下四員大將吃了,劇情滑稽可笑,頗受歡迎。然而到了「文革」時期,這樣的作品卻被無線上綱打成「毒草」,那個趣味的「底」被誣為︰「惡毒攻擊人民飢餓,搶點心吃,宣洩對現實的不滿。」

像這樣的事例,在「文革」中比比皆是,弄得草木皆兵,人人自危。造成心靈上的嚴重傷害。

*成為裝點門面的「政治對話」︰
其實,像相聲這樣具有優秀傳統又強烈植根於人民心中的藝術,不是任何一個政治活動所能禁絕的。於是「四人幫」一夥眼見相聲無法禁絕,就反過來加以利用;這類作品以「左」的面目出現,公開宣講「四人幫」的倒行逆施,形式上以正面歌誦為主,成為地地道道的「政治對話」。這樣的產物雖然也曾因應時勢而喧鬧一時,但因缺乏藝術生命力最終只得煙消雲散。

*後患嚴重︰「文化革命」留下的後遺症是嚴重的,主要表現在︰
1. 藝術失傳︰
長達數年之久的舞台空白與心靈創傷帶來的隊伍渙散,是導致藝術失傳的主要原因。想想看,當初侯寶林的「帥」、劉寶瑞的「賣」、馬三立的「怪」、馬季的「愛」,都是凝聚相聲藝術芳香的「一招鮮」,曾經傾倒多少觀眾啊!如此之後是後繼乏人、漸成絕響,怎不令人扼腕。
2.隊伍斷代︰
相聲隊伍青黃不接,老一輩的陸續辭世或早息影舞台,年輕一輩的仍未補足元氣,這都是「文革」給相聲界留下的嚴峻課題。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49年,大陸上共黨執政後,中國的相聲藝人全都經歷了一個不得不「重新學習與改造」的歷程;所有演出的內容,都必須要通過嚴謹的思想檢查、教育、改良,要達成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求;以避免演員說著「未經整理」的傳統相聲,或是提及羨慕富貴權勢、貶損「勞動人民」的內容。
  • 「相聲改進小組」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在中國社會面臨重大轉變的時候自立更生摸索前進,改編和創作了許多相聲,培養了新的演員,重新站穩了相聲演出的步伐。不過因為歷史環境的約束,這樣的過程給相聲帶來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後來的一些相聲作品,都呈現了過於強調相聲的「政治宣傳作用」而忽略藝術、娛樂作用的傾向。
  • 老捨出身在曲藝和相聲的發源地—北京。生於一個滿族家庭。由於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無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間文藝裡自娛。生活在這樣的旗人文化區,老舍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接觸曲藝,加上他有一個開茶館的表舅,又給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這樣,他從小愛好戲曲、曲藝,對相聲也特別熱愛。
  • 關於老舍,是享譽海外的知名中國作家,他終其一生都以抒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心聲為已任,這樣的認識是沒有錯的。但是成長於大時代動盪時期的老舍,其實是個剛強、義氣、具正義感、學貫中西的愛國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後,本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從海外歸國奔向革命。他多次說︰「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
  • 相聲原本是產生於北京的市民藝術,是城市曲種,只在城市流傳。但共黨執政後,隨著相聲演員到軍隊、礦山、工廠、農村深入生活和慰問演出;相聲從都市到了農村,從內地到了邊疆,從工廠到了部隊,逐漸也有了雄厚的業餘演員隊伍。各地的相聲愛好者一方面為專業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演員和作品,一方面活躍了群眾生活,逐漸將相聲發展為全國性的曲種。﹙到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了相聲;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還創造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相聲。﹚
  • 夏雨田是位相聲界不多見的具有大學學歷的藝術家,長期堅持歌頌型相聲的創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與人生”的關係,他說︰「願人生有更美的笑,願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愛相聲,相聲通往笑聲;我愛笑聲,笑聲連接大家的心聲!笑幫您宣洩喜怒哀樂的情懷,笑伴您應對酸甜苦辣的人生!順利時會笑,困難時能笑,失敗時敢笑,我們笑著同昨天告別又笑著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頌型相聲具有新的審美意蘊,富有浪漫氣息,他曾經說︰「我試著把曲藝當詩寫」。

  • 在1959年前後,中國的文藝界掀起一波創作高潮。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電影、曲藝等領域作品頗多,相聲當然也不例外,創作了大量反應「新時代」與「新生活」的作品。
  • 從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間,挖掘並紀錄了傳統相聲一百多段,包括「墊話」、「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開場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傳統相聲的概貌。當時這些調查單位曾撰寫一篇充滿意識形態的書面報告,以政黨政治觀點全面的對這批民間說唱藝術加以總結﹙或說在政治層次上批判﹚。
  • 1962年,天津曲藝團請觀眾與文藝界人士進行座談討論;相聲作家何遲終於指出了大家的心聲︰「相聲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具有喜劇性的語言和表演藝術,有的相聲不一定使聽者哈哈大笑,只要詼諧幽默,聽者覺得酣暢愉快就可以了!」
  • 相對於1963年當時還有人尊重相聲演員保留長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緊鑼密鼓聲中,林彪和江青泡製了所謂《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拋出了《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共黨執政以來的文藝表現,打著「破除迷信」、「徹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學藝術的遺產,鼓吹民眾批判「文藝黒線」以及「黑線人物」,《解放軍報》更提出要「徹底清洗」文藝界。

    從此,文藝界與相聲界便陷入了災難性的浩劫之中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