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霖教育領袖獎獲獎人李淑清談成功之路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黎新紐約報導)表揚傑出亞裔大學校長、院長等高階教育人士的「田長霖教育領袖獎」,今年獲獎者之一李淑清博士(Dr. Vivian S. Lee)是美國重點研究學府第一位亞裔領導,現服務於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科學院副院長兼醫學中心高級副主席兼首席科研長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李淑清博士表示,父母的榜樣作用,和美國豐富的機會,使勤奮的華人充份受益。


2009年「田長霖教育領袖獎」 兩位獲獎者與「亞太社區基金會」董事委員會會合攝。

李淑清博士先後在哈佛和牛津深造,成為核磁共振(MRI)放射科專家。在紐約大學,負責監督超過365個專職研究員和教師,監管高達2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及合同。

李淑清博士:「紐約病人很多元化,因此醫護人員能研究同一疾病在不同病人族群的不同顯現,並了解病人的差異如何影響治療效應,好讓醫生根據這些差異,研制出更適合病人個人病況的治療法。」

她認為,美國大量的教育深造机會,和中華文化對教育的重視,使華人充份受益。

李淑清博士將自己的成功歸於父母的好榜樣。母親在兼顧家庭的同時,做到俄克拉荷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她自己有四個女兒,即便工事繁忙,她也盡量與孩子們共處。大女兒就讀於中國城公立學校,周末上華文學校,李博士在家跟孩子說中文。

家庭方面,她希望女兒能於紐約這個世界中心健康快樂地成長。在事業上,她希望能於紐約大學開創更強有力的研究環境,幫助科學家和醫生研發新療法,改善醫療護理。

成長於學術氣息濃厚的家庭

李博士於一個學術家庭長大。來自杭州的父親和來自江西的母親都是美留學生。在形容父母初來美時的境況,李博士說道﹕「父母剛來美時,都是貧窮留學生,英文也不是很好。父親曾描述,自己剛來美時,口袋只有幾百元。唸研究生時,他打三份工來支付學費和房租,包括送報和於餐館打工。父親透過自己的經歷,讓我們姐妹倆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華人重視教育 美國有大量深造機會

從自身的例子,李博士認識到學術界華裔成功例子很普遍。她認為,美國大量的教育深造機會促成了美國的強盛,而中華文化對教育的重視,使華人充份從美國豐富的教育資源中受益。

選擇醫學學術研究的機緣

李博士的父親是一位生物工程系教授﹔母親則是一名專研公共衛生健康的統計學教授。即便父母都不是醫生,但他們所專研的領域與醫學有關。李博士認為,可能因為這一背景,她們姐妹倆都唸醫科。

一向對工程科感興趣的李博士,在於哈佛拉德克利夫學院(Harvard-Radcliffe Colleges)主修生物化學時,也副修了工程系的課程。畢業後,她榮獲羅茲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修讀牛津大學,她選修生物工程系並取得博士學位。為了深入了解生物工程在醫學界的運用,並認識哪一領域需要生物工程的研究,以改善人體健康,她決定研讀醫科。因此牛津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哈佛醫學院,並考獲醫生榮譽博士學位。身為核磁共振成像(MRI)放射科專家,她感到自己工程學術背景能被用於改善醫療護理。

學習生涯中的挑戰

在談到自己人生中的艱難時期時,李博士回憶道剛到哈佛唸書時的那段適應期。她說 ﹕「我於亞裔人口稀少的俄克拉荷馬市鎮(Oklahoma)長大,畢業於小鎮的高中。進到哈佛大學碰到的都是來自不同族裔的各地名校的精英。之前我都沒聽說過這些名校,又不懂得說法語或西班牙語,也從未吃過日本料理,因此面對不同國籍的同學對我而言是個轉折點。」

此外李博士也提到了哈佛學生高的學術水平。她說﹕「對數學很感興趣的我,到了哈佛,我才發現在俄克拉荷馬市的數學第一名和在名校出身的數學第一名是兩碼事,有機會和數學天才兒童切磋也讓我懂得更謙卑。」李博士表示,同學們的互相幫助和團隊精神讓她度過了這一極富挑戰的階段。

富有積極活力的紐約大學

李博士認為, NYU紐約大學擁有全國最好的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技術的學院之一,除了掌握最先進技術之外,也將先進技術成功地運用在醫療護理。此外,李博士也談到了父母於紐約大學有些淵源。父親曾於紐約大學工程系擔任教授,母親也於紐約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李博士對於紐約大學提供她事業發展機會,並擢升為科學院副院長,表示感謝。

李博士強調,大學應具有積極向前發展的正面氣息與活力。舉具體例子,若她部門有個想提昇醫療中心的理念,行政部往往會很支持,並積極地與教職人員合作,實踐這一想法。她覺得這種積極改進的動力和活躍的研究氣息,是紐約大學與牛津等其他世界一流學府不同之處。

推動跨疾病領域研究

「實驗室中有許多基本科學的新發現,將新發現轉為更好的醫療護理是至關重要的,」李博士說。倡導跨領域研究的李博士於2008年紐約大學設立了六個健康問題研發中心,分別專研上癮症狀﹑腦老化﹑老年癡呆症﹑皮膚癌﹑多發性硬化症﹑肌肉骨骼疾病和泌尿系統疾病。通過約260名傑出科學家於個別中心的協作,全面並多元學科性地將醫學新發現轉變為病人所迫切需要的診治護理。

因紐約特殊性 專注於遺傳與環境因素

「當一個病人診斷出患上某種疾病時,不管其年齡、性別、族裔等因素,醫生所配的藥方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病人對同樣的藥方卻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藥物反應往往是基於不同的基因類別。」李博士點出﹕「紐約病人很多元化,因此這兒的醫護人員能研究同一疾病在不同病人族群的不同顯現,並了解病人的差異,如何影響治療效應,好讓醫生根據這些差異,研製出更適合於病人個別情況的治療法。」

此外,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抵達紐約後就前往貝爾維尤醫院( Bellevue Hospital),因為貝爾維尤是市政府醫院,所以無論病人經濟能力,都將得到醫療照顧。紐約大學醫療中心的教授和醫科學生都會到貝爾維尤醫院實習研究,因此中心醫生能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罹患各種疾病的病人。

因此在醫療中心的策略規劃上,李博士特別致力於解決多樣性問題的醫學研究,專注探索遺傳和環境差異對紐約市多元化人口的影響,從而引伸到對不同族裔病人具體個人化的診斷和治療的效應。

科研部和行政管理

在紐約大學,李博士負責監督超過365個專職研究員和教師,監管高達2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及合同。她的辦公室監督的部門包括﹕機構審查委員會,受贊助項目行政局,臨床試驗辦公室,工業聯絡辦公室,實驗室和動物研究部, 研究信息管理,體制生物安全委員會等。

成功因素

李博士將自己的成功歸於父母所樹立的好榜樣和所給予的支持。李博士形容自己童年時,母親在兼顧家庭的同時也上班。身為一個外來移民的母親,最終能在亞裔稀少的俄克拉何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擢升為公共衛生健康學院院長,她覺得很不容易。

李博士也提到了中國人的勤奮,和好的學習表現往為畢業生奠定良好就業基礎。

熱愛紐約市豐富多彩

居住過多個城市的李博士覺得紐約市很棒﹗。她形容20年前,自己從沒想過自己會遷移到紐約來,因為先前來訪紐約給她的印象是交通很混亂。但現在居住在紐約的她對紐約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讚嘆不已。即便生活在紐約市一般人都搭乘地鐵,同時得走很遠的路,沒有自己的私家車,與典型美國人不同,但是她還是很喜歡紐約市。

紐約市﹕孩子學習中文好環境

李博士育有四個女兒,她讚嘆紐約市為孩子們所提供了多樣的文藝教育活動。她舉例,大女兒就讀於唐人街公立學校,週六上華文學校。平日與孩子說華語,並讓孩子學習中文,讓她們學習中華文化。


李博士育有四個女兒﹐分別為7歲﹑5歲﹑3歲和1歲。

大女兒學校所在的唐人街,主要以粵語為主,女兒問納悶問,「為何不說一般普通的華語?」

李博士希望自己是個富愛心的媽媽。即便工事繁忙,她也儘量安排好讓自己能有更多時間和女兒們共處。她說自己曾嘗試向女兒解釋,爸爸媽媽工作的意義和紐約的生活方式。

充實生活

李博士形容自己生活很繁忙卻很充實因此非常富滿足感。在事業上,她希望能於紐約大學開創更強有力的研究環境,幫助科學家和野生研發新療法,改善醫療護理。家庭方面,她希望女兒能於紐約市健康快樂地成長。

——————-
「田長霖教育領袖獎」獲獎感言

「 我深感榮幸能夠獲得由『亞太社區基金』頒發的這一獎項,並感榮幸能在紐約大學這一傑出的學府扮演領導角色。」李博士說﹕「這一榮譽紀念田長霖在提高全民教育獻身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對我和我父母而言深具意義。」李博士提到這次獲獎對同樣任職教授的父母親而言,寓意深遠。

長官評語﹕李博士提攜科學家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院長兼執行首席醫學博士羅伯特一格羅斯曼(Robert I. Grossman M.D.)表示﹕「李博士的領導才能為大學帶來變革。同時也堅定地致力於指導和幫助有抱負的科學家,包括醫學系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

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簡介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科學院

坐落於紐約市,有167年歷史,是首屈一指的生物醫學研究、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中心,紐約大學的醫生和研究人員在實踐科學的治療上貢獻卓越。目前中心設有﹕ 紐約大學醫學院瑞斯克康復醫學研究院(Rusk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紐約大學醫院關節疾病(NYU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紐約大學癌症研究所、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和紐約大學心臟和血管研究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 玫瑰花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很多國家將這個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期,以慶祝女性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女性在這個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組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一樣可以有所成就,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 作為一家成立於美國的藝術團,神韻已經成為許多來自中國的傑出藝術家的新家園了,他們曾經因信仰而受到迫害。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其中兩位藝術家,舞蹈編導古緣和琵琶演奏員梁玉的故事。
  • 出自於對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喜愛,印度一對夫婦在一個老虎保護區旁購買了幾十英畝的土地,讓老虎等野生動物有更多生活與繁衍的空間。這個善舉激勵了其他動物愛好者,成為他們仿效的模範。
  • 他是我的老朋友,但我不知他的來歷,甚至不知道他的本名,他說叫他「禹海」,現在也可以叫他「巴尼度」,是一位布農婆婆為他取的名字,意思是一株又圓又直的大樹。
  • 蔡竺欣強調:風水可以對人起作用,但不起絕對作用。它的奧妙之處在於,不好的風水對長期積德行善者不起做用。反之,好的風水對強取敗德者也不起做用。
  • 王碧枝
    經過半世紀的歷練,王碧枝深深體會,人生中不論遇到好事或不好事,都是培養能力與成長的好機會。
  • 一個球隊的成功除了球員,還離不開那些為勝利舖平道路的幕後工作人員,他們是球員們在場上專心比賽的保障。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多倫多猛龍隊的體能教練Jon Lee。 Jon Lee是菲律賓裔,兒時從隨家人搬到了加拿大,隨著成長,他愛上了籃球,但作為職業生涯還是後來的事。Jon Lee曾是列治文中學的老師。他在UBC大學獲得商業學位後,到列治文中學執教,在那裏一幹就是十多年。 在那段時間裏,他遇到了職業籃球界的關鍵人物。Lee說:「當我還是一名高中老師時,我的一位朋友在1999年讓我做加拿大男子國家隊的經理 - 那就是Jay Triano,我在灰熊隊當球童時,他正在隊裡工作,這讓我開始接觸到頂級球員。」
  • 香港首富李嘉誠,一向以生活簡樸著稱。過去幾十年來,他一直戴著一款50美元的手錶。直到近幾年才升級為西鐵城(星辰)錶,價值大約500美元。有報導指出,李嘉誠的星辰錶,價格不及採訪記者手錶的30分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