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召公諫厲王弭謗

沉思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厲王暴戾專政,國人都心存不滿,交相指責。召公把這一情況向他報告,並說:「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厲王很憤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看誰敢批評王上,一經舉報,立即殺頭。京城內誰也不敢再說話了,在路上見了面,也只敢用眼睛打招呼。厲王高興了,對召公說:「我能止住批評了,看他們誰還敢胡說八道。」

召公說:「這不過是堵住別人的嘴巴罷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老百姓的嘴巴,比堵住滔滔不絕的河流還難。河流堵住了,必然在別的地方潰決出個口子來,傷人一定更多,老百姓議論朝政的事也是這樣。所以治理江河,應該疏通河道,讓河水暢通無阻;治理人民,也應該開放言禁,讓他們暢所欲言。

因此,天子執政,要讓公卿列士獻詩,瞽者樂師獻曲,周官太史獻書,少師要導正、規戒王政的得失;讓『瞍』來賦誦他們所獻的詩,讓『蒙』來弦歌那些箴諫的話,讓工匠們分別就他們所從事的技藝來陳述觀點;下民的意見要傳達到朝廷。

近臣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親戚們則要補其過失,察其是非。前有『瞽』、『史』依據歷史的教誨,後有『師』、『傅』根據現實的修正,然後天子再反覆斟酌,這樣做起事來就不會不順利了。

人民有口,就像大地有山川原野,財用衣食都從那裡產生。同樣,政事的善惡成敗,也可以說是來自於民眾的批評。人民贊成的,就實行它;人民反對的,就防備它,不是也可以增加我們的衣食財富嗎?人民對於朝政,心裡有看法,嘴上要說出來,我們只能盡量的鼓勵和採用,哪裡能夠去堵他們的嘴巴呢?如果像你這樣去堵,又能堵多久呢?」

厲王不肯接受這個意見,而國人也不敢再發表什麼看法。三年之後,終於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位卿士召公的一番言論,合情合理,知道治理國家,不能揠苗助長,不可以因噎廢食。而這篇文章中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已成為千古名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流傳。

(取材自《國語·周語上》)

轉載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後梁帝下詔,命令吳越王錢鏐大舉討伐淮南。錢鏐(音流)任命節度副大使錢傳瓘為諸軍都指揮使,率領五百艘戰船,從東洲出發攻打吳國。吳國派遣舒州刺史彭彥章及副將陳汾抵禦吳越軍隊。
  • 曹州(今山東曹縣一帶)人於令儀,原來是個以販賣貨物為業的小商人。他為人寬厚,從不欺騙人,晚年時家道殷實富足。
  • 契丹王召韓延徽來,與他談話,非常喜歡,於是讓他做自己的主要謀士,一舉一動都要徵求他的意見。韓延徽開始教契丹人建立幕府,辟置僚屬,修築城郭,建立城市里巷,用來安置漢人,讓他們都有配偶,開墾種植荒田。
  • 明代山東東阿縣有個叫侯鉞的人,他少年時家境貧寒,全家只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他雖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可生的眉清目秀,體貌端莊,儘管年紀不大,卻通情達理,見識不凡。父母對他也格外鍾愛,從小便讓他讀書識字,吟詩作文。這侯鉞在讀書識字之餘,對畫畫十分感興趣,一有時間便畫畫,父母也從來不加限制。
  • 沈起鳳有個叔叔名叫沈鳴皋,字楚鶴,任直錄保定府太守。他管理下屬,治理民眾都很嚴歷,總是堅決貫徹上級的旨意,因此在當時的官場上便有了「能吏」之名。
  • 這戶人家的主人的本意,只不過是用此地有妖怪占據的話語嚇唬孩子們,可他有求的這句話,卻成了妖怪堂而皇之的霸佔此地禍害人的把柄。
  • 他就試著將肉乾嚼碎,朝水面唾去,藉以取樂。魚兒紛紛爭著搶食。然而一邊爭食,一邊又游開了,一直覓食而不走的,只不過三四條魚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結在茭白根上,魚也不再去食它了。
  • 江西信州玉山的陳生,準備到下巖寺去。當時,陳生才十三四歲,是去縣裡買東西回來,走到半路的小橋上休息,見到前面有一個道人,早就坐在橋上。道人雖然氣概不凡,身上卻長滿了瘡垢。陳生雖然是個小孩子,然而一見道人,心裡就認為他不同尋常,於是就加倍禮貌。
  • 洪皓生在北宋晚期,他讀書非常用功,北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考中了進士,徽宗宣和年間曾擔任秀州(今浙江嘉興)司祿,負責督察各部門的事務。一次,秀州發生大水災,群眾啼饑號寒,東逃西散。他便把官家積穀低價賣給災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