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645
【字號】    
   標籤: tags:

靜夜思 李白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全唐詩.卷165_019》

也許很多讀者已經知道了,以上〈靜夜思〉的內容才是李白的原作。目前世界上記載李白這首詩原作最威權的版本有三種︰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北宋刊本《李太白文集》、日本靜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西元1707年由康熙皇帝欽定出版的《全唐詩》。這三個版本所記載的李白原作均相同。

《全唐詩》所載 為李白原作

由於筆者在以前的唐詩講評中都以《全唐詩》記載的版本為準,因此藉此機會簡單介紹《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三月,聖祖敕命校訂刊刻《全唐詩》,並欽命兩淮鹽課監察御史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主持其事,欽準置詩局於揚州,欽命在籍翰林彭定求等十位學人負責校訂編輯。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狀元,會試廷試均第一。據《四庫全書》述《全唐詩》資料來源云︰「是編秉承聖訓,以(胡)震亨書為稿本,而益以內府所藏《全唐詩集》,又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補苴所遺。」<--ads-->

《全唐詩》於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十月書成;四十六年(西元1707)四月,清聖祖康熙皇帝親自為之作序並題額,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詩》。此書初版的印刷量很少,民間的文人能請到此書者更是寥寥無幾。在中國古代,皇帝的旨意就代表天意,所以正史都必須由皇帝下詔編纂,或由皇帝欽定才算數,如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而《全唐詩》既然是由康熙皇帝欽定的唐代詩歌總集,當然可以作為威權的版本來研究和參考。

〈靜夜思〉被改動 始於明末

在明朝中葉以前,歷代出版的唐詩選集或李白文集,〈靜夜思〉的內容都一樣(同上)。李白原作首先被更改的是明末萬曆刊本《唐人萬首絕句》,將第三句改為「舉頭望月」,而第一句不變。清康熙時期民間出版的《唐詩別裁》將第一句改為「床前月光」,而第三句還跟原作相同。清乾隆年間,民間蘅塘退士孫洙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參考了以上的兩處更改,將其定稿為我們所熟知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再去為更改李白原作的人辯解他們更改後詩有多好。知道原因了再爭論,那是對李白的不敬。因為李白已經仙逝了一千多年了,你沒有給李白為自己作品說明的機會,可是最了解此詩寫作過程的是李白而不是那些擅自更改李白作品的人。

筆者曾跟很多人討論過此事,也收到了讀者的來信。其中有三位先生的見解給我的觸動很大,現摘錄如下︰

一位學人說︰「打個比方,一幅價值連城的古畫,你是持寶人,原作在你手上,而其他人只有這幅畫的影印件。如果你認為這幅畫有幾個地方畫的不好,你在上面加了幾筆,不管你認為自己改的有多好。你這幅畫都將變得一錢不值,而且還可能遭到人家的唾罵,因此你在破壞文物。更改李白原作的行為,與更改古畫的舉動類似。」

一位讀者來信說︰「我認為中華的道統文化是每一位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如果把古人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意思改來改去,將來我們的子孫也許就看不到真正的唐詩宋詞了。」

一位朋友如是說︰「近代人都敢更改唐詩,如果這種行為被認可,將來的人是不是敢改動天法?」

這三位先生的見解很值得我們深思。筆者做為一名唐詩的愛好者,當然有必要將李白的原作介紹給大家,而不是被更改後的詩。在講評之前,首先感謝心園及藍語兩位朋友在百忙中為李白這首詩配畫,透過這幅畫,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理解這首詩的寫作地點及當時的情形。因為第三句是「舉頭望山月」,所以筆者判斷詩人在山中或山區獨居時寫的這首詩。

解讀原作 揣摩詩境

那麼這首詩的寫作季節是什麼時候呢?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修道人,但李白卻不是出家的修道人,他作為一名文人,還有自己在人世間要做的事情,所以李白不可能長期留在山中獨修而不下山。

過去在山上的出家修道人,不管是在道觀中修道還是獨修,都必須解決過冬的食物問題(特殊情況的除外),他們一般是在入秋的霜降之前就要把食物儲備好,因為天氣開始降霜的時候,再下山尋找食物就會有危險。由此可以判斷,李白的這首詩不可能在秋冬時節寫的。也就是在降霜或山路結霜之前,李白必須要下山。後面我們從詩意的分析中還可以跟這個判斷相對照。

這首詩有一個關鍵詞是「疑是」。「疑是」這個詞根據筆者考證,唐朝文人在詩中使用它時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指「以為是」;第二是指「好像」,舉例如下︰

1. 白居易〈讀鄧魴詩〉:「塵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潛詩……」後兩句的大意是︰沒來得及看姓名,以為讀的是陶淵明的詩呢。

2. 李崇嗣〈覽鏡〉︰「歲去紅顏盡,愁來白髮新。今朝開鏡匣,疑是別逢人。」後兩句的大意是︰今天早上打開鏡匣照鏡子,以為遇到別人了(或說還以為不是自己)。

3. 崔道融〈溪居即事〉︰「籬外誰家不繫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後兩句的大意是︰小童以為是有客人來(因為風吹門響),跑去門口一看,門還是關好的。

4.李白〈望廬山瀑布水之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疑是」的意思是「好像」。

5.白居易〈寄王質夫〉︰「……舊游疑是夢,往事思如昨。相憶春又深,故山花正落。」前兩句的大意︰「到了昔日跟您(王質夫)一起瀏覽的地方好像做夢一樣,往事回想起來歷歷在目如同昨天。」

限於篇幅,筆者只舉出這五個例子,《全唐詩》中約有一百個這樣的例子。先不管「疑是」的意思是什麼,筆者看了這一百個例子發現,「疑是」的那個事情是不可能出現的,出現就不對了;若有發生的可能性,就不能這樣寫了。比如︰白居易說︰「疑是陶潛詩」,但後來看了作者的姓名,才知道不是陶潛寫的;如果真是陶潛寫的詩,就不能這樣形容了。李白說︰「疑是地上霜」,如果是秋冬時節寫的這首詩,地上還真有可能結霜(因為山區或山上的濕氣大),地上又有霜又有月光,這樣寫就有點自相矛盾了。因此筆者判斷,此詩更有可能是在夏天(或夏秋之交)寫的。

那麼「疑是」這個詞,它的確切意思是指什麼呢?如果它的意思是「好像」,那不用在床前看,到門口或院子裡看也一樣;月光都好像是地上的霜。既然詩人把它限定在「床前看(音刊)月光」,那麼這個「疑是」的意思應該是 「以為是」。

透過筆者這樣講解,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勾勒出詩人當時的情形︰夏天,詩人睡到中夜醒來,在睡眼朦朧之時,翻身看到地上的月光,以為是霜了,這時舉頭往窗外望去,山月皎皎在天上,低頭思念故鄉。

筆者發現,古人普遍有望月思鄉或思念故人的情結。比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韓愈〈獨愁〉︰「前日遠別離,昨日生白髮。欲知萬里情,曉臥半床月。」唐.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影依稀似去年。」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然還有李白寫的〈峨眉山月歌〉、〈望月有懷〉等等,在古詩詞中,這一類題材的作品可謂不勝枚舉。因此,李白望月思鄉,也是人之常情。當然也有人說,故鄉的月亮從情景及游子的心理感覺上都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樣,因此才會觸動人的思鄉之情,不然杜甫為什麼要說︰「月是故鄉明」呢?這樣理解也有道理。

前兩句巧妙 已含一「明」字

這首詩有一個很巧妙的地方,就是前兩句包含了一個「明」字。因為能夠把床前的地上照出一片銀光,讓人以為是霜,那麼它一定不是朦朧的月光,或彎彎的月亮,它一定是明月。筆者前面舉的例子,韓愈「曉臥半床月」也一樣,這句話的大意是︰清晨天還沒亮的時候,月光從窗外照進來,剛好床的一半有月光(其餘的月光被房子外牆擋住了),自己剛好就躺在這月光上。如果韓愈再早一點醒來,或者是房子修的朝向偏一些,那個月光剛好照在床前,就與李白所遇到的情形相同了。韓愈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曉臥半床月」就告訴讀者這是「明月」造成的效果。兩位頂尖高手,不用說「明」,卻在詩句中包含了「明」。李白在〈春日游羅敷潭〉的詩中也是這樣,不用提羅敷潭這三個字,可是卻讓讀者從詩句的描述中看出來李白這時候已到達羅敷潭了。

從這一點也可看出,那個改詩的舉動是不是畫蛇添足?而且一改就是兩個「明」,這是個什麼行為?筆者不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相信讀者的心中自有一桿秤︰李白這個詩仙的稱號可不是僥倖得來的﹗

這首詩記載的是李白在月夜中的幾個動作及心理活動,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它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樸實,很美,結句不僅點題,而且透過月光表達了綿綿的思鄉之情。本來不需要筆者花這麼多篇幅來講評的,也就是說,一個剛識字、思想單純的小朋友都能讀懂及領會的詩,現下卻引起很多專家在對這首詩的理解上爭論不休。關鍵的原因就在於,這首詩被改動了,大家讀的都不是李白的原作。

文化有根源 不可輕易改動

《禮記.經解》云︰「《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牦(毫釐),繆以千里。」這句話很有道理。中華文化的傳出,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原始的東西,文字或古人寫的文章、詩詞曲賦等,不能有意去改動,改動了就會失去作者的原意。(筆者這裡說的是古文化不能隨便改;而我們現下的學人或同學之間相互切磋習作,善意的指出對方的不足;以及媒體編輯對投稿作品的修正,這都是好的行為。)

現代很多學人也看出來了,這個正體字(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就出現了很多弊端,很多字的原義及內涵,您從字的外形上已經看不出來了。詞組也是這樣,歷代都有人改動,為什麼現下的人覺得理解古文那麼困難,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一些詞組被人改動了其中的字,失去了原來的內涵,整個詞意都轉變了;要講出來實在太多了,筆者在文章的結尾,只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件事情︰

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翻譯出來的那些佛經把佛國世界的花,總稱為「寶華」,比如蓮花、優曇婆羅花等。可是有些僧人或文人,把寺院中種的花也稱為「寶華」,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佛國世界的花是聖潔和莊嚴的,非人間的花可比擬,「寶華」有很多內涵,其中一個內涵是「寶相莊嚴」。由於在古漢語中,「華」又可通「花」,所以後來「寶華」這個詞就被人改成了「寶花」,包括一些再版的佛經也被人改動了。這樣一改,就使「寶華」一詞失去了很多內涵,而且還失去了文字的韻味。因為「華」的意思還有︰華美,華采,繁盛,精華,光耀、華嚴(莊嚴)等等的涵義。到了近代,人們把用金銀珠寶雕刻成的花也稱為「寶花」,而「寶華」這個詞的真正用法和出處,就很少人知道了。

看到「夭夭」這個詞,可能有很多人會馬上想起「逃之夭夭」這個詞組。它是怎麼來的呢?明朝的時候,有一個不學無術的大財主,聽到學堂裡面的學生讀《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茂盛的桃樹,豔麗的桃花)」,不理解就亂猜,以為「桃」是逃跑的「逃」。有一次他的僕人做了錯事怕挨罰,就跑去躲起來。這個大財主為了顯示自己讀過書,就到處跟人說,他的僕人「桃(逃)之夭夭」了。這個故事本來是被明朝的小說家做為一個笑話的對白寫在小說裡的,意在諷刺那些不學無術又附庸風雅之人;不管是按照古漢語或現代漢語的構詞法,「逃之夭夭」都不能作為一個詞組來用,因為「夭夭」既沒有「無影無蹤」的意思,也沒有「迅速」的意思。可是這個詞到了現代,居然被列入詞典中當作成語;也就是把笑話當成了正解來用,也不知道某些專家是怎麼想的。說嚴重一點,這是在有意的曲解《詩經》的內涵。古詩文中常見「夭夭」這個詞,現下的人看了,又怎麼能夠理解呢?

透過上面的兩個例子以及李白的〈靜夜思〉被人更改一事,筆者認為,我們現下的人應該有所反思。中華的文字,古典文學(包括詩詞曲賦等),我們怎麼更好的學習、並利用那些寫作模式寫文章做好事;如何將他更完整的留給下一代?這都是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思考和重視的問題。@*

附記:
因為近幾年有學者對本詩中的「床」也爭論不休,甚至有學者作驚人之語曰:「唐代的『床』是指井欄(水井邊的欄柵);所以李白詩中所說的床是指『井欄』」。至於唐人是睡在什麼上面,也就是唐人的臥具叫什麼,唐代以前人們是不是都睡地上,這位學者就沒說了。

這個問題筆者也想說幾句,「床」這個詞,在《詩經》中就有了,比如《詩經》:「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乃生男子,載寢之床(放在睡覺的床上)」等;如果床是井欄,說蟋蟀跑到井欄下面,這已經很勉強;而生了一個寶貝的男孩,把他放在睡覺的井欄上,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除非古人一生出來就是武功的高手。其實,我們的老祖宗聰明的很,早就發明了可以躺下來舒舒服服睡覺的床給後人享用。

那麼,唐人是不是改睡在地上呢?因為《全唐詩》中有關床的詩句太多,筆者只舉幾個例子給各位讀者看看就知道了。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之九》:「臥覽頭書,睡看機中織。」、李白《魯東門觀刈蒲》:「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織作玉席(草席),欣承清夜娛。」、杜甫《又示宗武》:「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王建《新嫁娘詞三首之一》:「鄰家人未識,上坐堆堆。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以上的床如果改成井欄或小馬紮都不思議。在唐代,井欄也可稱為「銀床」;臥置毛筆的器具叫「筆床」。說李白非要到水井旁邊去賞月或喝酒,酒醉醒來後寫了這首詩;或者是撲在桌上睡著了,月光照在「筆床」前,這些極特殊的情況筆者不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通過修道,悟到了宇宙中的理,在這首詩闡述出來,並指出了古代一些傳說的錯誤之處......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泰山自古以來是很有靈氣的山脈,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要寫情寫景,要有內涵,能給人啟發的哲理,太難了;但詩仙卻做到了..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