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仙靈所隱的寺廟–靈隱寺

天新
font print 人氣: 58
【字號】    
   標籤: tags: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1600多年歷史。中國佛教著名十大寺廟之一。位於西湖之西,北高峰與飛來峰之間。五代吳越時,規模宏大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房屋過1300餘間,僧眾達3000人。

據《靈隱寺志》載:「創於(東晉)鹹和元年竺僧慧理,山門始榜曰: 『絕勝覺場』,山翁葛洪所書,正殿日覺皇殿……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景德靈隱禪寺」。明初重建,改稱靈隱寺。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來寺題額賜名 「雲林禪寺」。

當年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見飛來峰歎道:「此天竺靈鴛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面山建寺,取名「靈隱」。而飛來峰卻有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秀麗絕倫,其景觀與周圍諸峰迥異之處。

靈隱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入口的彌勒佛坐像,已有200年歷史,彌勒佛背後的護法天神韋馱像為整塊香樟木雕成的南宋(1127-1279)時作品。大雄寶殿高33.6米,是現存最好的單層重簷寺院建築之一。殿內正中有貼金釋加牟尼像,淨高9.1米,加上蓮花底座和佛光頂盤,高達19.69米,坐像用24塊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細而莊嚴。大殿兩側分列「二十諸天」和「十二圓覺」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後側有海島立體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

提起靈隱寺,人們自然會想起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和尚:濟公。濟公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遠,法名濟公,浙江台州人,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是靈隱寺。他的行徑被傳說渲染得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神通功能的名僧。但濟公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大不相同。據記載,濟公性格不居常規,偶爾飲酒食肉,行若顛瘋,與一般寺僧格格不入,監寺不能相容他,被迫離開靈隱寺而到了淨慈寺。

「古井運木」的故事便發生在淨慈寺。他在淨慈寺度過了餘生,一直到端坐而逝。濟公非常熱心,樂於助人,寺中有老病僧人,他常為之採辦藥石。行遊時為市人誦經下火,解憂排難,常常靈驗,因此為人傳誦。濟公一生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衣衫不整,寢食無定,神來神去,人莫能測,瘋瘋顛顛,故又被世人稱為「濟顛」。

濟公的出現驗證了靈隱寺的「仙靈所隱」。濟公的遭遇也為我們帶來啟示,就是不能用常規的眼光去評判一個人或一個新生事物,否則就易於失之偏頗。我們當今世上也有許多看似平常普通之人,也許「不普通」就隱藏在「普通」之中,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談論華山自古一條路是如何的艱難與險阻。可很少有人研究為何華山自古一條路?
  • 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位於中國山東中部,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 泰山與周圍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
  • 半山之腰建築寺廟,實乃超凡之作;以其玄妙特點譽滿古今建築史,歷經多次地震,整體結構仍..
  • 衡山是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號稱南嶽衡山。橫跨湖南省八個縣市區,逶迤八百里,共72峰。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登臨峰頂,極目楚天,環顧崇山峻嶺,便可領略到如飛的氣勢。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岳吟》中稱讚道:「唯有南嶽獨如飛」。
  • 少林寺位於五嶽之中岳嵩山之腹地,距河南登封市13公里,太室山南麓。寺因在茂密叢林中而建,所以命名:「少林寺」。《說嵩》稱:「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
  • 白馬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即西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了。它位於洛陽城東13公里。白馬寺坐北朝南,背依邙山,面對孕育了洛陽古代文明的洛河,號稱「中國第一古寺」......
  • 恆山為五嶽之一,主體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餘里,有「恆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
  • 觀世音菩薩,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捶」、「菩提索多」、「扶薩」等,意譯為「大士」、 「勝士」、「大道心眾生」、「法王子」等。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菩薩」。菩薩是指以慧上求佛道、以悲度化眾生、自覺(以佛法覺悟自己)覺他(用佛法覺悟他人)的正果覺者..............
  • 普賢是梵語Samantabhadra的意譯,又譯為「遍吉」,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