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當今科學界對「生物通訊」研究的態度

植物也有情緒(8-1) 需要一個新的科學架構

克里夫‧巴克斯特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4月14日訊】我在本業的工作許可之下跑遍全美國,為科學界同儕說明並展示能夠證明「生物通訊」現象的有力觀察報告,其中包括一些相當知名的科學團體。我也在一九六八年發表〈植物具有「原始感知」的證據〉這份報告之後,經常為科學團體及社會大眾演講,足跡遍及十八個國家。

你無法說服反對者接受一項新的科學真理,讓他們看到科學的未來;你只能等待反對者全數凋零,而下一代已在成長中耳濡目染,熟悉了這項真理。
── 麥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需要一個新的科學架構

顯然,這樣的方法並未激發夠多的人嚴肅看待此議題,也未改變實驗室的作業常規。除非利用一些不同的作法來觸發科學思考的革命,否則,這樣的傳遞方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不會奏效(註1)。從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對科學界的嚴厲批評看來,科學界對我的冷漠對待絕非特殊案例。

我不斷試著表達的概念是:當你進行與意識有關的實驗時,你可能也同時傳遞了自己的意念而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對傳統的計畫性研究而言,其實驗設計並不容許突發事件的存在。但我卻發現,要取得「原始感知」以及「生物通訊」存在的有力證據,突發性是一個必要的元素。

雖然許多人宣稱已經成功重複了我的實驗,但他們極可能只是重複了我能夠觀察「生物通訊」現象的能力而已。這無所謂,畢竟是朝對的方向跨出了一大步。問題是,它們並不符合規則中對於實驗重複性的要求,無法累積可被接受的經驗數據。目前科學方法所訂定的規則著實限制了人們對「原始感知」和「生物通訊」現象的徹底了解。

回顧

我們在第四章的後段回顧了科學家和社會大眾最初對「原始感知」和「生物通訊」研究的反應,提到的例子大多與我的植物研究有關。這些早期的研究引導我們發現其他生物細胞的通訊能力,包括雞蛋、細菌以至於動物和人類的細胞樣本。第四章所描寫的最後一段時期到目前二零零二為止的十六年間,一連串事件的發生反映出科學團體對我們的態度。現在應該是補充說明的時候了。

註1:湯瑪士‧庫恩(Thomas 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芝加哥: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一九六二年)。

(轉載自博大出版社《植物,也有情緒》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八○年六月三十日,我請史帝夫‧懷特用「克林海默法」從他自己的口腔中收集白血球。史帝夫當時已經是實驗室固定的兼職員工。我們不知怎的討論起《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對威廉‧沙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訪問,他當時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科學家。我對史帝夫說,我的學校合夥人鮑伯‧韓森應該在他的辦公室抽屜裏放了一本當期的《花花公子》雜誌,並自願下樓去拿。當我找到那本雜誌,將它帶回樓上實驗室時,史帝夫已經完成了白血球的收集程序,並將它們接上電極。
  • 我們在這份報告中發表了十二個樣例。本章前面已經提過史帝夫‧懷特與《花花公子》雜誌的人體細胞實驗過程。現在,我要再說明其中的兩個樣例,其特別之處是捐贈者與細胞間的距離。十二個樣例中所用的白血球均由史帝夫‧懷特負責收集,而強‧史貝勒則義務協助其中幾次實驗的進行。
  • 自一九八五年發表報告之後,我們繼續進行白血球試驗,不時為感興趣的科學家示範人體細胞在體外實驗中展現的「生物通訊」能力。接下來,我想說明兩個從最近一項人類白血球觀察實驗中取得的圖譜樣例,目的是為了將有關人體細胞的實驗都集中在本章中。圖7 J與7 K中的細胞捐贈者是一位研究計畫指導,她是我們計畫中與阿拉巴馬─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Birmingham)以及心數研究院(Institute of HeartMath)擴大研究合作案的關鍵人物。本合作案的細節將詳述於第八章研究年表的後半段。
  • 陪著我走過啟蒙階段的母校,在六年中,也和我們同步成長:由簡陋到稍具規模,由破舊到重新改建;地面鋪上了水泥,課桌椅由不斷的釘釘修補,到全面的汰舊換新;操場的一頭兒,有了一方水泥打造的躲避球場,司令台也矗立起來了。只有那中庭的花園,不受影響,依然生氣盎然,有名、無名的草、樹、植物,花開花落,兀自生長不歇……
  • 翻過古宅,有許多黃荊棍之類的植物,而在裏面卻有野生普通的蘭花草,草底下有如珊瑚珠一樣的果子,如果將之搗碎,會聞到一陣清香。有時在山岩的隙縫會突兀的生出一朵絳紅如雲似的鮮花,因為美麗,我曾攀著一樹枝去採它,不想險些掉下山岩送掉性命。
  • 當日在上海植物園一個六歲的小姑娘徒手走鋼絲,一邊走一邊還表演舞蹈動作,頻頻向觀眾飛吻,激起全場一陣又一陣驚嘆聲和掌聲,令人歎為觀止的。據介紹,這個小姑娘從兩歲半開始接受訓練,是獨一無二的走鋼絲神童。
  • 人類基因庫解序包含一個重要的結論:在人類基因庫中有113個基因和細菌(原核細胞)高度近似,可能是細菌的同源基因,暗示了這113個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從細菌向脊椎動物水平轉移,符合所謂「生物進化」的方向。但有趣的是,介於細菌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非脊椎動物的真核細胞系,其中包括軟體動物、果蠅、真菌、和植物等,根本就沒有這113個基因。這一發現完全推翻了物種進化中的基因水平轉移這一假說。
  • 番茄農變植物人電線賊是凶手鄒滄勝辯稱的「彈孔」(箭頭處),是棍棒敲擊的凹痕。(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翻攝)鄒滄勝辯稱的「彈孔」(箭頭處),是棍棒敲擊的凹痕。(記者張瑞楨翻攝)
  • (續前篇:第0523篇)
    佐久間總督任期內,森丑之助仍擔任公職,先後在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總督府「藩務本署」調查課等機構及單位,持續從事高山植物及蕃族調查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