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打青龍》

楊排風不知苦不知累勤練武功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

去年底的電影「葉問」,造成很大轟動。在廣東佛山,葉問如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著,善待妻子小孩,對朋友也很好;除了練武,平日就愛去茶樓飲茶,品味飲食文化。葉問不喜張揚,有人找上門來比武,他關門比試,旁人無法得知輸贏。這樣一位低調的武術家,卻引起許多觀眾共鳴,被他喚起一些甚麼來。

京劇也有類似不張揚的一齣戲《打青龍》。在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府中(天波府),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卻有一個燒火的小丫頭擁有傑出的武功。楊家將的環境,許多人習武,這位丫頭楊排風,也受到薰陶,她不知苦不知累,一有空她就勤練,練成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蓋世武功。

天波府人多,人多互相計較,為了自身利益常常去排擠別人。佘太君喜歡楊排風,引起兩個壞心腸丫頭的嫉妒,她們聯手陷害楊排風。

劇情很簡單,楊排風被設計,落入陷阱;她被騙到花園,花園裏有個專門吃人的妖怪在那裏。憑著真本事,楊排風降伏妖怪(青龍),妖怪為她化成焰火棍,作她稱手的兵器保護她。一樁壞事,結果變成好事。後來楊排風還協助楊延昭破了遼國的天門陣,她功成身退,平平常常的,好像甚麼事都沒有。


《打青龍》由青龍(朱柏澄飾演)先出場,表演「走邊」。


排擠楊排風的俊丫環(左,葉品萱飾演)、醜丫環(右,潘世忠飾演)。

有很多的人都像葉問、楊排風這樣的,其實他們都是從很高的來源來的(其中包括我們),落入凡間不復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可是在看到他們能表現到那麼好的時候,也喚起我們曾經也是那麼好的深邃記憶,心頭浮起我也可以達到那麼好的狀態。這是非常真實的感覺,不然你不會被葉問或楊排風的故事感動到。

大多數人陷於人世的糾葛,名利心、顯示心、嫉妒心,利令智昏,早就遺忘自己先天的美好。《打青龍》雖然是花園角落的小故事,細究其動人的原因,卻能給人很大的啟示。


楊排風(余季柔飾演)手拿摺扇出場,台灣戲曲學院京劇系演出《打青龍》。


楊排風(余季柔飾演)眼望著迴廊垂柳,彷彿聽見鳥叫聲。

楊排風由武旦應工,清末著名武旦朱文英就擅長於此戲,這齣戲動作大方,不賣弄險招,二十幾分鐘,很適合做武旦的開蒙戲。朱文英傳授給兒子朱桂芳、女婿閻嵐秋(九陣風),他們兩位後來又傳給宋德珠。朱桂芳以傍梅蘭芳劇團而有名,她為梅劇團演開場戲。以前武打戲排在前面,讓觀眾精神起來,好接看後頭主要的戲。


《打青龍》兩個壞心腸丫頭,假意帶楊排風到花園玩耍。


楊排風(余季柔飾演)與青龍(朱柏澄飾演)交手對打。


楊排風抓青龍之左手臂,青龍同樣抓楊排風之左手臂;同時晃右手至頭上。


青龍變化成楊排風(余季柔飾演)的兵器焰火棍。

武旦賣力開場,看戲的氣氛醞釀起來,然後退讓給後面的主角,這就是功成身退的典範。在台灣的岳春榮,之前也追隨過四大名旦演開場戲,來台後教育劇校學生,《打青龍》等武戲薪火相傳,使武旦一行在台灣大放光彩。

《打青龍》有精彩的唱做一體:從花園練拳、到妖怪出現開打,楊排風一邊唱曲、一邊做動作。事前都要練到上百遍,師父才允許上台的,到時配合音樂(文武場面)始能契合相應。觀眾也感到真是既好聽又好看-喜聞樂見。@*
<--ads-->(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八大錘》的藝術高度,懂的人都知道它的珍貴,沒看過的不知道,或者被西方戲劇理論蒙蔽住的人,即使看過也不能知道珍貴在哪裏。這齣戲很奇怪總是讓人想起家鄉,當然它是一齣有關家鄉、有關回憶的故事。
  • 人生中難免遇到各種困境,有時魔難來臨如同將人整個籠罩,即使個人的能力再好,卻因為看不清現實而難以掙脫;甚至情況越來越糟,眼見就要被沒頂了。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消沉沮喪,撐不下去;但也有人從消沉沮喪中神奇的走出。京劇《獨木關》演的就是這種叫人捏一把冷汗的題材。
  • 《草橋關》是一齣銅錘花臉(姚期)與老生(劉秀)的唱工戲。戲很單純,它演劉秀當上皇帝,思念鎮守邊境的姚期,宣他從草橋關回朝。皇帝出自內心真誠邀約,於是命吳漢、岑彭、杜茂等前去換防,讓姚期回京。果然君臣、還有郭皇妃,三人在萬花亭會面宴飲,十分高興。這齣戲因此也叫做《萬花亭》。
  • (中央社台北28日電)河南省永城市文物旅遊局在當地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一株古稀珍木文冠果樹,據報導,家喻戶曉的「楊家將」中楊宗寶「穆柯寨三取降龍木」故事中的「降龍木」就是文冠果樹。
  • 生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有的人任憑意氣,選擇糊裏糊塗的死去。《鎖五龍》裏的單雄信就是這樣的人物,他武功了得,單騎踹唐營,可是不明時勢,終於自取滅亡。很少有人會把單雄信視為英雄,他也是隋末抗暴者之一,瓦崗寨(賈家樓)結義有他。但因看重私人恩怨,不能考慮大局,有勇無謀就被大潮流給淘汰掉了。
  • 清代從康熙皇帝起設置宮廷戲,積極收集編纂劇目以供演出。到了乾隆時期成套的戲曲已是洋洋大觀,如《昇平寶筏》演西遊記故事、《昭代簫韶》演楊家將故事,而《忠義璇圖》演的是水滸傳的整套故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清一代,全國各地都發展出自己當地特色的戲曲,對於移風易俗起了很大的作用。儒家的禮教,調和了戲曲,使中國民風出現一種活潑性,對事情的看法較有彈性,不致於刻板或不通人情。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