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91)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此時使邱吉爾略感安慰的是正在北非展開的“十字軍戰士”作戰計畫進展順利。11月18日盟軍對隆美爾部隊發動攻擊初戰告捷,使德軍損失坦克55輛,被迫撤退。從馬爾他出發的英國戰艦“曙光號”和“潘娜洛普號”擊沉了敵人的運油船“普羅西達號”和“馬裏乍號”,使敵人坦克的燃料嚴重不足。據後來的統計,德意軍隊在“十字軍戰士”行動中所受到的損失為:傷亡和被俘約3.3萬人,損失坦克300輛。而這些損失約9/10是在戰役的頭一個月中發生的。這次戰役使盟軍在北非戰爭中的軍事態勢得到極大的改善。

12月11日,邱吉爾在啟程赴美前夕,在下院對戰爭發展的新局勢作了詳細分析。他承認盟國方面遭受了嚴重損失,存在巨大困難,需要繼續艱苦努力。但他同時強調應看到有利的條件,應對戰爭抱必勝的信心。他說:“現在,不但英帝國,而且美國也在為生存而戰鬥;俄國在為生存而戰鬥,中國在為生存而戰鬥。歐洲的降伏於敵人殘暴統治下的所有被征服國家的一切精神和希望都寄託在這四個偉大的作戰國家的身上。我以前曾經說過,人類的4/5站在我們這一邊。這可能是說少了。曾經能夠給人類帶來這些可怕禍害的,只不過是這些結幫成夥的惡人和他們的軍事或黨派組織而已。假如我們不能給他們一個千年難忘的歷史教訓,那的確會給我們這一代帶來恥辱。”

12月14日,邱吉爾乘坐新下水的“約克公爵號”,冒著狂風巨浪和遭遇德國潛艇的危險,經過漫長的8天航程,於12月22日抵達華盛頓,受到羅斯福總統的熱烈歡迎。英美兩國領導人進行了不拘禮儀而親切友好的會談,雙方人員共同舉行了代號“阿卡迪亞”的全體會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會議決定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會議確認戰爭的主要敵人是希特勒德國,同時認為阻擊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戰爭是這場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便於聯合作戰,統一指揮,會議決定在太平洋戰區建立ABDA(即美國、英國、荷蘭和澳大利亞)聯軍司令部,根據羅斯福總統的意見,由英國的韋維爾將軍出任聯軍總司令。

邱吉爾與羅斯福會談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大聯盟。經過大量的電報往返,由26個國家參加發起的這個世界組織的成立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羅斯福總統提出以“聯合國”替代原來擬議中的“協約國”作為這一世界組織的正式名稱,邱吉爾對此表示贊同。他隨即指出拜倫的《蔡爾德•哈樂德遊記》一詩中的詩句證明羅斯福總統的提議是多麼恰當:

這裏,聯合國拔出刀來的所在,
  我們的同胞們那天在戰鬥!
這是許多將永垂不朽的事——而且一切
  都將永垂不朽!

1942年1月1日,羅斯福到邱吉爾下榻的房間,兩人對《聯合國宣言》草稿最後敲定。隨後,在總統書房裏,由羅斯福、邱吉爾、李維諾夫和宋子文分別代表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簽署了這個莊嚴的歷史性檔。而彙集其餘22個國家的簽字的任務則留給美國國務院去辦理。宣言聲明各簽字國政府對英美兩國共同發表的“稱為大西洋憲章的聯合宣言中所包括的關於目的和原則的共同綱領,已經表示同意”,宣言宣稱各國政府:

“深信為了保衛生命、自由、獨立與宗教自由,為了保全它們本土內和其他地區內的人
權與正義,取得對敵國的完全勝利是十分重要的,深信它們現在正從事於一場反對企圖征服
世界的野蠻和殘暴勢力的共同鬥爭,特宣告:

“(1)每個國家的政府保證使用它的軍事的或經濟的全部資源,來反對同它處於戰爭狀態下的三國公約成員國及其附從國家。

“(2)每個國家的政府保證同本宣言各簽字國政府合作,並不與敵國單獨停戰或媾和。”

《聯合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除了這一重大成就之外,邱吉爾還在美國國會發表了受到熱烈歡迎的演說;對加拿大作了短暫的訪問。在此期間他有過一次輕微的心臟病發作,引起了醫生的注意。1月初,邱吉爾在弗羅裏達州休息了幾天之後,於1月15日赴百慕大群島,準備乘“約克公爵號”回國。但他一時心血來潮,決定改乘送他來此的波音飛機飛越大西洋,這使他提前了一星期回到倫敦。

開闢第二戰場之爭

邱吉爾回國後,立即發現由於社會輿論對戰爭失利局面的議論導致了不利於政府的消極情緒,他決定就信任問題舉行一次議會辯論。1月27日,辯論開始後他首先發言,在宣佈隆美爾的部隊有2/3的人“受傷、被俘和陣亡”之後,他坦率地稱讚隆美爾“是一位極其果敢而機智的敵人……,若撇開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不談,我可以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邱吉爾還談到了對蘇援助,談到華盛頓之行的政治和軍事成果,最後,他以退為進地談到了面臨的困難和他應負的責任。他說:“我就是議會和全國應該責備的人,因為我為它們服務的不夠好。雖然發生了過去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發生,可是我若得不到它們的信任和誠心誠意的幫助,我也無法有效地為它們服務。”

邱吉爾的演說極為成功。當下院進行信任表決時,邱吉爾內閣以464票對1票的比數獲得了幾乎一致的擁護。但是,戰爭局勢仍在進一步惡化。在北非,隆美爾發起了重新奪回班加西的攻勢。在新加歧,大約6萬名駐軍2月15日向人數少得多的日本侵略軍投降。這一事件被邱吉爾稱為“英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災難和規模最大的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國潛艇仍活躍異常,僅在1942年頭兩個月就擊沉英國商船52艘。這些情況使英國政府的聲望不斷下降。

為了安撫社會輿論的不滿,邱吉爾對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艾德禮任副首相兼自治領事務大臣;克蘭伯恩轉任殖民地事務大臣;格林伍德雖無行政才能,但他在其黨內地位突出,所以仍留在政府內;金斯利•伍德仍任財政大臣,但退出戰時內閣;比弗布魯克正式出任軍工生產大臣不到一個月便於2月底因病辭職,被邱吉爾派去履行一次“無明確任務的出訪美國的使命”;奧利弗•利特爾頓繼任軍工生產大臣;拒絕在比弗布魯克手下供職的克利普斯則擔任了掌璽大臣和下院領袖。

但是前線繼續傳來壞消息。3月初,仰光淪陷於日本人,駐緬英軍在哈樂德•亞歷山大將軍指揮下被迫退往印度邊境。為了使印度抵抗日本人可能的入侵,邱吉爾接受艾德禮的建議,成立了處理印度問題的戰時內閣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派克利普斯前往印度以說服印度政治領袖接受戰後取得自治領地位的建議。

但甘地和尼赫魯對此建議不感興趣,他們要求立即重建印度政府,尤其要掌握國防部長一職。邱吉爾認為“對此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使談判不得不中斷了。儘管羅斯福發來私人電報試圖使談判繼續進行,但未能使邱吉爾改變主意。因而印度的政體在戰爭中仍無變化。6月4日,因為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沉了4艘日本航空母艦,減輕了日本從海上入侵印度的危險性,才使人松了一口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和談陰謀失敗後,德軍加強了空襲的力度。在德國人的進攻中,有三個相互重疊連接的階段。
  • 9月11日,邱吉爾向全國軍民發表了廣播講話,他指出:“無可懷疑的是,希特勒先生正在很快地消耗他的戰鬥機隊,如果他再這樣繼續幾個星期,就會把他這部分重要的空軍力量消耗殆盡,完全毀滅。這對我們就大為有利了。”
  • 就在英美雙方就驅逐艦問題進行緊張地反復磋商的同時,1940年的美國大選已經拉開了序幕。按照美國政治傳統,總統不得第三次連任。但在激烈的戰爭使世界局勢日漸嚴重的特殊背景下,這一傳統被羅斯福打破了。
  • 在邱吉爾的多方努力下,英國終於爭取到強大的美國提供的數額巨大的援助;但是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沒有直接參加戰爭。
  • 4月7日,邱吉爾電報指示韋維爾說,“托蔔魯克似乎是應死守而決不作撤退之想的一個地方”,要求他堅守這一要塞。
  • (中央社華盛頓29日法新電)今天就職滿百日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矢言,為了恢復美國繁榮,對抗豬流感疫情和恐怖主義等威脅,他會全力以赴,不屈不撓。他並且引述英國史上傑出領袖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反對酷刑的話,駁斥他的政策會危害美國安全的批評。
  • 到1941年5月,儘管希特勒在巴爾幹半島和北非戰場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但他也越來越明白,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倫三島的可能性已日趨渺茫。
  • 與此同時,邱吉爾仍然把促成美國參戰作為自己外交活動的首要目標。他預定於春季與羅斯福總統舉行會晤,但由於地中海戰事使他無法脫身,羅斯福總統也因為忙於國內的立法程式而無暇他顧,致使這次會晤拖了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