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索拉新歌劇為母親申冤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文君報導】5月20日晚8時,中國大陸作家、音樂家劉索拉的新作,室內歌劇《自由魂》在丹麥最豪華的海上歌劇院Takkelloftet小廳演出。之前該劇曾經於5月12日在英國倫敦巴比坎中心(Barbican Centre)首演。這個作品是作者應著名的「音響劇院」 (Theatre of Voices)樂隊創建人兼音樂總監、葛萊美獎得主保羅‧希利爾(Paul Hillier)之邀而創作, 並由「音響劇院」樂隊將其搬上舞台。

為苦難的母親而作

《自由魂》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劉索拉的母親李建彤在中共統治下的悲慘遭遇。

李建彤在60年代曾經發表過幾本描述中國近代政治、歷史的著作,深受讀者尊敬與喜愛。 她的第一本作品是描寫劉索拉的父親劉景范的胞弟——已故中共紅軍高級將領劉志丹的真實故事。但卻遭到毛澤東的嚴厲批判,並被列為禁書。

李建彤在丈夫1991年去世後的14年裡,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2005年去世。《自由魂》通過劉索拉與母親靈魂的對話,將李建彤的悲慘遭遇以音樂形式生動地演繹出來。

劉索拉在丹麥哥本哈根排演期間,接受本報記者採訪,這也是她因此劇首次接受媒體採訪。她動容地對記者說:「這不是普通的接受邀請的一個職業性的創作,這個東西我扛了太長時間,差不多半輩子,然後終於用一個小小的角度說出來了。然後就說不出來了。因為對於我來說,可能是太重了。對這個(劇)我不會做宣傳的。我如果寫一個別的作品,與我本人距離遠,我會做宣傳。我會說這個作品是關於什麼什麼。我現在有點說不出來。我可以說我寫的非常認真,可以說對我人生是一個很大的解脫。能把這篇作品寫出來。我鬆了一口氣。我為我的母親做了一件事。大家從報紙上也能看到。我自己在認真地聽排練,我覺得天助我,讓我把這部作品寫出來了。我很幸運這個作品能夠上演。」

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劉索拉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她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期學作曲的大學生。與她同期的還有當今享譽世界的著名華人音樂家譚盾,郭文景。

劉索拉除了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外,她還是文革後一代成功的年輕作家。在中國,她的文學作品甚至比音樂作品影響更大。劉索拉的家庭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影響很大,特別是她的母親。身為優秀作家的母親在中共統治下的悲慘遭遇,致使劉索拉選擇了遠離政治、衝破思想桎梏、追求自由的人生觀。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你別無選擇》,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寫出來的。劉索拉在《自由魂》裡還講到,母親對自己選擇的現代藝術形式並不贊同,但她的反叛態度是在那樣一個社會制度下,作為藝術家不可避免的一種生存狀態。

但是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劉索拉也在尋根,她在採訪中說道:「我是中國人,中國音樂不只是熟悉,它是在你血液裡的,和你最近的東西,與你的衣食住行都有關。剛才說到氣功,中國音樂也和氣、自然、國家的運行,還有中國的哲學……,中國音樂和這些全部都是緊密聯繫的。包括中醫的理論。對我來說,非常有意思。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多可以開發的,還沒有找到的一些東西。」

古老而傳統的音樂特色

此劇演出陣容強大,承擔演出的 「音響劇院」 樂隊是歐洲最重要的器樂演奏團隊之一,以擅長早期音樂(Early Music)和新音樂(New Music,)著稱。參加演出的演員如女中音,女高音來自世界各地,除了樂隊的指揮保羅‧希利爾是屢獲殊榮、享譽世界的英國音樂家外,擔綱伴奏的丹麥籍豎笛演奏家米蓋拉‧佩奇(Michala Petri)、中世紀豎琴演奏家安德魯‧勞倫斯—金(Andrew Lawrence-King)等也均為世界知名音樂家。他們合作的方式也很特別,由劉索拉寫詞、譜曲;保羅‧希利爾根據演員發聲,修改英文歌詞。此劇使用的都是古老樂器,比如中國的琵琶、鑼鼓,以及歐洲中世紀的豎琴,一種最古老的、類似中國古琴的樂器。

小資料:

早期音樂是歐洲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是反浪漫主義,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音樂。新音樂也稱為當代古典音樂,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