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端午節懸掛紙葫蘆?

金雷竹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2009年的端午節到了,中國大陸家家戶戶又開始懸掛鮮艷多彩的紙葫蘆,祈求自己和家人在一年中幸福平安、遠離疾病。

端午節的傳說很多,對於懸掛紙葫蘆,一個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這樣的:

從前,一個地方搬來了一戶新人家,這家三口,是一個年輕的婦女領著一大一小兩個可愛的孩子。年輕的媽媽常常帶著兩個孩子辛勤的勞作,可每次,她都是抱著大的孩子,而卻讓那個小的孩子在後面自己走。小孩子太小了,走的是跟頭把式的,常常跟隨不上而跌到,哭著喊著「媽媽,媽媽」。媽媽每次只能是憐愛的看著小孩子,卻從來沒換一下。時間長了,鄉親們開始有意見了。終於有一天,大家攔住了這一家三口,詢問婦女為什麼不抱著小孩子,讓大孩子跟著。

母親回答很簡單,這兩個雖然都是我的孩子,但有一個不是親生的。

「你是說小的不是你親生的?」鄉親們很生氣。

「不是,大家誤會了,小的才是我親生的,大的不是。所以,我出門只能抱著大的,而讓小的孩子跟著,我心裡也很不好受,可只能這樣啊。」媽媽解釋道。

原來是這樣啊,大家感慨著散去了。這時,不知道從哪裡來了個祥和的老太太,拉住了年輕婦女說:「孩子,你的心底可真善良啊,來送你一個寶貝葫蘆,這個東西你回家就懸掛在門上,此處不久就要發生一場大瘟疫,有了這個葫蘆,你的家裡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老太太說完就把葫蘆塞給了年輕的婦女,微笑著走了。

年輕的婦女回家後,就把葫蘆按著老太太的要求懸掛在門樑上。結果,真的沒幾天當地就起了一場大瘟疫,家家戶戶都沒有倖免,唯獨年輕婦女一家三口卻什麼事情也沒有。

瘟疫越來越重,大夫們束手無策,善良的婦女看到大家在疾病中痛苦掙扎的樣子,就把自己家沒有得病的原因告訴了左鄰右舍。鄉親們驚訝極了,趕忙家家戶戶都懸掛葫蘆,可一時間到哪裡能找這麼多葫蘆,也不知是誰想出了個好主意,用彩紙疊剪成鮮艷的紙葫蘆掛在門口應急。就這樣,當地家家都掛上了葫蘆。說來真奇怪,葫蘆掛上之後,疫情真的就很快控制住了,病人們逐漸的康復了。

康復後的鄉親們無比的激動,非常感謝這個善良的婦女,同時也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人只要心存善念,真的可以得到神靈的庇護啊。人們從此都爭著做一個善良的好人,當地的風氣也越來越好了。

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也為了祈求家人一生幸福安康,以後年年的這天,大家都開始在屋子懸掛紙葫蘆,這個風俗也逐漸流傳了開來。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別人詢問我們一件錯綜複雜而無法立即說清的事情時,往往我們都會說︰「這件事情真要說清楚,可是三天三夜說不完,所以你就別再追問了。」那麼,為甚麼俗話要說「三天三夜說不完」呢?
  • 古時的「北」通「背」;古人說的「敗北」就是「打敗仗轉背而逃」之意,但漸漸不只是指戰爭失敗,也用來泛指...
  • 九鼎,被集中放在夏王朝都城,彰顯了夏王大禹是九州共主,天下從此統一。因此,九鼎成了天命之所在,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大禹把九鼎視為傳國寶器,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恭敬的膜拜,所以九鼎便成了國家重要的禮器。
  • 「綸音」一詞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綸,是指青色的絲帶。如《說文解字》記載︰「綸,糾青絲綬也。」綍,同紼,原指人死後下葬時用來拉引棺木入墓穴的繩子。如《周禮.地官.遂人》上載︰「及葬,帥而屬六綍。」但《禮記.緇衣》上載:「其出如綍。」則是指大繩。
  • 立春這一天是四季開始的第一天。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莊稼生產過程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春,因此立春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
  •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冕旒會在皇帝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意在...
  • 金鑾殿是文人學士等待皇帝詔命應對之所,因此極有名氣。唐代詩人李白在唐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就常常進出金鑾殿,受玄宗召見。又因為金鑾殿與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學士又美稱為「金鑾」。
  •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凡是考題是從四書中出題,就稱為「小題」......
  • 古人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氣,因為一到清明,天氣回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