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的傳說

擅長胎息術,累日不吃的神仙
施言玉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

張果老,盛唐時隱士,長於道術,隱居在恒州條山,經常往來於汾、晉之間。當代傳說他有長壽的秘訣,後世傳為八仙之一。

張果老經常騎著一頭白驢,一天能走幾萬里。休息的時候就把驢疊起來,薄得像紙一樣,放到衣箱中。要騎的時候就用水噴一下,牠就又變成活驢了。

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通事舍人裴晤騎馬到恒州迎張果入朝,張果老竟然當著裴晤的面氣絕而死。於是裴晤焚香請他活過來,向他述說天子求道的誠意;不多時他就醒了。裴晤不敢勉強他,便馳馬向皇上報告。皇上讓中書舍人徐嶠帶著蓋有皇帝玉璽圖章的信去迎接他。

張果老擅長胎息術,可以累日不吃東西。吃飯的時候只喝美酒,服三黃丸。唐玄宗把他留在內殿,賜他美酒,他推辭說自己連二升也喝不了,但他說他有一個能喝一斗的弟子。唐玄宗聽了之後很高興,叫人把這個弟子召來。不一會兒,一個小道士從大殿的屋檐上躍下,年紀約僅十六七歲,容貌俊美,氣質淡雅,上前來拜謁皇上。小道士言詞清爽,很有禮貌;唐玄宗賜他坐,張果老說:「這弟子常常侍立在我的身邊,不宜賜他座位。」唐玄宗愈看愈喜歡這位小道士,就賜酒給他。小道士足足喝了一斗也沒有推辭,張果老就說:「不能再賜了,喝多了會出醜的,那時就讓皇上見笑了。」但唐玄宗仍硬逼小道士喝,酒突然從小道士的頭頂上湧出來;他的帽子掉到了地上,變成了一個酒罈子蓋兒。唐玄宗和嬪妃侍者看了既吃驚又好笑。而小道士早已不見蹤影,只見一個金色酒罈子扣在地上;它的容量剛好是一斗。◇(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結婚配對後,中白鷺即使只是短暫分離後的相聚,仍然會對彼此展現許多肢體上很細膩的愛撫、呵護,彼此的伉儷之情可說表露無遺。
  •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清江縣的閣皂山,是武夷山的支脈,綿延二百餘里,共有99座山峰,主峰凌雲峰海拔807.5米。因其風景優美,頗有靈氣,而成為道教靈寶派的祖山。據說由仙人郭真人掌管。
  • 茅山古代稱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岡山。因為它山勢曲折,像漢字的「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景帝時,有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煉,同時給當地百姓治病,人稱「三茅真人」;後三人得道成仙。人們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在道教中,它被列為第八洞天和第一福地。
  •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稱“暗八仙”,都有一定的含義。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能占卜人生;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李鐵拐的葫蘆可救濟眾生;鍾離權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國舅的玉板可靜化環境;藍采和的花籃能廣通神明。
  • 楊子大哭道:“母病危急,師魂未返,如我離開,誰來守屍。”家人說:“人死了那有複生之理,況且已死了六日,其肺肝必已腐壞,那裏還能複生,真是愚啊!我認為你的師父六日了還不歸來,有失信之罪。 如果親人一旦告終,送死不及,那是終生之恨,不如火化他的屍體,速歸事奉母親。 ”楊子聽完,一心猶豫。但事已至此,不可兼得,就聽了家人所言。
  • 有一天午後,下了一場大雷雨,此時來了一位豆蔻年華的姑娘,長得溫柔貌美,她拂了拂身上的雨水,衝進了王居士的家,說:「老先生,可否讓我躲一下雨,等雨停了,我就走好嗎?」
  • 嶗山自古就被譽為「海上仙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仙人名叫安期生,在琅琊郡海邊以賣藥為生,據說他吃的棗子大的象瓜。他後來得道成仙,活了上千年,被稱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琅琊時,曾經召見過安期生,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生離開時,給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後來,秦始皇為了尋找神仙安期生和長生不老之藥,曾派方士徐福率人在此登船入海,沒有返回。
  • 鍾離簡答道:“濟人利物,仁者之心。 你會金丹之道,不用來救度這些災民,這些道術又有何用呢?”鍾離權說:“我可以試一試。”於是取來銅錫之類的金屬,放了一些靈藥,再用火來焚燒,銅錫皆成金子。於是鍾離權把這些金子廣布貧民百姓,有千百萬家因此而保全性命。
  • 天台山幽靜、奇特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歷代眾多修煉者來此修行。此外,道教認為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因此其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其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台山由此被視為神仙窟宅薈萃之所。
  • 共產黨對神佛、對人類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善惡必報是天理,全人類要聲討共產黨,八千萬亡靈要向共產黨討還血債,神佛要滅掉共產黨,共產黨豈有不倒之理,豈有不滅之道。
    《九評》是神仙指路,消滅異靈,救度蒼生,是神佛慈悲於人的善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