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光》

密勒日巴佛傳奇故事(59):是否下山乞食

第四章 得法修行
趙秀華 編著
font print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姑母拿給密勒日巴的食物就那麼一點,就算他很節省很節省的吃,也有吃完的一天。四年過去了,終於,他已經一點食物也沒有了──如果再不下山去乞討一些食物,眼看就要餓死了。

這時,密勒日巴心裡思考著:「這個世上的人,把我們這個可以修成佛的寶貴人身用來求財、求名,一生孜孜碌碌、汲汲營營,得到了一點東西就高興,失去一點就難過,實在很可憐!唉!就算把全世界的財富拿來和成佛之事相比,也是微不足道。有這個人身,才能修成佛,所以實在要好好珍惜人生,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掉。」

密勒日巴反覆思量,就告訴自己:「這樣想想,如果還沒修成佛之前,就失去了這個人身,實在太可惜──那麼,我現在已經沒有食物了,如果不下山覓食,恐怕就會餓死了,那我是不是應該下山去找點食物,來維持生命呢?」然而,想到這裡,他也同時想到了自己幾年前發的誓,所以又開始猶豫到底該不該下山?

密勒日巴想了又想,最後得到了一個結論:現在出去,並不是為了尋求人間的享樂,而是為了求得一點食物維持生命,以確保自己能繼續修行;成佛是修煉的最終目的,只有修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得到解脫,也才能真正普度眾生;如果還未修成,卻因為修行而餓死,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如果不能好好珍惜這個人身,不也和盲目生活、浪費生命的世人一樣嗎?所以這不但不是違背誓言,相反的,這正是自己現在該做的。他想通後,就走出了崖洞,走到護馬白崖窟的前面──這是他幾年來,第一次走到那裡。

他到了那裡,一看,原來崖窟外極為寬闊,陽光充足,前面還有一條小溪流,滿地長滿了青草和野蕁麻。密勒日巴看到漫山遍野的蕁麻,心中一喜:「真是天助我也,這裡有這麼多蕁麻,那我就不必下山了,吃蕁麻就好了!」

於是,密勒日巴便沒有下山,每天吃蕁麻度日,繼續在崖洞中修行。密勒日巴修煉的心極為堅定,即使每天只吃蕁麻,他也不覺得苦,就這樣,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他的衣服已經破爛到像在身上掛著幾塊破布了,他因為天天只吃蕁麻,沒有吃一點別的東西,不但身體虛弱,頭髮和全身毛孔也全都變成了綠色──現在的他,看起來就只是一付綠絨絨的骨架子。(待續)

摘編自《雪山之光–密勒日巴傳奇故事》【博大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裡一個人都沒有了──母親死了,妹妹流浪到他鄉當乞丐去了。密勒日巴看到這個淒涼的景象,他從小到大的遭遇,剎時間,全都湧上心頭。
  • 「兒啊!我們父子今生再也無法見面了,」上師說著,流下眼淚來,他慈悲的看著密勒日巴說:「我心裡很難過,但世事原本無常。再說,如果你能照我的話好好修行,以後我們一定可以在清淨空行的淨土中再見面的!」上師又繼續說:「在你日後的修行中,將會發生嚴重的氣脈障礙,到時候,你再把這封信拆開來看。時候未到之前,千萬別拆開來看。」說完,就拿了一封用蠟封好的信給密勒日巴。
  • 此時,密勒日巴腳下如行雲,十五天的路程,竟然三天就走到了!這讓他想起了上師示現的那些神通──原來,自己現在也已經具備了點兒不同於一般人的能力。他很高興,心想:「修行真是了不起!得法修行後所產生的能力,果真厲害啊!」他因此更加深了修煉的信心和決心。
  • 「這是什麼?」他覺得很奇怪,用手撥開土堆,裡面赫然出現一堆人骨頭!
  • 「只有那些沒有經歷過人生苦痛的人,才會想尋求世間的快樂。如果人們能時時記住:人終將一死,死後又一定只能繼續墮入輪迴受苦,他們就不會只想著追求世間那些短暫的快樂與虛幻的榮華富貴。」
  • 「護法神啊!修行人遇到致命的敵人了!請護法神回報給他們黑箭啊!我要是死了,永遠也沒有人能命令護法神收回黑箭的。」
  • 對我來說,就算擁有全世界的財寶,死後一點也帶不走。而我現在看起來是放棄一切,其實是擁有全部──我不用受物質所累、所煩、所苦,不用為好惡、利益而憂而樂,不用汲營為生。我過的是真正自由自在、無憂無憂的生活。
  • 「世人喜歡的法師,不是我所追求的,修煉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或尊敬,而是為了修得正果,只有把自己修好,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你們所喜歡的那些法師,雖然身穿黃袍,卻每天在塵世中忙忙碌碌,表面上看起來很莊重,心裡面卻放不下對名利的追求,其實並沒有真正在修煉。總之,妳如果能立志高遠,就去好好修佛,否則的話,妳還是去看管田宅吧!」
  • 上師對密勒日巴說:「兒啊!努力耕啊!不要怕它硬,只要你勇猛直前,最後終會成功。」說完,馬爾巴上師不知何時已在地上,正在前面耕田,密勒日巴便跟在上師後面耕,耕了一會兒,他回頭一看,只一下子,整個田上就已經長滿了豐盛的禾苗。
  • 當他決定放棄家園田宅後,反而覺得像放下了心裡一塊石頭,頓時更加覺得坦蕩自在,心中了無負擔。
評論